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入役,技術特點,艦體外形,動力系統,裝甲防護,主炮,副炮,對空防禦,電子系統,艦載機,性能數據,改裝升級,服役事件,第一次服役,第一次退役,第二次服役,第二次退役,第三次服役,第三次退役,現狀,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30年代中期限制建造新戰列艦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期滿。1936年美、英、法三國簽訂了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356毫米。由於日本、義大利未簽訂該條約,1938年6月美、英、法三國將對戰列艦的限制條款修改為標準排水量增加到45000噸,火炮口徑增大到406毫米。
1938年5月,美國海軍確定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後續的4.5萬噸級新型高速戰列艦的設計方案——依阿華級的設計方案(
Iowa,因翻譯不同,又被譯做
衣阿華、
愛荷華、
愛荷華)。美國海軍對之前建造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性能並不滿意,主要是排水量偏小,限制了性能的提高。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依阿華級戰列艦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依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
建造入役
1938年5月17日到1940年7月19日,共有6艘依阿華級戰列艦的建造預算獲得通過。即依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威斯康星號(BB64)、密蘇里號(BB63)、伊利諾伊號(BB65)、肯塔基號(BB66)。
1940年6月27日,按照第二次文森法案,依阿華號在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紐約海軍船廠開工建造。
1943年2月22日服役,艦長海軍上校John L. McCrea。
1943年2月24日,依阿華號在切薩皮克灣離港,順大西洋沿岸試航。8月27日航行到紐芬蘭島Argentia。
技術特點
艦體外形
為了能夠通過
巴拿馬運河船閘,便於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快速調動,以能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為準,採用限制船體最大寬度,拉長艦體的措施,依阿華號重新設計了艦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而艦體長度和吃水則被加大,艦體的長寬比達到8.2,而當時其它戰列艦的長寬比大多不足7。其細長的
艦艏曲線與日本海軍的大和級戰列艦相似,有利提高航速,但影響了適航性。依阿華號艦長達到270.4米,艦體長寬比8.18:1,水線長寬比7.96:1。依阿華號在進行高速試航時,曾發現船艉有振動現象,經過水池試驗後,依阿華級改用了兩種不同螺旋槳,外舷軸螺旋槳直徑5.563米,為4葉槳;內舷為5葉槳,直徑5.182米,以此消除了振動現象。
動力系統
依阿華號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重點提高航速,搭載更大功率的動力裝置。艦上動力裝置由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水管鍋爐和4組通用電氣電力式齒輪傳動型蒸氣輪機組成,採用四軸推進方式,總功率15.6萬千瓦(21.2萬匹馬力)。Babcock & Wilcox的M型鍋爐可提供每平方英吋600磅的壓力(4,137 kPa; 42 kgf/平方厘米)、過熱器提供最高溫度華氏875度(攝氏468度),高壓
鍋爐輸出的動力效益與穩定度是二戰戰列艦中之首,在平常狀態僅需4具鍋爐便可達到27節航速,全功率下航速高達33節!是歷史上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戰列艦。續航距離16600海里(15節),9600海里(25節)。
裝甲防護
裝甲防護方面,依阿華號整體防護設計與南達科他級相當,舷側主裝甲帶與主防雷裝甲拼接為一體,厚度為307毫米(19度),水平裝甲總厚度為222毫米(三層)。並結合多重水密隔艙和3層船底構成水下防魚雷系統。在建造過程中特別增強了水平裝甲防禦能力,。主炮塔正面432毫米,頂部184毫米,背面241毫米,司令塔正面445毫米,頂部184毫米。是戰後世界上裝甲最厚的水面戰艦,裝甲足以承受1噸半重穿甲炮彈的轟擊。整體防護水平在南達科他級的標準上有所加強,舷側採用傾斜裝甲,加強艦體水下防禦能力,進一步增強了水平裝甲。
主炮
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徑主炮,由於套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冶金技術,成功地將身管結構從MK2型的7層減少到2層,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噸,減至108噸。MK7型主炮內身管長度20.2米,有96條膛線,每25倍口徑距離旋轉一圈。該炮可發射MK8型穿甲彈,MK13、14型榴彈,MK19型人員殺傷彈。其中MK8型穿甲彈彈丸重1225公斤,內裝炸藥18公斤,初速762米/秒,射程(30度仰角)33.558千米,最大射程42千米,射速2發/分鐘,俯仰範圍為負2度到正45度。穿甲能力(對垂直均質鋼裝甲),炮口處為828毫米,18288米處為508毫米,27432米處為381毫米,在14.5海里的距離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裝甲。發射藥包為6個絹製藥包,通常裝藥349公斤,火炮內身管壽命為300發。
裝備3座三聯裝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轉部分重1730噸,艦艏方向呈背負式布置兩座,艦艉方向布置一座。每座炮塔由77名官兵操縱,炮塔全部結構可以分成六層,分別是炮塔戰鬥室,旋轉盤,動力室,上供彈室,下供彈室,供藥包室。炮塔旋轉時,六層一起轉動。炮塔戰鬥室配備炮塔長和21名艦員。每個炮塔裝備有一台基線長13.5米的光學測距儀,還有計算設備和裝填機電機,裝填機為鏈式結構,電機功率60馬力,超負荷功率108馬力,裝填炮彈時,火炮仰角為5度。動力室有4名艦員,安裝有1台功率為300馬力(超負荷時可達到540馬力)的電動機,使炮塔最大旋轉速度達到4度/秒,俯仰電機為60馬力,最大俯仰速度為12度/秒。上,下供彈室由旋轉儲彈盤,輸彈機,固定儲彈室三部分組成,每層由1名供彈室長和15名艦員負責,旋轉儲彈盤上可裝載76發炮彈,固定儲彈室有140發。兩層供彈室共有3台輸彈機,輸彈速度可達3發/分鐘,動作有三行程(從上供彈室)和四行程(從下供彈室)兩種。供藥包室共有18名艦員和1名室長,藥包輸送機由100馬力電動機和油壓設備提供動力,只須一個行程即可提升到炮塔(6個藥包需分兩組,且實戰中為了延長火炮壽命,很少用最大射速和最大裝藥射擊)。
副炮
依阿華號副炮採用MK12型38倍口徑127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炮。10座雙聯裝127毫米口徑高平兩用炮炮塔布置在艦體中部兩舷。初速792米/秒,射程15.2千米,對空射程11.4千米,射速15-22發/分,俯仰範圍為負15度到正85度,可配備榴彈,穿甲彈,普通高射炮彈,無線電近炸引信高射炮彈,照明彈,人員殺傷彈等。初期副炮有MK37型射擊指揮儀和MK12型雷達控制,後期雷達換為MK22型和MK32型。
在1982年-1984年的現代化改裝中,拆除4座雙連裝副炮,僅保留6座雙連裝副炮。
對空防禦
依阿華號在建成時,擁有15座四連裝40毫米博福斯高炮,60門20毫米厄利孔高炮,用於近距離對空防禦。
在1982年-1984年的現代化改裝中,拆除所有40毫米、20毫米機炮,在原位置安裝了現代化武器,包括8座四管箱型BGM-109
戰斧巡航飛彈,共32枚;4座四管MK141儲運箱式發射裝置的RGM-84艦射型
魚叉反艦飛彈,共16枚;4座20毫米MK-15
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12.7毫米單管機槍8挺。
電子系統
在1982年-1984年的現代化改裝中,裝備上的
雷達系統有:AN/SPS-49 防空雷達、SPG-55F型127毫米炮瞄準雷達、AN/SPS-67 地面搜尋雷達、AN/SPQ-9 海面搜尋 / 火控雷達;電子戰系統:AN/SLQ-32 AN/SLQ-25 Nixie 誘餌系統;衛星通信系統。
艦載機
1943年,依阿華號在建成時,艦艉兩舷各安裝一台彈射器,配置3架Vought OS2U“翠鳥”水上飛機。
1945-1947年,配置替換為2架Curtiss SC-1“海鷹”水上飛機。
1951-1953年,配置替換為1架Sikorsky HO3S-1直升機。
在1982年-1984年的現代化改裝中,後甲板改建為
直升飛機起降平台,並設有
無人駕駛飛機彈射器;配備1架Kaman SH-2“海妖”直升機,5架“先鋒”型無人駕駛飛機。
性能數據
艦體數據 |
---|
排水量 | 標準排水量 | 44560噸 |
空船 | 43875噸(改裝前) | 45280噸(改裝後) |
滿載排水量 | 55710噸(改裝前) | 57256噸(改裝後) |
艦體尺寸 | 艦長 | 270.4米 |
艦寬 | 32.92米 |
吃水 | 10米 |
水線長 | 262.5米 |
動力系統 | 動力 | 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鍋爐 |
4座Westinghouse蒸氣鍋輪機 |
傳動 | 4軸 雙舵 |
主機設計功率 | 前進 | 212000馬力 |
超負荷運作 | 254000馬力 |
倒車 | 44000馬力 |
載油 | 8765噸 |
發電機 | 8台渦輪發電機 |
2台備用柴油機 |
總功率 10000千瓦 |
450 伏交流電 |
航速續航 | 航速 | 改裝前 | 33節 |
改裝後 | 34-35 節 |
續航力 | 20150海里/14節 |
15900海里/17節 |
9600海里/25節 |
4830海里/全速 |
戰術轉彎直徑 | 1430碼/33節 |
814碼/30節 |
艦員 | 設計編制 | 總數 | 1851人 |
軍官 | 91人 |
士兵 | 1760人 |
實際編制 | 二戰至越戰時期 | 2700人 |
冷戰及海灣戰爭時期 | 1800人 |
裝甲防護 |
---|
主裝甲帶 | 艦體 | 312毫米(內傾19度) |
橫向 | 287毫米 |
上甲板 | 37毫米 |
裝甲甲板 | 121-147毫米 |
側舷裝甲帶 | 307毫米(傾斜角19度) |
水密隔艙 | 287毫米 |
炮塔 | 正面 | 495毫米 |
頂部 | 184毫米 |
側面 | 229毫米 |
背面 | 241毫米 |
炮座 | 295至439毫米 |
司令塔 | 正面 | 445毫米 |
頂部 | 184毫米 |
重量 | 裝甲總重 | 18466噸 |
艦體結構總重 | 10252噸 |
裝甲防護免疫區 | 17600碼至31200碼 | 2240磅 穿甲彈 |
4000碼以內 | 1600磅 穿甲彈 |
雷達火控系統 |
---|
雷達系統 | 對空雷達 | SK-2,SC-2 |
對海雷達 | SG,SU |
火控系統 | Mk 27,Mk 13,Mk 12,Mk 22,Mk 35,Mk 4,Mk 8 |
火炮指揮系統 | 主炮射擊 | 2 Mk 38,2 Mk 40 |
副炮射擊 | 4 Mk 37 |
40毫米高炮射擊指揮系統 | Mk 56 |
各時期武器裝備數量 |
---|
| 二戰 | 韓戰 | 越戰時期 | 冷戰 | 海灣戰爭 |
三聯裝Mk.7406毫米/50倍口徑 | 9門(3座,前2後1) |
雙聯裝127毫米/38倍徑高平兩用炮 | 20門(10座,前5後5) | 12門 |
四聯裝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 60門 | - |
厄利孔20毫米高射炮 | 60門 | - |
12.7毫米單管機槍 | - | 8挺 |
BGM-109戰斧巡航飛彈 | - | 32枚 |
RGM-84魚叉反艦飛彈 | - | 16枚 |
20毫米密集陣近防系統 | - | 4台 |
彈射器 | 2具 | 0 |
水上飛機 | 2-3架 | - | 0 |
直升機 | - | 3架 | 1架 |
無人駕駛偵察機 | - | 1-5架 |
主炮載彈量 |
---|
| 發射藥儲量(不能同時存儲) | 射彈儲量 |
Mk 4,全裝藥 | Mk 8,減裝藥 |
I號炮塔 | 843發 | 989發 | 387發 |
II號炮塔 | 743發 | 874發 | 456發 |
III號炮塔 | 928發 | 1148發 | 367發 |
總計 | 2514發 | 3011發 | 1210發 |
基本數據參考資料
改裝升級
1981年,里根當選新任美國總統,並提出“六百艦隊”擴軍計畫,大規模擴充海軍,以壓抑蘇聯,美國海軍決定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
1982年10月-1984年4月,依阿華號在英格爾斯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費用約4億美元。
此次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電子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
服役事件
第一次服役
1943年,服役後的依阿華號一直在為海軍的航母特混艦隊護航,期間擊落日機66架,且撞沉一艘被重創的日軍潛艇。
1943年5月至8月,參加
阿留申群島戰役,在阿留申群島西部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進行的登入作戰,與內華達號、維吉尼亞號戰列艦和6艘巡洋艦為登入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7步兵師提供火力支援,摧毀13個碉堡和防禦工事,擊沉3艘運輸船,擊落2架飛機。
1943年7月 ,依阿華號護送總統羅斯福到德黑蘭參加同盟國會議,為滿足羅斯福的需求,艦上安裝了一座浴缸。這使得依阿華號成為軍事史上唯一一艘有浴缸的戰艦。
1943年11月12日,依阿華號險些遭到友軍魚雷誤傷。
1944年2月17日,依阿華號協同米切爾海軍中將的第58特混編隊攻擊特魯克基地。
1944年4月22日,在馬朱羅環礁完成補給休整的依阿華號隨快速航母編隊駛往太平洋西南部,支援麥克阿瑟將軍對紐幾內亞島北部的進攻,對艾塔佩一帶的日軍進行了炮擊,掩護美軍在該地實施登入。
1944年10月,參加雷伊泰灣海戰,期間為第7艦隊戰列艦編隊旗艦(同行的新澤西號為第7艦隊旗艦)。並參與恩加尼奧角海戰,同戰列艦編隊擊沉日軍2艘驅逐艦、1艘巡洋艦,重創1艘戰列艦。
1944年12月17日,位於菲律賓東南海域美第3艦隊遭颱風襲擊,依阿華號遭到颱風眼鏡蛇正面吹襲,使其中一軸螺旋槳損毀,並且需要回國進行維修。
1945年4月15日,完成維修後的依阿華號到達沖繩,參與沖繩戰役,擊沉18艘運輸船、商船。參與炮擊東京工業設施,並協助美軍占領日本。
1945年9月2日,在
東京灣見證日本簽字投降儀式。
1945年9月-10月,依阿華號參與魔毯行動,搭載美軍返國。
第一次退役
1949年,依阿華號因海軍經費不足而退役,在船廠封存備用。
第二次服役
1951年,
韓戰爆發後,因海軍經費逐步恢復,且亟需前線艦炮火力支援,依阿華號再次服役。並主要炮擊北韓運輸路線及工業重鎮。
1953年,韓戰結束後,依阿華號調回大西洋,並參與包括反擊行動在內的北約海軍演習。
第二次退役
1958年,依阿華號編入預備役,又一次全部封存。
1982年10月--1984年4月,在英格爾斯造船廠進行現代化改裝。
第三次服役
1984年,依阿華號再次重返現役,並集中在大西洋、地中海與海灣巡航。
1987年,
兩伊戰爭期間,依阿華號參與摯誠意志行動,協助保護
科威特的油船免遭兩伊攻擊。
1989年4月19日,上午10時,依阿華號在波多黎各東北部330海里的大西洋海面上演習時,二號炮塔發生強烈爆炸,導致47名水兵喪生,1575人受傷。依阿華號受損的艦炮自此未再復修,而1990年8月爆發的海灣戰爭,依阿華號亦沒有參與。
第三次退役
1990年10月26日,依阿華號接到退役通知,在維吉尼亞州諾福克軍港舉行再次退役儀式並降旗。
1995年,依阿華號一度被除籍。國會憂慮海軍將在四艘衣阿華級退役後喪失艦炮火力支援能力,故通過法案,限令海軍至少保留兩艘衣阿華級於船籍之內。海軍起初選擇保留
新澤西號及威斯康辛號,不過到1999年,新澤西號因要捐贈予民間團體作博物館艦,海軍因而將依阿華號重新列入船籍。
2006年3月17日,美國海軍部長以行政權力將依阿華號從現役軍艦名單中除籍,並轉移至薩斯灣的國防後備艦隊的舊軍艦群中。
現狀
2006年,儘管依阿華號被從現役軍艦名單中除籍,使其可用作捐贈,但海軍與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一直未能達成捐贈共識。
2011年,依阿華號的捐贈計畫終於得以落實。
2012年6月9日,依阿華號通過洛杉磯港口的主航道,抵達位於聖佩德羅的87號泊位。7月7日,依阿華號在洛杉磯正式成為浮動博物館,並對公眾開放。
該艦座浮動博物館也是美國本土西海岸首座浮動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