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抹香鯨(Kogia sima):是小抹香鯨科、小抹香鯨屬的 一種動物。體型較小,背部呈藍灰色或暗灰色,背鰭突起,近似於鐮刀狀。侏儒抹香鯨眼睛後方有假鰓。其軀體較為粗壯,鯨的頭部近似於方形。其噴氣口的噴氣低矮且不明顯。下顎較小,位置低,其下顎牙齒彎並且非常尖銳,而上顎的牙齒已經退化。
該物種以6-10隻的小群或單獨出現,屬於深潛動物,一般集中在大陸棚的邊緣,更喜歡溫暖的水域。總是緩慢的浮至海面,而不像其他鯨類在海面上向前翻滾,而入水時,其也是直接沒入水中下潛。在受到驚嚇的時候,侏儒抹香鯨會釋放出棕紅色的腸液然後再下潛,而腸液會形成一陣霧團,以迷惑他人。其偶爾會躍身擊浪,然後以尾部先著水或腹部擊水的方式入水。侏儒抹香鯨潛水至少能潛至300米深處。主要食用烏賊或章魚,也食用魚類和鱗蝦或貝類。
分布於世界各地。儘管擱淺記錄顯示它們發生在冷水地區,但在溫帶和熱帶地區更常見。如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在東太平洋,它們的範圍從加拿大溫哥華島到智利中部海岸。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侏抹香鯨
- 拉丁學名:Kogia sima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鯨目
- 亞目:齒鯨亞目
- 科:小抹香鯨科
- 屬:小抹香鯨屬
- 種:侏抹香鯨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Owen, 1866)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 同義學名1:Kogia simus (Owen, 1866)
- 同義學名2:Physeter simus Owen, 1866
- 外文名:英文 Dwarf Sperm Whale, Dwarf Sperm Whale
法文 Cachalot nain, Cachalot nain
西班牙文 Cachalote Enano, Cachalote Enano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威脅,
動物學史
侏抹香鯨這個物種直到1966年才被廣泛認可,因此,在此之前的文獻中,通常不清楚“Kogia”的目標是指哪個物種。侏抹香鯨沒有發現亞種。然而,基於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測序,有人提出侏抹香鯨由兩個物種組成:一個在大西洋,另一個在印度洋——太平洋(Chivers等,2005)。需要進一步的證據才能最終證明這一點(Mc Alpine 2018)。
形態特徵
侏抹香鯨外形緊湊而流線型,從身體至尾巴逐漸變窄。體長2.1-2.7米之間,但很少超過2.5米。體重135-270千克。皮膚顏色從藍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到完全黑色,腹面為白色或淺灰色;也可能出現粉紅色或紫色斑點。鰭肢上面和尾葉背面也呈鐵灰色。鰭狀肢寬,邊緣圓潤,尾鰭尖,寬61厘米。背鰭位於背部中部,可用於區分個體鯨魚,因為其形狀從鐮刀形到彎曲和尖到三角形不等。頭部近似方形,有一個圓錐形的尖嘴,呼吸孔在眼的上方,偏向頭部中線的左側,導致顱骨明顯不對稱。下頜窄,不達到頭部的兩側,其前端遠在吻端之後。頭部大約是身體長度的1/6,是所有鯨類中最短的比例。在眼睛和鰭狀肢之間的頭部兩側可能存在淺色的新月形標記。該標記因類似於魚的鰓裂而被稱為假鰓。侏抹香鯨的下頜有7-13對尖銳而彎曲、同齒的牙齒,而上頜有3對銳利、薄、缺乏琺瑯質的殘留牙齒。喉部區域有幾個短的縱向摺痕。
棲息環境
侏抹香鯨出現在溫帶和熱帶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域,從大約45°S到45°N。在熱帶和亞熱帶水域更為豐富。通常最常出現在陸架斷裂和島嶼斜坡水域。食性證據表明這些鯨魚在更深的水域覓食,可潛水到海面下300米。
生活習性
侏抹香鯨膽小,很少靠近船隻。它們以6-10隻的小群或單獨出現,緩慢地遊動或漂浮在水面上。總是緩慢的浮至海面,而不像其他鯨類在海面上向前翻滾,而入水時,其也是直接沒入水中下潛。在受到驚嚇的時候,侏儒抹香鯨會釋放出棕紅色的腸液然後再下潛,而腸液會形成一陣霧團,以迷惑他人。其偶爾會躍身擊浪,然後以尾部先著水或腹部擊水的方式入水。這些鯨魚不會遷徙,但在某些地區的擱淺是季節性的,這可能表明分布的季節性變化。例如,在大西洋東北部,擱淺主要發生在秋季和冬季。
侏抹香鯨的食物主要由頭足類動物組成,尤其是魷魚物種Ancistrocheirus lesueurii、帆魷科物種、Chiroteuthisveranyi和八腕魷科物種,儘管魚類和甲殼類動物也構成飲食的一部分。回聲定位可能用於定位獵物,因為這些鯨魚在海洋光線昏暗的區域覓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貝寧、百慕達、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島和薩巴島、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維德角、高棉、喀麥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開曼群島、智利(瓦爾帕萊索)、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金)、剛果(布)、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象牙海岸、吉布地、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厄瓜多(加拉帕戈斯)、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加彭、甘比亞、加納、直布羅陀、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尼、伊朗、牙買加、日本(本州)、肯亞、吉里巴斯、朝鮮、韓國、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北島、克馬德克島)、尼加拉瓜、奈及利亞、紐埃、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馬德拉、亞速爾群島)、波多黎各、愛沙尼亞、聖巴泰勒米、聖赫倫那、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新加坡、聖馬丁(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加那利群島)、斯里蘭卡、蘇利南、中國(台灣)、坦尚尼亞、泰國、東帝汶、多哥、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聯、英國、美國(夏威夷群島)、烏拉圭、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英屬維京群島、美國維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撒哈拉沙漠西部和葉門。
存在不確定性:厄利垂亞、俄羅斯和蘇丹。
繁殖方式
關於侏抹香鯨繁殖的信息知之甚少。交配過程可能與其他鯨類動物相似:當雌性和雄性將自己的腹部與腹部對齊時,雄性將其陰莖插入雌性的生殖道,並在內部進行受精。妊娠期為9個月,產仔季節的持續時間至少持續5或6個月。夏季至少有一個產仔高峰。對伴隨未斷奶小鯨的懷孕雌性的頻繁觀察表明,每年的生殖周期為每年產一胎。侏抹香鯨用同類鯨目動物的方式照顧它們的幼鯨,其中雌性和它們的幼鯨在一起呆幾個月到幾年。雌性照料和保護它們的幼鯨。它們排泄糞便以分散捕食者的能力可以被認為是保護其後代的另一種手段。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無危(LC)。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二級。
種群現狀
據估計,夏威夷周圍水域的侏抹香鯨數量約為19000頭,但缺乏全球範圍的估計。
主要威脅
在日本、印尼、中國台灣、小安的列斯群島和斯里蘭卡的偷捕獵殺中,有少量侏抹香鯨被人為故意捕獲(Jefferson et al.1993)。然而,這種清除的方式規模被認為非常小。這些鯨魚也偶然在印度洋北部的流刺網漁業和東北大西洋的遠洋延繩釣漁業中死亡。2005年,中國台灣及其周邊地區在大約3周內發生了一系列不尋常的擱淺事件,其中包括13頭侏抹香鯨。尚不清楚這些擱淺是否與軍事、地震勘測或其他產生巨大噪音的人類活動有關。在美國東南部,暴露於與有害藻類相關的軟骨藻酸與侏抹香鯨死亡有關(Fire等人,2009年)。與大多數其他鯨類動物一樣,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侏抹香鯨有吞下塑膠碎片的傾向(Stamper等人,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