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遠祖歌

侗族遠祖歌

《侗族遠祖歌》由楊保願整理,是一部瑰麗詭奇、璀璨晶瑩的創世史詩與英雄史詩。它敘唱了創世女神薩天巴及其神女神子神孫們的業績。

基本介紹

  • 書名:《侗族遠祖歌》
  • 又名:《嘎茫莽道時嘉》,
  • 作者:楊保願
  • 出版社:不詳
簡介,結構,特色,歷史,整理,

簡介

《侗族遠祖歌》由楊保願整理,侗語名稱《嘎茫莽道時嘉》,發表於<民族文學>2009年6期。《侗族遠祖歌》是侗族的一部內涵豐富、氣勢恢宏的創世史詩。作品敘說創世女神薩天巴開天闢地生天地、育萬物的業績,以及眾神創世間萬物、洪水滔天后姜良姜妹重新繁衍人類的故事。
侗族沒有民族文字與書面史書,她的口傳神話、史詩,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歷史,尤其史前史是侗族口碑相傳的、詩體的《三皇本紀》、《五帝本紀》。《侗族遠祖歌》在藝術上是較有特色的。侗族古代口頭文學家們塑造薩天巴的藝術形象時,著重刻劃了她的“母性”。當她按照自己的模樣用白泥造人不成後,外出尋找造人的模樣,發現四個薩狁,便進一步考察她們是否足以託付重任。

結構

《侗族遠祖歌》分為創世史詩與英雄史詩兩大部分。創世史詩部分反映了侗族的母系社會,敘唱薩天巴生天地、育人類萬物,及其神子神女神孫們造石斧、火鐮、船、箭……;一直唱到洪水後姜良姜妹重新繁育人類。廣西三江獨洞寨,為薩神安殿後,全寨共養一羊,它每天輪流上各家木樓,各家敬稱之為“薩”,供以糯飯,供養十多年,去世後葬於祖墳之山。以此民俗例證,可對史詩作進一步探索。
英雄史詩部分,從王素率族眾南遷唱起,叔唱了一代代民族領袖率族眾抗擊外來之敵,與率族眾不斷地遷徙。族眾選王素為族長,反映了原始社會的原始民主。這反映了人的覺醒,母權的衰落,父權的興起。侗族神話中的王素南遷,其社會歷史意義,實不亞於漢族先民的夏啟遷大夏,商湯遷亳,周古公直父遷歧山周原,既反映了侗族先民的民族大遷徙,也反映了侗族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父權社會的開始。

特色

歌、舞、樂相結合。既唱誦史詩,又奏牛角號、海螺號、薩巴號、弦樂器、鑼、鼓、鈸等,還戴起面具跳舞,唱到什麼神便戴什麼神的面具跳什麼神的舞蹈。面具共有幾百個,平時裝五六籮,懸吊在祖祠兩廂。每當大祭之年,唱誦全本時,開頭三天,唱舞最原始部分,只男人參加祭禮,巫祭師們戴起薩天巴、烏悶、嫡嫡、姜夫、馬王……等神們的面具,裸體唱誦舞蹈。
各種歌體相結合。史詩中有押“盤龍韻”的,也有押“連環韻”,或內韻、中韻,外韻“三押韻”的。
唱與誦相結合。整個史詩的演出,有唱、有念、有舞、有樂,穿插著祭祀儀式。大祭之年唱全本,三十天,連續劇式的大型音樂舞蹈詩;中祭之年七至十天,小祭之年一至三天,只唱選段,一般從姜良姜妹唱起。一般侗歌中多自稱“張良張妹的子孫”,而較少自稱“薩天巴或松恩松桑的子孫”,也許與小祭只唱選段有關。史詩對於各位女神、男神,人化了的神與神化了的人,都有恰如其份的敘唱。如天地分開天篷亂飄時,史詩描繪此時的姜夫,淋漓盡致。

歷史

《嘎茫莽道時嘉》有兩種子抄本:正本,用綿紙毛筆抄寫,用漢字標侗音,抄後用桐油油過,摺疊式,共厚約二尺,分四卷,共一大包,懸掛於祖祠祭壇神龕之中。神龕無神像,抄本居中懸掛替代了諸神的塑像,有布幔遮護。祭祖時,舉行請神儀式後才啟用正本,照本演唱。副本,用紗紙抄寫,裝訂成一冊,厚約一寸五分。巫祭師用以練唱與授徒,翻閱前也要做簡易的請神儀式。
傳說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湖南遷來廣西程陽建寨,相傳當時當地還是一大片原始森林,傳說此歌是當時楊家一位大法師(巫祭師)傳下來的。據此傳說,此歌流傳至少已有六百多年。此歌正本抄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解放以後已不再進行祭祀活動,但楊保願同志1956年回鄉,還見此正本懸於祖祠神壇。何時散失?不詳,大約1958年“大躍進”年代吧?此歌副本抄於民國十一年(1922年)。據平鋪大寨楊通寶講:此本為楊卜林喜(程陽大寨楊姓侗家人最後一位主祭師)度戒時抄錄,度戒後便正式出任主祭師。楊卜林喜於解放前夕1948至1949年間去世,此本由楊明世保管。1956年楊保願同志回鄉向父親楊明世老人要得此本帶到南寧。副本所抄此歌不分部、篇、章、節,一以貫之。

整理

楊保願同志1960—1965年間譯出少年時學過的部分,即從薩天巴至薩央這部分。文化大革命中,被斗被抄家,此歌抄本、譯稿全被劫走。其後在落實政策的過程中,他問一些知交,為什麼他被斗得這樣厲害?別人說:聽說從你家抄出一部“密電碼”,無人能破譯,懷疑你是“狡滑的特務”。“造反派”們將漢字記侗音的史詩當作“樣板戲”里的“密電碼”了,他們怎能破譯出“薩天巴”的真意呢!後來,一些被抄走的書籍發還了,譯稿幸運地歸還了原主。在處理廣西文革遺留問題中,當時抄家執行者之一承認曾拿走過“密電碼”,但不知如今下落何方?但願有一天能找到這一珍貴的抄本!1981一1985年間,楊保願同志在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幫助下,整理出這一本子。
史詩未譯(也即散佚的)部分,據揚保願同志回憶,還有:(一)《杏妮》(參見上海文藝出版社《侗族民間故事選·杏妮》),(二)《飛山圖楚》,即飛山令公楊再思與五代十國的楚王馬殷之戰,(三)《吳勉》(參見《侗族民間故事選·吳勉》),即明洪武年間吳勉起義等等;這些部分,主要是人話而非神話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