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⑴
其一
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
不知邊地別⑵,只訝客衣單。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乾。
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⑶。
其二
古鎮青山口⑷,寒風落日時。
岩巒鳥不過,冰雪馬堪遲⑸。
出塞應無策⑹,還家賴有期。
東山足松桂⑺,歸去結茅茨。
其三
登頓驅征騎⑻,棲遲愧寶刀。
遠行今若此,微祿果徒勞⑼。
絕坂水連下⑽,群峰雲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⑾。
注釋譯文
⑴青夷軍:當作“
清夷軍”,唐代戍邊軍隊名稱,駐地在今河北懷來東南。
⑵邊地別:指邊地的氣候與內地有區別。
⑶漫漫:無窮無盡。
⑸堪遲:意為勉強遲遲行進。
⑹策:安邊之策。
⑻登頓:上上下下,指翻山越嶺,行路艱難。
⑼微祿:微薄的俸祿。
⑽絕坂:極陡的山坡。
⑾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員服青袍。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秋天,四十七歲的高適以河南封丘縣尉的身份送兵到駐在媯川(今河北懷來)城內的清夷軍。這組詩是詩人在當年冬天送兵返回途中,進入河北昌平居庸關時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詩寫邊地氣候,是這組詩展開的大背景。這首詩的特點,就在於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艱難和邊塞的寒冷結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寫,使之生動感人。首聯是寫自己獨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長的征途中去時十分艱難,此時回來也十分艱難。“去”,指前往清夷軍送兵;“轉”,即回,返入居庸關。這一聯先從行役寫起,“匹馬”表明孤獨;“行將久”,暗示路途遙遠、人困馬乏。“難”,不僅指山路的坎坷崎嶇,也包含邊地冰雪嚴寒之苦,為中間二聯寫邊塞寒冷,作了巧妙的過渡。中間兩聯,突出表現居庸關一帶的寒冷氣候。頷聯是說自己原來不知道邊塞和內地的氣候差別如此之大,此時只驚訝客子衣服的單薄。這一聯妙在寫“寒”字而不說穿。詩人送兵去時是秋天,邊塞還不太寒冷,還顯不出與內地在氣候上的明顯區別,而冬日回還,北風凜冽,積雪滿地,才發覺到寒不可擋。說:“不知”,實為已經深知,吞吐含茹,措語婉曲。寫人對氣候的感覺,字面上沒有“寒”字,而讀來已覺寒氣逼人,真是“不寒而慄”了。頸聯是寫因為氣候寒冷,泉水流動的聲音也顯得悲苦,山上的樹葉已經乾落,十分空曠。頸聯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麵點出“冷”字,但並非詩人直接感受,而是通過泉聲的悲苦間接感覺的。連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樹木,也抵擋不住寒威,葉子全部乾落了。通過樹木的感覺,曲折地傳達出人的感覺。這兩句都是透過一層,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將瘮人的酷寒,通過水和樹,表現得十分曲折深入,給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時,這兩句也是對居庸關一帶的實景描繪。居庸關坐落在險峻的峽谷之中,兩邊峰巒聳峙,一道溪水從關側流過。詩人從精煉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畫面,透出雄渾蒼涼之感。在著力描寫居庸關一帶的嚴寒之後,作者抬首瞻望前路,從描寫邊塞從容地轉到描寫行役,再一次發出征路遙遙的慨嘆。尾聯的意思是:不要認為進入了居庸關,就走完了艱險、高寒的關塞,那前面雲霧瀰漫、冰雪覆蓋,路途還遙遙無際呢!居庸關在昌平縣西北,是長城要口之一,與紫荊、倒馬合稱“內三關”,從塞北過了居庸關,山勢漸緩,即進入華北平原,氣溫也相應升高一點,但畢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雲雪尚漫漫”一句,是對過關以後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寫,也蘊涵著征路漫長的意思。這一聯與首聯“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相呼應,全詩從寫行役開始,繼而描寫邊塞,最後又以寫行役結束,形成一種迴環的結構,給人一種謹嚴而渾然的美感。
第二首詩寫詩人入居庸關時的所見所思。前兩聯描繪了冬日傍晚的居庸關寒風呼嘯、峰巒高聳、冰雪淒迷、路途艱險的景象,渲染了荒寂、淒冷的氛圍,暗示了詩人前途渺茫的悲涼心境。後兩聯表明對此次出塞找不到安邊之策的失望,即不能施展抱負的無奈,並有歸家有望的喜悅以及暫且歸隱等待時機報效朝廷的願望。首聯既點明了詩人觀察的時間和地點,也是對環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頷聯寫詩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淒迷,前途艱難之狀,暗示了詩人對自己的仕途絲毫看不懂前景,感到無可奈何。頸聯總結此次出塞的收穫,詩人看到時局混亂、陰暗,良臣進階無路,因此失分失望、憤懣,想到了暫居家中以修身養性。尾聯追述先賢在時局混亂時退居草莽,相機而作的故事。全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極盡悽美;承此而總結此次出使的收穫,但到此時不是報效朝廷的時候;於是追述先賢,自然而然地生髮出“歸去”之念。但詩人的“歸去”不是真的歸隱,而是為了出仕,是保存實力,積累力量的行動。
第三首詩言辭憤懣,其中的景物描寫耐人尋味。全詩先寫自己忙碌而無所作為,表達了對此種生活的厭倦;隨之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對身居卑職的無奈;連看到的景物也仿佛助長著詩人的這種情緒;最後詩人終於在反覆思索、對比後,憤而表露出棄官而去的心志。《
舊唐書》載:“(適)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遊河右。”這段記載這與這組詩的思想內容十分切合。
名家點評
《彙編唐詩十集》:唐云:高詩主氣骨,此是其幽細者。
《
唐詩選》:“泉聲苦”、“木葉乾”,曲盡邊塞之景。
《唐詩成法》:此奉使才入居庸,尚未至青夷軍。邊塞途民,匹馬已難,何況日夕?加一倍寫法,為下去“轉難”作勢。不知邊地早寒,尚是內地單衣。五,六但寫途中景色,而邊地之所以“別”,客衣之所以“單”自見。在行者已覺是無盡頭,而所使之地尚漫漫未至,將來雨雪更苦。“莫言”二字自慰目前,亦見邊塞之行路難也。怨誹之意一毫不露。
《唐詩箋注》:由行役而寫到邊塞,復由邊塞而轉入行役,意緒環生,如見當日匹馬過關之狀。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曰:五、六景聯生肅,不同渾便。評:輕省殊似嘉州。三、四非閱歷過來者不解。
《唐詩訓解》:情景俱真。
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
哥舒翰書記,後歷任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
岑參齊名,並稱“
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