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從

依從

詞目:依從

注音:yī cóng

詞義:依從是社會心理學術語,亦稱:順從,指在他人的請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傾向,即接受他人請求,使他人請求得到滿足的行為。

依從、服從和從眾都是社會影響的結果,但依從、服從和從眾是三個完全獨立的概念,需要加以區分。依從和服從雖都是在他人要求下發生的,但是服從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命令者和服從者之間往往存在規定性的社會角色聯繫,如:老師和學生,上級與下級。而請求者和依從者之間沒有規定性的社會角色關係束縛,各種人際交往之中都可以產生依從行為。依從和從眾的區別在於,依從是在他人的請求下做出的,而從眾並沒有他人的直接請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依從
  • 外文名:compliance
  • 拼音:yī cóng
  • 詞義:順從;聽從
  • 詞性:名詞
  • 學科:社會心理學
解釋,社會心理學,具體案例,

解釋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父母明知公子本意牽掛 玉堂春 ,中了舉,只得依從。”
西遊記》第十四回:“ 三藏 只得依從,牽馬下山。”
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我們莫明其妙地依從了他,走到第二個胡同進去。”

社會心理學

依從,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要想使他人順從我們的請求,創建良好的順從環境,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積極的情緒。情緒好的時候人們順從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要求他人做出親社會的助人行為時。情緒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作用,是因為好的心情會激發愉快的想法和記憶,而這些想法和記憶使得人們傾向於喜歡提要求的人。林登(R.C.Linden)和米切爾(T.R.Mitchell)把這種自我表現的策略稱為討好(ingratiation),預先的討好和奉承對增加順從十分有效。
2、強調依從行為的互惠性。互惠規範強調一個人必須對他人給予自己的恩惠予以回報,如果他人給了我們一些好處,我們必須相應地給他人一些好處。這種規範使得雙方在社會交換中的公平性得以保持,但同時也變成了影響他人的一種手段。
3、合理原因的效果。我們對他人的順從也需要合理的原因,當他人能給自己的請求一個合理解釋的時候,我們順從的可能性就大。
在日常社會中,人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順從他人的請求,研究發現恰當使用一些技巧能夠使他人依從行為更加順利地實現,比如:
a,登門檻技巧。指先向對方提出一個小要求,再向對方提出一個大要求,那么對方接受大要求的可能性會增加,又稱為得寸進尺效應。
b,門前技巧。門前技巧與登門檻技巧相反,是先向他人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在對方拒絕後,馬上提出一個小要求,那么,對方接受小要求的可能性會增加。
c,低球技巧。指先向他人提出一個小要求,別人接受小要求後再馬上提出一個別人要付出更大代價的要求。
d,折扣技巧。指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在對方回應之前趕緊打折扣或給對方其他好處。
e,過度理由效應。該效應來自於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們行為原有的內在理由而成為行為支持力量,從而行為由內部控制轉向外部控制的現象。
f,引起注意技巧。該技巧建立在這樣一種觀念之上,人們有時會在沒有對要求進行思考之前就拒絕該要求,比如:路邊的乞討行為。米切爾認為,如果乞討者改變方式,比如採用“給我17美分吧”的新鮮形式引起人們注意,會獲得更高的成功率。

具體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依從心理會運用於各個方面,比如:教育學、心理學、市場行銷……
在各大超市的鮮奶區,我們可以看到經常有促銷優酪乳:買一贈一,即按照原價買一瓶優酪乳,可以得到兩瓶。其實,這種行銷手段就是採取了折扣技巧,效果和國外一個實驗十分相似。德國社會學家布爾格曾做過一個實驗:實驗者在校園裡賣烤蛋糕,大概有一半經過的人會停下來詢問烤好的蛋糕。在控制組中,把一塊蛋糕和兩塊小甜餅包裝在一起賣,並告知潛在的購買者共75美分。在這種情況下,40%的潛在購買者最終購買了蛋糕。在另一組實驗中,潛在購買者被告知每塊蛋糕75美分,稍後又被告知75美分除了可以購買一塊蛋糕之外,還可以額外獲贈兩塊小甜餅。在這種情況下73%的潛在購買者最終購買了蛋糕。
在教育中,依從技巧也可以幫助教師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如果剛開始讓學生寫很多作業,大部分學生會出現牴觸情緒而不願意配合,但是老師先布置作業中的一小部分,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當其完成之後再提出對其的高要求,此時這種高期待更容易被學生接受,進而完成學習任務。這就是低門檻技巧的神奇之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人們的社會心理,適當採取一些依從技巧,從而使得溝通更加融洽的進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