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大喬木,樹幹通直,樹高20-30米,胸徑0.6米以上,淺根性,樹皮灰白色或淺黃,嫩枝四棱形,密被毛;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幼時淡紫色;
葉柄和葉軸翼狀,連起來約30-90厘米,小葉3-11對,對生或近對生,無柄或有短柄,披針狀,長35厘米,寬7.5厘米,基部楔形,微不對稱,頂部急尖或銳尖,上部小葉逐步增大,葉全緣,
葉背灰白色且密被毛,側脈每邊20-30條,平行脈,背面清晰,無托葉。
圓錐花序頂生或在上部葉片腋生,花小,兩性;核果球形,乾裂,直徑3-3.5毫米,密被毛,熟後裂成四瓣,種子下垂。
分布範圍
分布於馬來西亞、緬甸、印尼、泰國、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一般生長在海拔高達600的地帶,偶爾達900米。常見於次生林、森林空地、河岸、公路和鐵路沿線以及野外。它不會出現在原始森林中,即使季節性洪水泛濫,它也能在潮濕到潮濕的地方生長得最好。
繁殖方法
材料選擇:材料引自
馬來西亞的佩龍木SK33品系,于晴天剪取枝部頂端半木質化嫩枝,放入裝有冰袋的泡沫盒中,帶回實驗室處理。先去除葉片,並用濃度為1%的洗衣粉溶液刷洗枝條表面,用自來水沖洗乾淨枝條;然後剪成1厘米長的莖段,放入裝有滅菌淨消毒水的瓶內浸泡3小時,再用自來水沖洗乾淨,0.5小時後放入乾淨燒杯中,置於超淨工作檯上待消毒。
外植體消毒:外植體消毒採用4種處理,即1%和2%次
氯酸鈉浸泡10分鐘,0.1%和0.2%
氯化汞浸泡5分鐘。將準備好的外植體在不同處理中進行浸泡,浸泡過程中要不停搖晃,然後用無菌水沖洗5-6次,將水濾乾,待用。每瓶接種1個外植體,每次20瓶,3次重複,10天后觀察污染情況和啟動情況。
誘導培養:以MS為基本培養基誘導外植體啟動分化,添加8克/升卡拉膠和30克/升糖,pH5.8。培養條件為培養室溫度26℃,光照強度1500勒克斯,光照時間為12小時/天。6-BA設定0.5、1、2毫克/升3個濃度;NAA設定0.1、0.3、0.5毫克/升3個濃度,進行正交設計。每個處理接種20瓶,每瓶接種1個芽。培養30天后統計外植體數量和出芽數量,其中誘導率(%)=萌芽數/外植體數×100。
增殖培養:以MS為基本培養基,添加8克/升卡拉膠和30克/升糖,pH值為5.8。培養條件為培養室溫度26℃,光照強度1500勒克斯,光照時間為12小時/天。
6-BA設定0.5、1、2毫克/升3個濃度;NAA設定0.1、0.2、0.5毫克/升3個濃度進行正交設計。每個處理接種5瓶,每瓶接種5個芽。增殖倍數=增殖芽數/外植體數。
生根培養:以1/2MS為基本培養基,設附加
NAA0.05、0.1、0.25、0.5、1毫克/升,IBA0.05、0.1、0.25、0.5、1毫克/升,NAA0.1毫克/升+IBA0.1毫克/升,NAA0.5毫克/升+IBA0.5毫克/升,總計12個處理,切取苗高約2厘米、大小基本一致的不定芽接入12種培養基中進行培養,每個處理5瓶,每瓶接種5株。培養10天后開始觀察,5天觀察1次,培養30天后統計生根情況。
煉苗、移栽:苗木根原基啟動後,放入玻璃溫室內繼續生根,培養30天后,當瓶苗達2厘米以上,根長0.5-1厘米時移到煉苗棚,煉苗7天后,將生根植株從培養瓶內取出,洗淨根部粘連的培養基,將苗種植在0.1%高錳酸鉀液消毒處理的育苗篩上,基質為泥炭土與黃心土混合,比例為2:1,覆蓋透光度80%遮陽網,保持濕潤,春季移栽成活率可達90%,冬季和夏季成活率較低。
栽培技術
營養袋苗培育:在育苗篩生長的佩龍木高度達到5厘米,根長1.5-2厘米時可移至營養袋種植,營養袋規格為高13厘米,直徑7厘米,用純黃坭做營養基質,選擇春季或秋季移植,移植後30天內覆蓋透光度70%遮陽網,保持土壤濕潤,移植30天后可在全光照條件下培育,按常規格的苗木培育方法進行水肥管理,11月中旬開始移入溫室大棚,1年生苗高度可達45厘米,地徑達0.5厘米以上,未見病蟲危害情況。
栽植管理:選擇土壤為赤紅壤,土層深厚,粘土。冬砍伐後按行距3米開80厘米水平帶,株距2米打穴,穴規格長×寬×高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穴施漚熟雞糞1千克,次年3月中旬種植,9月份進行全劈山除雜,鏟水平帶雜草,穴施挪威複合肥0.15千克;第三年3月和9月各進行1次全劈山除雜,鏟水平帶雜草,穴施挪威複合肥0.15千克。
主要價值
經濟:木質輕盈但硬度較大,具有較高的可塑性和彈性,可用於做屋頂的棟樑、橋樑、推車和細木工,也可製作膠合板和家具,是高級裝修貼面板材,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珍貴用材樹種之一。由於佩龍木木質優良,速生,生態適應性廣,被馬來西亞林業部門推薦發展商業用材林的主要樹種之一。
藥用:樹葉和樹皮等汁液煎煮入藥可治癒發燒,樹葉還可用於防治蘚菌病和牙痛,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觀賞:樹幹通直,樹葉斜上舉,樹形美觀,耐修剪,也是優良的觀賞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