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憲治國專題研究

依憲治國專題研究

《依憲治國專題研究》是2016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祁建平。

基本介紹

  • 書名:依憲治國專題研究
  • 作者:祁建平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 頁數:242 頁
  • 定價:46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1016444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依法治國”是當下中國法治的具體表達,但法治具有“思想”、“價值”、“手段(方略)”、“結果(狀態)”等多維性。祁建平著的這本《依憲治國專題研究》開始即從思想維度對“法治”進行了概覽回溯,以為展開討論憲治之鋪墊,畢竟憲治的大背景是法治。之後,本書將“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這一命題簡化為“法治始於憲治”,闡述了憲法是“法中之法”,“徒憲不足以自行”,並對中西之“良憲”論述進行介紹分析。鑒於“私產保護”問題易被忽略,本書從“私產保護”的憲治價值、制度配套、立法完善與司法救濟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基於“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這一思路,本書從憲治視角論述了“有限政府”及其必須遵循的行政合法性原則,將“聽證”作為權利制約權力的路徑之一加以剖析,也論及了我國反腐治權的軟肋—國際反腐合作。憲治的核心制度設計當為憲法監督(違憲審查,必須探尋本國的“經典”;作為例證,也介紹了義大利和法國的違憲審查制度。最後,本書探討了憲治下的司法公正和人權保障問題,論及了司法公正、司法體制改革以及弱勢群體(以刑事被告人為樣本)的人權保障問題。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專題 法治思想的源與流
第一節 法治思想的歷史源頭
一、古希臘的法治思想
二、古中國的法治思想
第二節 法治思想的流變軌跡
一、西方法治思想流變的歷史軌跡
二、中國法治思想流變的歷史軌跡
第二專題 依憲治國的地位與要件
第一節 依憲治國的地位
一、憲法的屬性
二、憲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三、依憲治國在法治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節 依憲治國的要件
一、依憲治國的形式要件:行憲
二、依憲治國的實質要件:良憲
第三專題 依憲治國實體論(一)——私產保護
第一節 私產保護的公法價值
一、私有財產權是憲法的重要內容
二、私有財產權是人權的屏障
三、“私產入憲”與維護依憲治國密不可分
四、“私產入憲”是權利制約權力的有效手段
五、轉型時期“私產保護”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依憲治國下的“私產保護”
一、公共財產與私有財產的憲法表達
二、我國現行憲法私產保護條款之不足
三、“平等保護”原則與“特殊問題”
四、限制行政權力與放寬“私企管制”
五、“私產保護”的部門法完善
六、“私產保護”的司法救濟
七、培育尊重私產的觀念
第四專題 依憲治國實體論(二)——有限政府
第一節 有限政府與權力制約
一、“有限(無限)政府”概說
二、有限政府的思想淵源
三、“有限”之因源於“無限”之弊
四、權力屬性與權力制約
五、制約權力的手段和路徑
第二節 有限政府與行政合法原則
一、行政合法原則的內涵
二、“權力有限”意識與行政合法原則
三、行政許可與信息公開
四、打造“有限政府”任重道遠
第三節 作為權利制約權力路徑的“聽證”
一、聽證制度概念
二、我國現行聽證制度及其價值
三、行政聽證制度的一般原則
四、我國行政聽證制度實施中的問題
五、完善我國行政聽證制度的路徑
第四節 反腐治權的國際合作
一、我國加入《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背景和意義
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內容和特點
三、《聯合國反腐敗公約》局限與銜接缺失
四、國內立法銜接與制度配套
第五專題 依憲治國實體論(三)——司法
第一節 依憲治國中的司法公正
一、依憲治國引導下法治社會的特徵
二、依憲治國下司法公正的功能定位
三、司法公正必備條件
四、影響司法公正的因素
五、司法公正的切入點
第二節 體制內的司法改革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司法改革
二、司法改革的價值目標
三、司法改革的務實思路
四、正當程式下的“公正”
五、司法改革的漸進性
第三節 刑事被告人平等權的司法保障
一、“重公輕私”法律傳統下被告人弱勢地位
二、被告人應為刑訴中心並被平等對待
三、保障被告人平等地位的公法意義
第六專題 依憲治國程式論——憲法監督
第一節 依憲治國必需的制度支撐
一、憲法監督(違憲審查)制度
二、憲法解釋程式機制
三、憲法實施的公民參與和黨的決策機制
第二節 憲法監督及其模式
一、依憲治國原則與憲法監督的必要性
二、現行憲法監督的不足之處
三、議會監督模式的理性審視
四、歐美經典模式不能簡單照搬
五、審查室和規劃室尚需建設
第三節 “他山之石”——義大利憲法法院模式
一、義大利憲法概述
二、違憲審查的法定機構及其組成
三、違憲審查的工作機理
四、義大利違憲審查制度特點和啟迪
第四節 中法憲法監督(違憲審查)比較
一、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比較
二、賴以建立的法理依據比較
三、憲法監督機構性質比較
四、憲法監督職能內容比較
五、兩種模式的實效比較
六、建立我國的“憲法委員會”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