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蘆笙傳承人:張海

侗族蘆笙傳承人:張海

侗族蘆笙傳承人:張海》作者潘瓊閣希望著力呈現一個生動的傳承人,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優點和缺點。張海的口述部分,以及在採訪期間的見聞,近乎瑣碎。作者卻覺得,這樣能夠走近傳承人,獲得更鮮活的信息,收穫侗族蘆笙和蘆笙傳承人所帶來的感動。

基本介紹

  • 書名:侗族蘆笙傳承人:張海
  •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 頁數:138頁
  • 開本:16
  • 定價:38.00
  • 作者:潘瓊閣 馮驥才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512013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侗族蘆笙傳承人:張海》講述了男不吹丟了祖宗的習俗,女不坐夜空留那箱漂亮的侗服,不是我們定下吹蘆笙游訪的習欲,已有前人先隨我們隨後……

圖書目錄

第一章傳承寶地育傳人

第一節三江:侗族文化源遠多元文化交匯
第二節獨峒:親歷桃源之峒
第三節張海的藝術人生
第二章傳統難忘精髓難捨

第一節三江侗族蘆笙大觀
一、蘆笙形制
二、三江傳統侗族蘆笙
三、侗族蘆笙的風格
四、蘆笙的製作過程
五、吹起蘆笙跳起舞
六,生活在鮮活的土壤里
七、蘆笙禁忌
第二節侗族蘆笙的精髓:喜樂、和諧、群聚力
一、吹喜不吹喪
二、追求和諧完滿
三、群聚性文化心理
第三章創新不止傳承不息

第一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蘆笙的發展
二、張海的蘆笙製作和吹舞技巧
第二節傳承現狀困境與希望並存
一、形式與內容的變遷
二、三江侗族蘆笙現狀
第三節傳承用情授徒用心傳藝
一、口耳相傳的樂曲——張海的蘆笙譜
二、播撒希望的種子
三、具有侗族特色的作品
第四章與蘆笙相伴的人生

第一節艱苦的童年,有蘆笙為友
一、“從小就喜歡文藝”
二、他把蘆笙當做朋友
第二節禁吹的日子,君子當自強不息
一、“人家孩子能,我為什麼不能!”
二、他不僅懂得蘆笙
第三節讓蘆笙重回民間的土壤
一、“我下定決心要把蘆笙弄出來”
二、他在繼承中創新
第四節做出與時俱進的好蘆笙
一、“我開始做蘆笙的時候就開始改良”
二、學生喜歡他做的蘆笙
第五節從民間來、回到民間去
一、“我來自民間、又回到民間去”
二、學生們喜歡這個性情中人
第六節嚴格教授侗族藝術
一、“對曲子的理解很重要”
二、他是有魅力的老師
第七節相互扶持的侗族藝術之家
一、孝老愛親模範家庭
二、多元的經濟來源
第八節多元的經濟來源
第五章訪談

一、採訪楊順豐
二、採訪吳世華
三、採訪蘇甲宗
四、採訪唐力
五、採訪陸瓔
第六章有關蘆笙的民歌、傳說、故事
附錄張海及其家庭獲得的主要獎勵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侗族文化和侗族蘆笙於我來說,都是新鮮的,曾經聽老教授神采飛揚地講起過豐厚的侗族文化和溫柔樂觀的侗族人,親眼所見,果真不虛。儘管我對侗族蘆笙知之甚淺,卻也深刻體驗到侗族蘆笙吹響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喜樂、和諧、凝聚。喜樂是蘆笙的專職,是侗族人的生活,和諧是蘆笙的構成,是侗族人對天、地、人的致敬,凝聚是蘆笙的優勢,是侗族人的身份認同。而現在,蘆笙所面臨的危機和改革,其實是整個侗族文化面臨的問題。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認同與冷漠,都在考驗著悠久的文化,都在拷問著每顆關注的心。
民族文化在強大的外來潮流衝擊下,站立困難。侗族傳統蘆笙也在經歷著民間土壤的沙化和身份認同的危機。種種搶救措施都會在現實中遇到種種難題,也許“搶救”一詞本身就意味著無奈。製作匠人減少,老一輩蘆笙手老去,新的傳人難以接續。在青黃不接的時代,張海卻在承繼傳統的同時,實踐著侗族蘆笙的改革,培養著侗族蘆笙的接班人,並且倔犟地宣傳和推廣著侗族蘆笙。在侗族蘆笙遇到信心危機時,他為它驕傲,努力用它表達侗族人的生活和情感;他惜舊揚新,樹立起侗族青年甚至一些中老年人對侗族蘆笙的自信和認同。我想這是張海感動我的地方,也是他獲得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的原因吧。
在寫這本小書的時候,我希望著力呈現一個生動的傳承人,他的喜怒哀樂,他的優點和缺點。張海的口述部分,以及我在採訪期間的見聞,近乎瑣碎。我卻覺得,這樣能夠走近傳承人,獲得更鮮活的信息,收穫侗族蘆笙和蘆笙傳承人所帶來的感動。
侗族蘆笙的革新,讓人欣喜,它生機勃勃,信心滿滿。而對於傳統侗族蘆笙的未來,我雖不樂觀,也不悲觀。傳統與現代矛盾重重,我難以解讀,也不敢輕易判斷,只是用綿薄之力記錄。記錄可以成為一面鏡子,讓人們看到有這樣一種樂器讓侗族人快樂而充實,傳遞侗族文化的精髓。有這樣一個人從蘆笙中獲得快樂,也把快樂演奏給別人。
書雖小,卻是我第一次獨立承擔如此重大的任務。對於蘆笙和音樂的外行,以及侗族傳統蘆笙在時間上的限制,也讓我的記錄困難重重,好在得到很多人的幫助。汪立珍老師始終給予我支持和指導,讓我在艱難的行進中獲得力量。徐健順老師熱心為我解答音樂上的問題並為我介紹懂得蘆笙的楊民康和李妍紅老師。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的研究生朱學民幫助我分析曲式結構並解答有關音樂的問題,舞蹈學院的范澤容幫我檢查有關舞蹈動作的描述。
在採訪中,三江侗族自治縣宣傳部副部長楊順豐不僅熱情接受我的採訪,送給我《三江民族文化小詞典》,而且接受我的請求,在百忙之中為我寄來所需照片。三江侗族工藝品店的店主吳瑞平為我介紹侗族文化和侗族蘆笙,他的父親吳世華更是將他的博學大方地展現給我。感謝蘇甲宗先生接受我的採訪。在三江,張海的朋友譚正榮夫婦以及徒弟楊江瑞夫婦、謝梨慧、楊新剛,還有很多不知名的人,讓我感受到侗族人的善良和熱情。
我最想要感謝的是本書的主角張海及他的家人。在書中,對他們的感情和感激已經滲透紙背。書稿基本完成後,張海和吳培晏仔細地閱讀了它,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更給了我拿出它的信心。對張海和他的家人,我難以表達心中的感情,我想,對於朋友,也無須太多語言。
還有三位我特別要提到的人。我的丈夫郭振東,自始至終給予我支持;兩次載我們去三江,並在藝術方面給我意見的葉一功伯伯;再就是我的父親潘久輝,他不僅是本書照片的主要拍攝者,更是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堅強後盾。在此,向父親深鞠一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