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雷拉的證詞

佩雷拉的證詞

《佩雷拉的證詞》是2014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婷。

基本介紹

  • 書名:佩雷拉的證詞
  • 作者: 鄧婷
  • 定價: 20.00元
  • 出版時間: 2014-3-1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推薦理由,書摘,

基本信息

作者: (意)安東尼奧·塔布齊
出版社: 99讀書人/山東文藝出版社
原作名: Sostiene Pereira
裝幀: 平裝
ISBN: 9787532942756

內容簡介

佩雷拉人過中年,身材發福,在里斯本一家小報紙當文化版編輯。曾經的記者生涯似已遠去,他沉醉在編報紙、翻譯小說和美食之中,對於法西斯的陰雲籠罩在1938年的葡萄牙,他似乎是置身事外,無動於衷。
那是里斯本悶熱的夏天。一個大學生的投稿以及隨後兩人的相識,打破了佩雷拉平淡的生活。他不知不覺地捲入了正在巨變的社會運動浪潮,最後以一次驚世之舉做出了他的選擇。
這是佩雷拉的證詞。

作者簡介

安東尼奧·塔布齊(1943-2012),義大利著名作家、重要的佩索阿研究專家和翻譯者,被認為是“卡爾維諾之後義大利最偉大的散文作家”。
塔布齊生於比薩,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他大學期間週遊歐洲,追尋自己喜愛作家的足跡,在法國他接觸到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詩作,深深著迷。他因此學習葡萄牙語,以更好地理解佩索阿。後來他與妻子一起把佩索阿的許多作品譯成義大利文,是義大利錫耶納大學葡萄牙語文學教授。
塔布齊共出版三十多部作品,涵蓋中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和戲劇。 他的小說多關注身份追尋,語言細膩詩意,文體創新,作品被翻譯成四十種語言,晚年他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他於1975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義大利廣場》。1984年出版的《印度夜曲》被認為是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說,1987年憑該小說獲法國美第奇外國小說獎。199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佩雷拉的證詞》以新聞自由與反抗獨裁為主題,出版之後廣受好評,獲得義大利康皮耶羅文學獎、阿里斯泰安歐洲文學獎獎等獎項,並於1995年被改編成電影。
塔布齊也是活躍的報紙專欄作家和評論家。2004年他被歐洲記者協會授予《晚郵報》新聞獎,以表彰他傑出的新聞寫作和對言論自由的捍衛。
2012年3月25日,安東尼奧·塔布齊因癌症在里斯本病逝。

推薦理由

卡爾維諾之後義大利最偉大的作家,安東尼奧塔布齊長篇小說經典之作
囊括歐洲四項文學大獎
義大利康皮耶羅文學獎
義大利維亞雷焦文學獎
義大利斯坎諾文學獎
法國讓蒙內歐洲文學獎

書摘

佩雷拉堅稱,他是在夏日裡認識他的。是日天氣晴好,陽光明媚,微風徐徐,艷陽下的里斯本熠熠生輝。那天,佩雷拉好像是待在編輯部里,而主編正在休假。《里斯本報》新開闢出一個文化版面,交由他打理。不過,他卻對於究竟刊登些什麼內容一直舉棋不定,無所適從。這時,佩雷拉開始思考關於死亡的問題。那是夏日裡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大西洋吹起的徐徐海風掠過樹梢,整座城市顯得熠熠生輝,就在他的窗外熠熠生輝。佩雷拉堅稱,那天的天空呈現出一種他從未見過的湛藍色,如此純淨,幾乎灼傷他的眼睛。他開始思考死亡。為什麼?關於這一點,佩雷拉無從作答。或許是因為他的父親,他在自己年幼時經營著一家叫做“佩氏殤別”的喪禮店;或許是因為他的妻子,她幾年前因為罹患肺結核過世了;又或許是因為他自己,身體肥胖,且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醫生告訴他,如果他再這樣下去,將時日無多。總之,佩雷拉堅稱,事實就是他開始思考死亡。偶然間,純粹的偶然間,他隨手翻開一本雜誌。那是一本文學雜誌,不過也有哲學版塊,可能應該算作先鋒雜誌,但佩雷拉並不能確定,因為這本雜誌的許多寫手都是天主教徒。佩雷拉自己就是天主教徒,至少那一刻,他覺得自己是天主教徒,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只是有一點他無法相信,那就是肉體的復活。他相信靈魂,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他肯定自己有靈魂;但是他的肉體,那包裹著靈魂的一團肥肉,絕不可能,那團肥肉絕不可能重生。這又是為什麼呢?佩雷拉自問道。每天伴隨自己的那些脂肪、汗水、爬樓梯時的氣喘吁吁,為什麼要復活呢?不可以。他不希望這一切進入另一次生命,亘久永存。佩雷拉不願相信肉體的復活。他堅稱,他只是漫不經心地翻閱著那本雜誌,因為他感到百無聊賴。他看到一篇文章,上面寫著:本文節選自里斯本大學上月答辯的一篇畢業論文,主題為“思考死亡”。作者弗朗切斯科蒙特羅羅西,以滿分成績畢業於該大學哲學系,今後或與本刊再度合作。
佩雷拉堅稱,他起初只是心不在焉地瀏覽著那篇沒有標題的文章,不過隨後他便不由自主地回頭重讀,並抄下一段。他為什麼那樣做?關於這一點,佩雷拉無從作答。或許是因為那本雜誌令他厭煩;或許是因為那天他受夠了先鋒派和天主教,儘管自己是名十足的天主教徒;又或許是因為在那一刻,在那個裡斯本熠熠生輝的夏日,身體負累重重的他憎恨肉體復活的想法。總之,事實就是他抄下那篇文章,說不定只是為了抄完後好將那本雜誌扔進廢紙簍。
他堅稱,他沒有全部抄下來,只是摘錄了幾行。他可以拿出之前摘抄的筆記以茲證明,內容如下:生命和死亡的關係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詮釋我們存在的意義,因為通過死亡,我們才得以劃定生命的界限,這對於我們理解生命的價值具有決定性意義。他拿出電話簿,自言自語:“羅西,好奇怪的外國名字,電話簿上不可能出現第二個羅西。”他堅稱自己撥通了一個號碼,因為那個號碼他記得很清楚。電話另一頭傳來一個聲音:“餵?”“喂,”佩雷拉說,“這裡是《里斯本報》。”那個聲音問:“什麼事?”“是這樣”,佩雷拉堅稱他這樣講,“《里斯本報》是里斯本的地方報紙,於幾個月前創刊。我不知道您是否看過。我們是非政治性的獨立報紙,不過我們相信靈魂,也就是說我們有天主教傾向。我想和蒙特羅羅西先生通話。”佩雷拉堅稱,電話那一頭沉默了片刻之後,那個聲音聲稱自己就是蒙特羅羅西,但是他並非常常思考關於靈魂的問題。佩雷拉堅稱,這一回輪到自己沉寂了幾秒種,因為他覺得對方很奇怪,一個人能夠寫下如此深刻的對於死亡的理解,卻不思考靈魂問題。他心想,或許對方沒有理解他的意思,於是他將話題引到肉體的復活,這一他迷戀的話題。他說,他看了蒙特羅羅西一篇關於死亡的文章,他又說,他本人也不相信肉體的復活,如果這正是蒙特羅羅西想表達的內容的話。總之,佩雷拉堅稱,自己躊躇不決,有些生氣,主要是生自己的氣,因為是他自找麻煩,給一個陌生人打電話,講一些敏感甚至隱秘的話題,譬如關於靈魂和肉體的復活。佩雷拉堅稱,自己十分懊悔,愣在那裡,甚至想掛斷電話,可是天曉得為什麼,他隨後又找到了繼續說下去的動力。他告訴對方,他叫佩雷拉,人們稱呼他佩雷拉先生,負責《里斯本報》的文化版。雖然目前的《里斯本報》只是一份晚報,並且以做花邊新聞為主,暫時無法和首都其他報紙競爭,但是他相信,他們早晚會脫穎而出。現在,報社決定在周六擴增一個文化版面,儘管編輯部尚且人手短缺。正因為如此,他需要從外界找一名寫手負責固定的專欄。
佩雷拉堅稱,蒙特羅羅西先生聽罷立刻迫不及待地表示當天就可以去編輯部面談,他聲稱自己對這份工作很感興趣,甚至對所有的工作都感興趣,因為他剛剛大學畢業,真的很需要一份工作維持生計。佩雷拉為謹慎起見,告訴他在編輯部會面不合適,至少目前是這樣,不如在城裡另找個地方,最好先約好時間地點。他堅稱,他是這樣講的,因為他不希望邀請一個陌生人前往羅德里格斯達豐塞卡路那間簡陋的小辦公室。辦公室里有一台像患了哮喘病般嗡嗡作響的電風扇,室內無時無刻不飄著一股油煙味,因為那個女門房,那個看所有人都一臉狐疑的老姑婆從早到晚都在不停地炸東西。此外,他不希望一個陌生人發現《里斯本報》的文化部只有他自己一個人,一個因天氣炎熱和空間逼仄而不停出汗的胖子。總之,佩雷拉堅稱,他問羅西是否可以在城裡見面。蒙特羅羅西告訴他:“今天晚上,在喜悅廣場有一場民間舞會,有吉他彈奏和演唱。我受邀演唱一首那不勒斯情歌。您知道嗎,我有一半義大利血統,不過我不會講那不勒斯方言。酒吧老闆為我預留了一張露天的桌子,桌子上會放一張蒙特羅羅西的名字牌。您看我們在那裡見面如何?”佩雷拉堅稱自己應允了,然後掛斷電話,擦了擦汗。隨後,他便想到一個絕妙的點子,為下周六的文化版開闢一個題為“追憶”的專欄。或許因為想到義大利,他幾乎不由自主地寫下標題:路易吉皮蘭德婁逝世兩周年紀念。然後,他在標題下面寫下導語:這位偉大的劇作家曾在里斯本上演他的作品《夢,或非夢》。
那是一九三八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在大西洋微風的吹拂下,在湛藍色的天空下,里斯本熠熠生輝,佩雷拉堅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