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蘭恐龍足跡群

依蘭恐龍足跡群

依蘭恐龍足跡群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早白堊世大型足跡點,該發現補充了該地區早白堊世的恐龍化石記錄,也體現出了該地區恐龍生物群的多樣性(包括蜥腳類,獸腳類,鳥腳類,可能的甲龍類)。游泳跡的發現也幫助人們更深刻地理解恐龍的行為。黑龍江晚白堊世的恐龍生物群(包括俄羅斯阿穆爾地區)很有可能就是這一生物群的延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依蘭恐龍足跡群
  • 地點:黑龍江省
簡介,歷史背景,發現經過,現狀,

簡介

2019年12月25日,中外科學家研究團隊宣布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依蘭縣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黑龍江省報導的第一個大規模早白堊世恐龍足跡點。這些恐龍足跡數量多、保存好,對研究恐龍的演化有重要價值。

歷史背景

黑龍江化石資源豐富,是中國最早發現恐龍化石的地方。1902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該化石點還有暴龍類、馳龍類、鯊齒龍類、大盜龍類、似鳥龍類化石發現,但鴨嘴龍類的化石占絕大多數。新生代脊椎動物化石包括松花江猛獁象、梅氏犀、河套大角鹿等,構成了豐富的哺乳動物生物群。遺憾的是,黑龍江早白堊世的骨骼與足跡記錄都非常稀少。唯一的記錄是,1983年大慶石油學院東北石油大學)的陳秉麟等學者在依蘭縣城南門外牡丹江西岸發現的一個恐龍足跡,但未具體描述與對比。

發現經過

2018年夏,化石愛好者朱利在達連河鎮紅星村路邊新修開的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其旁邊有一些有著明顯規律的凹坑,疑似古生物的足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團隊隨後確認了這些印記為足跡化石,並迅速奔赴現場展開考察工作,
對該化石點的研究充滿危險,考察隊可謂如履薄冰。足跡點的岩層層面陡峭,傾角接近70度,根本無法站立,起初考察隊藉助軟繩梯,希望可以對足跡進行必要作業,如描輪廓、測量和拍照,但是繩梯及其不穩定,無法進行必要操作,特別是拍照取樣。考察隊求助於當地路政部門,路政部門派來舉高車,幫助考察隊獲得了化石點的圖像信息。化石點附近的草叢茂密,是蛇的主要棲息地,考察隊多次遇到劇毒的烏蘇里蝮蛇(俗稱“土球子”)和虎斑頸槽蛇(俗稱“野雞脖子”)。有一名隊員在岩壁上放置比例尺時,就與土球子“擦肩而過”。

現狀

據統計,依蘭恐龍足跡群由5條行跡總計70個足跡組成,包括平行的蜥腳類恐龍行跡、三趾型鳥腳類行跡,延長的三趾型獸腳類行跡。蜥腳類足跡的後腳的長度約49厘米,由於右腳和左腳的步長明顯不同,可能代表了跛行或異常的步態。鳥腳類足跡以趾跡為主,第三趾最發達,第二趾、第四趾的爪跡幾乎呈三角形,且前緣圓鈍。三趾型獸腳類的爪痕平行,被暫時歸於游泳跡。獸腳類游泳跡和其它恐龍的步行行跡的組合,表明它們是在不同的時間和環境中形成的。考察隊還重新描述了陳秉麟的舊記錄,認為其足跡可能是甲龍類所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