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暴龍屬目前僅有一有效種,即朗氏侏羅暴龍。正如其名,侏羅暴龍是一種發現於侏羅紀時期的暴龍類,體長約5米,重約300千克。侏羅暴龍在發現之初曾被歸到史托龍屬下面。後期布魯薩特的重新研究認為它與史托龍模式種的親緣關係其實沒有那么近,因此獨立建了一個新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侏羅暴龍
- 拉丁名:Juratyrant
- 模式種:朗氏侏羅暴龍(Juratyrant langhami)
- 分類位置:獸腳類,暴龍超科
- 產地:英國,多塞特郡
- 時代:晚侏羅世,提塘期下部
- 地層:欽莫利粘土層(Kimmeridge Clay)
- 屬名命名人:羅傑.本森和史蒂夫.布魯薩特(Roger. Benson and Steve. Brusatte)
- 種名命名人:羅傑.本森
命名由來,基本信息和形態學,系統發育位置,體型估計,生物地理學意義,
命名由來
侏羅暴龍的屬名非常直接,即生存於侏羅紀時期的暴龍類。侏羅暴龍的種名是為了紀念發現者彼得朗廷(Peter Langham)。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侏羅暴龍目前只有一件標本,即正型標本OUMNH J.3311保存了一節頸椎,5節背椎,一個完整的薦椎,5節尾椎,4節孤立的椎體橫突,完整的腰帶骨骼,兩側股骨,兩側脛骨,一塊鑑定不出來的骨頭碎片。
頸椎的前關節面略微傾斜,副突凹位於外側,其位置在椎體高度的中點之下。頸椎具有氣腔化構造,在椎體兩側有一對氣孔與內部的氣腔化構造相連通。前關節突起始於椎弓橫突的基部,向前延伸的過程中略微超過椎體一點點。頸椎的前關節突的關節面略微向上拱起。頸椎的神經棘在內外側向上壓扁。但神經棘的後緣較前緣有所加厚,並向後背側方傾斜。腸骨外側面的正中脊比較短,沒有延伸到腸骨的背邊緣。腸骨體在正中脊兩側的位置非常薄。腸骨具有發達的髖臼上突。腸骨的恥骨柄的前邊緣具有一凹陷。恥骨近端與腸骨的恥骨柄癒合在一起。腸骨的恥骨柄上缺乏一道低矮的脊。腸骨的前髖臼突非常的薄和發育,其前腹側緣有一個鉤狀突。前髖臼突的前邊緣具有一個凹陷。後髖臼突的腹側緣有所加厚。後髖臼突向後腹側延伸,其末端的高度近似與坐骨柄的中段高度相似。尾骨短肌附著脊將坐骨柄與後髖臼突的後背側角相連線。尾骨短肌附著窩比較深。最後一節薦椎具有發達的下椎弓突。恥骨的近端具有以開放的閉孔。恥骨遠端膨大,但主要向後方膨大。坐骨的近端具有一三角形的,內外側向上壓扁的閉孔突。股骨的第四轉子不算發達,形成了一個薄薄的脊並指向後端。腓骨的近端具有單一的脛骨脊,起始於脛骨的內側,向外側翻卷。脛骨脊的外側面上具有一個前背側突。脛骨遠端的升突附著面較淺。遠端的外側髁向遠端延伸的程度要高於內側髁。腓骨脊非常低矮,並一直延續到脛骨的近端。最後一節背椎的後關節突有些退化,並指向背面。
系統發育位置
布魯薩特等人2016年的系統發育分析顯示侏羅暴龍屬於泛暴龍類,與始暴龍,史托龍的親緣關係較近,系統發育位置較原角鼻龍類和帝龍進步,但是較雄關龍以及晚白堊世的大型暴龍類要遠。
體型估計
保羅在2010給出的侏羅暴龍體型估計是長約5米,重300千克。而另外一項研究則給出了更大的體型估計,長約6.7米,重760千克。儘管這一體型估計已經大於了大多數的侏羅紀暴龍類,但是這依然沒有違背暴龍類體型的總體演化規律,即早期暴龍類體型較小,到白堊紀時期才開始變得巨型化。
生物地理學意義
結合已有的化石證據,晚侏羅的小型暴龍類已經在亞洲,歐洲,北美洲都有所發現。這一結果表明,暴龍類在晚侏羅世就已經擴散到了北半球的大多數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