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是現代文學翻譯上的一個誤解,侘び(WABI)與寂び(SABI)。國人將其整理為侘寂一詞。19世紀的日本美學家 岡倉天心 的著書《茶之本 Book of tea》把侘び的翻譯成“Imperfect”所指的應是侘び美學中,外表的殘缺。但這種翻譯顯然是被我們再次翻譯時誤解了,Lost in Translation。 侘び是日本戰國時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是把精神與茶追求的美融合在了一起,亦是所謂的麁相,日語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寂び,寂在古語中也可寫作錆,意思是“舊化,生鏽”。字的原義固然是來自於中文。是俳句詩人松尾芭蕉,能樂推動下,逐漸產生出了一層美感的含義:從老舊的物體(人)的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甚至會加強)的一種震撼的美。
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圓滿的、不恆久的,當然也可指樸素、寂靜、謙遜、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樣,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這個詞用語言來表達時,有很廣的包容性。侘是在簡潔安靜中融入質樸的美,寂是時間的光澤。Leonard Koren在介紹侘寂的一本書“Wabi-Sabi: for Artists,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有一段話:Pare down to the essence, but don't remove the poetry.Keep things clean and unencumbered but don't sterilize. (削減到本質,但不要剝離它的韻,保持乾淨純潔但不要剝奪生命力。)
侘寂的例子在市場上受到消費者歡迎是在2008年,小布朗出版社發行了一本叫《侘寂》的新圖畫書。在這本書里,作者Mark Reibstein 與插畫師Ed Young 通過將敘事、詩歌與拼貼藝術融合在一起的方式探索了侘寂這一理念。故事講的是一個叫侘寂的小貓,在故鄉日本京都漫遊,探尋自己名字的真意。在漫長的旅行中,它所遇見的各種各樣的動物都具比喻意義,將簡樸,不完美,意想不到的美呈現在它面前,有時也以俳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