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性人格

依賴性人格

依賴型人格是指缺乏獨立意識的人格。可以通過《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進行判斷。依賴性人格會在生活中表現為依賴性人格障礙,是一種心理疾病,可以通過習慣糾正法和重建自信法進行調試。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依賴型人格障礙
  • 主要症狀:自主精神比較弱,獨立意識比較缺少
  • 主要病因:父母過分溺愛
  • 定義:缺乏獨立意識的人格
主要特徵,判斷方法,形成原因,治療方法,習慣糾正法,重建自信法,案例,

主要特徵

依賴型人格是自主精神比較弱,獨立意識比較缺少的人格。表現為依戀他人,敏感多思,控制情緒的能力較差,偏向感性,不太注意自己參與決策的能力,社會參與程度較低,有一定程度的選擇障礙。
依賴性人格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乾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知砂小可憐”的感覺。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判斷方法

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依賴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作出決策。
2.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4.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畫或做事。
5.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7.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只要滿足上述特徵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

形成原因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採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
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裡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乾,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怕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頸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裡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只知道吃頸前面的餅,不知道把後面的餅轉過來吃。這個故事譏諷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特別是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某報曾載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該生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只好放棄出國機會的事。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有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只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堪憂。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獨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緊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形成依賴型人格,從小的方面講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的方面講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治療方法

習慣糾正法

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自作決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願穿鮮艷衣服上班,那么以後就堅持穿鮮艷衣服上班,而不要因為別人的閒話而放棄,直到自己不再喜歡穿這類衣服為止。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習慣的突破口。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你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例如,在訂工作計畫時,你聽從了朋友的意見,但對這些意見你並不欣賞,便應把自己不欣賞的理由說出來,說給你的朋友聽。這樣,在工作計畫中便摻人了你自己的意見,隨著自己意見的增多,你便能從聽從別人的意見逐步轉為完全自作決定。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你可以採取詭控制技術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詭控制法是指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創造的色彩。例如,你從愛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歡玫瑰花,你為她買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務之嫌。但這類事情的次數逐漸增多以後,你會覺得這樣做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你如果主動提議帶愛人去植物園度周末,或帶愛人去參觀插花表演,就證明你的自主意識已大為強化了。
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賴的個人。

重建自信法

如果只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那么依賴行為也可能復發。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治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你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等,你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乾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你可以選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一周規定一天“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決不依賴他人。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案例

依賴性人格的自我調試
江某,26歲,任職於一家媒體公司做平面設計工作,平時工作認真負責,工作成績突出,深獲同事們的好評。但最近他遇到了一件煩心的事情,部門升遷,他本來非常有希望升任為部門主管。但是同事們對他的評價卻是能力有餘,獨立性太差,依賴性太強,無法勝任這一領導職務。畢業兩年的他覺得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上,自己都不足夠成熟。同事們對他的評價就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大孩子”。他的父母從小就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凡是都幫他安排得井井有條,不用他操一點心。從讀書到參加工作,父母的決策往往就是他的決定,“我已經好習慣他們替我安排一切,有時候出一次差,沒有人幫我打點一切就感到非常不適應。”他知道這樣不好,但是好像又沒有什麼理由或者說必要去改變這一切。直到這次升職失敗,他才意識到這可不僅僅是一次失敗,更重要的是他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將來自己的職業生涯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江某這種依賴性人格的情況在現代社會有愈演愈烈的趨向,我們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碰到這樣一類人。他們在精神上缺乏獨立性,依附於父母、配偶、長輩或強者,難於作出決定和選擇,需要別人作出示範、讚許和指導。如果失去這種依靠,便容易感到抑鬱或焦慮。缺乏自尊和自信,傾向於過分重視別人的評價,有強烈的從眾心理,甚至盲目模仿或容易接受暗示。在工作中能夠很好的完成別人交待給自己的任務,但是必需要得到比較明確的指示才行。一旦什麼事情讓他們自己來抉擇,就會變得左右為難,猶豫不決,或者忽左忽右。沒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判斷力來決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動方向。
導致江某這種情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缺乏穩定的有等級的價值系統。而一種穩定的價值系統是一個成熟者必須具備的條件。它是一個人在生活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左右著人們的行動目標,指引著人們的前進方向。而所謂穩定的價值系統的建立離不開自我的價值觀,我們的價值觀決定著我們選擇何種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因此,最終解決“依賴”這個問題依然避不開對“價值觀”的導向。
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常常可以從不同的渠道獲知不同的價值觀。怎樣建立契合時代、符合自身發展的價值觀是使我們成熟睿智,目標明確的工作、生活的首要問題。個人的看法是:1、擺正心態,認清自己在工作生活小環境和社會大環境中的位置。2、明確目標,對自我的能力和自我的需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量力而為,既不盲目悲觀,也不可盲目自信。3、建立自我激勵機制,不盲從,不偏信,不輕易被他人的評價所左右。4、遇事果決,患得患失猶猶豫豫是沒法做好工作的,無非是怕承擔風險和責任。要想在心理和生活上徹底獨立,有決心,敢擔當,才是最為重要的。
當前我國青少年中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在成長中受到長輩父母過多的關心甚至於溺愛,不能放手讓他們去適應紛繁複雜的社會,成了溫室里嬌嫩的花朵,社會生存經驗不足,應付問題的方式方法十分稚。在監獄服刑中不能用正確有效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導致自己改造道路不知道該怎樣走。如XXX,22歲,因搶劫罪被判刑10年,服刑初期表現較好,獲得行政記功兩次,分監區準備為其報請減刑,而在分監區民警找其談心時,其卻說自己想脫逃,致其被送禁閉集訓。在心理諮詢中,了解到該犯從小到大一直在無微不至的關心中長大,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未對自己的事作過主,一直持續到14、15歲,而此時父母又因工作需要將其帶到了一個沒有同齡人的環境中,可以說在其最需要形成獨立自主的意識的年齡中,卻沒有能得到與同齡人的正常交往與學習,在其心理發展上存在著青年期自我意識的空白,沒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意識,不能正確認識到自己在集體和社會中的作用和所處的地位,自我同一性沒能得到確立。在處理問題上心理很不穩定,尤其是在受到挫折而覺得自己無法面對應付時,心理上潛意識地退回14、15歲的狀態,用幼稚的原始本能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也就會出現有悖於常人的怪異言行。此次說自己想脫逃是因為此前未能如期收到家中父母來信,認為父母不管他了;而其間又與他犯發生了一些小摩擦,感覺到自己受到委屈卻沒有人能理解幫助自己,恰巧民警此時找其談心,便在潛意識中把民警當作自己的父母,盡情地、毫無原則地發泄自己心中的委屈,根本沒有在意識到自己是在監獄中服刑,是在與管理民警談心,只認為自己是在向父母對自己的冷落進行毫無理性的報復。而一旦說後,思想意識回復到常態時,才知道自己在莫名其妙中給自己惹下了一個嚴重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大禍!可這一切,又有誰能相信是一個成年罪犯在用不成熟的心態在行為?只是一個成年人孩子氣的表現呢?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