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時代的主宰者/科普樂園

侏羅紀時代的主宰者/科普樂園

《侏羅紀時代的主宰者/科普樂園》是2012年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藝。該書是《科普樂園》系列叢書之一,以科學的角度走近它們,儘量還原恐龍的起源、種類、生活習性以及科學家們對恐龍滅絕原因的猜測等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侏羅紀時代的主宰者/科普樂園
  • 出版社:鄭州大學出版社
  • 頁數:165頁
  • 開本:16開
  • 作者:劉藝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5108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圖書文摘,

內容簡介

地球上沒有哪個時代能像恐龍時代那樣神秘。恐龍,這種在地球上曾經統治了一億多年的動物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怎么產生,又怎么滅亡的?……太多的疑問縈繞在我們的腦海里。
《科普樂園》通過兩個小主人公妙趣橫生的提問和博士爺爺機智巧妙的解答,使得抽象生澀的科學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叢書故事設計精巧,內容豐富多彩,語言通俗易懂,有利於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提高科學素養。
《侏羅紀時代的主宰者》並通過驚險的故事情節設定,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使閱讀變得輕鬆愉快。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恐龍概述
恐龍的起源
“恐龍”之名的由來
早期的恐龍
為什麼恐龍能成為中生代的老大
龐大的恐龍家族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
世界著名的恐龍化石產地
中華龍鳥是恐龍還是鳥類

第二章 恐龍的一般特徵
恐龍的生活習性
恐龍的顏色
恐龍的聲音
恐龍的行走
恐龍的視力
恐龍的獵食方式
恐龍的食量
恐龍的血溫
恐龍的睡眠習慣
恐龍的智商
恐龍的骨骼與肌肉
恐龍的繁衍
恐龍的壽命

第三章 龐大的植食性恐龍
板龍
劍龍
梁龍
腕龍
盔龍
禽龍
三角龍
雷龍
鴨嘴龍
原角龍
慈母龍
馬門溪龍
彎龍
橡樹龍
棱齒龍
賴索托龍
釘狀龍
蘭伯龍

第四章 可怕的肉食性恐龍
食肉牛龍
角鼻龍
嗜鳥龍
異特龍
始盜龍
暴龍
美頜龍
腔骨龍
棘龍
扭椎龍
恐爪龍
重爪龍
斑龍
傷齒龍
蛇頸龍
雙脊龍
冰脊龍

第五章 多樣的雜食性恐龍
腫頭龍
鐮刀龍
似雞龍
似鴕龍
竊蛋龍
尾羽龍

第六章 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被哺乳動物戰勝
恐龍植物中毒而死

圖書文摘

龐大的恐龍家族
“小劉叔叔,中生代是恐龍的時代,那么恐龍到底有多少種呢?”飯桌上噹噹用嘴咬著筷子頭瞪著明亮的大眼睛問。
“三種。”叮叮嘴裡含著飯含糊不清地搶著說,“食草類,食肉類,雜食類。”
“吃你的飯吧,吃飯還堵不住你的嘴!你怎么不說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跑的呢!”噹噹白了一眼叮叮扭頭繼續看著小劉叔叔,“叔叔,我是說,恐龍是怎么分類的?”
“喔,是你自己沒說清楚呀!”叮叮用筷子撓了一下後腦勺,繼續大吃。
“兩個小傢伙,快點先吃飯吧。吃完了飯,叔叔再給你們仔細地講講恐龍的家族史。”小劉叔叔說。
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態,其四肢構建在軀體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其他各類的爬行動物(如鱷類,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為有利。根據恐龍腰帶的構造特徵不同,可以劃分為兩大類:蜥臀目、鳥臀目。二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其腰帶結構:蜥臀目的腰帶從側面看是三射型,恥骨在腸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則向後延伸,這樣的結構與蜥蜴相似;鳥臀目的腰帶,腸骨前後都大大擴張,恥骨前側有一個大的前恥骨突,伸在腸骨的下方,後側更是大大延伸與坐骨平行伸向腸骨前下方,因此,骨盆從側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區別)。
蜥臀目分為蜥腳類和獸腳類,蜥腳類又分為原蜥腳類和蜥腳形類。
原蜥腳類主要生活在晚三疊紀到早侏羅紀,是一類雜食一素食性的中等體型的恐龍。
蜥腳形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它們絕大多數都是巨型的素食恐龍。
獸腳類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它們都是肉食龍,霸王龍是著名代表。
鳥臀目分為5大類:鳥腳類、劍龍類、甲龍類、角龍類和腫頭龍類。
鳥腳類是鳥臀類中乃至整個恐龍大類中化石最多的一個類群。它們生活在晚三疊紀至白堊紀,全都是素食恐龍。如:鴨嘴龍、禽龍等。
劍龍類,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到早白堊紀,是恐龍類最先滅亡的一個大類。
甲龍類的恐龍體形低矮粗壯,全身披有骨質甲板,以植物為食,主要出現於白堊紀早期。
角龍類,是四足行走的素食恐龍。頭骨後部擴大成頸盾,多數生活在白堊紀晚期。
腫頭龍類主要特點是頭骨腫厚,顬孔封閉,骨盤中恥骨被坐骨排擠,不參與組成腰帶,主要生活在白堊紀。 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
知道了恐龍的家族,叮叮和噹噹意猶未盡。
“你知道恐龍是在什麼地方做窩嗎?”噹噹繼續問道。
“那你可難倒我了,”叮叮聳聳肩,“這得問小劉叔叔。”
“恐龍做窩的地方很多,拿人們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來說,它們就是在海邊築的巢!”小劉叔叔答道。
“那這世界上最大的築巢地在哪兒?在我們中國嗎?”叮叮問。
“不在我國,是在歐洲的西班牙境內!”小劉叔叔說。
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位於歐洲庇里牛斯山脈南部的西班牙境內。由於距離地表僅1米上下的恐龍蛋巢保存得都很好,因此古生物學家認為,來到這個群聚地的“新移民”肯定沒有踐踏以前來到這裡的恐龍留下的蛋巢,所以才出現了這種顯得擁擠不堪的狀況——蛋巢在砂岩中彼此的相隔距離一般都不到1米。根據這些情況,生物學家們推測,當時恐龍肯定是特別喜歡這個地區,到了每年的繁殖季節都要來到這裡產蛋以繁殖後代。
令人感到遺憾的是,還不能鑑定出在這個地區產蛋的恐龍的屬種,因為生物學家們在這裡僅僅發現了一些非常殘破的骨骼化石,還不足以提供能夠鑑定出恐龍屬種的充分證據。
不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恐龍築巢地還是為科學家提供了許多其他的信息。例如,這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的恐龍可能喜歡在海邊築巢的證據。恐龍喜歡在海邊築巢的習性很可能是因為海邊柔軟的泥沙能夠保護產下的蛋,防止其破碎。過去,科學家曾經從海洋沉積物中發現過幼年恐龍的骨骼,但是那很可能是被水衝進大海的恐龍個體形成的化石。而西班牙發現的這些海濱沉積物中保存的蛋巢化石是恐龍在海邊築巢行為的第一個確定無誤的證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