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氏肥腹蛛

佩氏肥腹蛛

佩氏肥腹蛛,Steatoda paykulliana (Walckenaer,1806)。球蛛科肥腹蛛屬的一個物種。生活在石下或岩石縫間(Levi,1982)。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佩氏肥腹蛛
  • 拉丁學名:Steatoda paykulliana (Walckenaer,1806)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亞門
  • :蛛形綱
  • 亞綱:柄腹亞綱
  • :蜘蛛目
  • 亞目:新蛛亞目
  • :球蛛科 Theridiidae
  • :肥腹蛛屬 Steatoda
  • :佩氏肥腹蛛 paykulliana
  • 分布區域:西南亞, 南歐, 非洲
生境,國內分布,國外分布,形態描述,分類討論,地理分布,

生境

生活在石下或石縫間

國內分布

新疆

國外分布

西南亞, 南歐, 非洲

形態描述

雌蛛可產一或二個卵袋。卵袋最大直徑為15。每個卵袋內含幾百粒卵,一個卵的直徑大約為0.9。幼蛛經8—10個月成熟。捕食多種昆蟲。額高約為前中眼直徑的3倍。螯肢黃褐色,前齒堤有1齒,後齒堤無齒。顎葉黃褐色,外側緣黑棕色。下唇、胸板黑棕色。各步足腿節、膝節及脛節為灰黑色,而背面及側面均有一黃褐色縱條斑,各步足後跗節及跗節呈黃褐色。
雌蛛
體長7.60。頭胸部長3.00,寬2.60;腹部長4.60,寬4.20。背甲黃褐色,頸溝放射溝黑棕色,在中窩前有一“V”字形黑棕色斑。前眼列明顯後凹,後眼列稍後凹。前中眼間距大於前中側眼間距,後中眼間距小於後中側眼間距。中眼區近方形,長等於寬,前邊稍大於後邊。側眼丘稍隆起,但側眼不相接。8眼近乎等大,各眼基均有黑色環。
額高約為前中眼直徑的3倍。螯肢黃褐色,前齒堤有1齒,後齒堤無齒。顎葉黃褐色,外側緣黑棕色。下唇、胸板黑棕色。各步足腿節、膝節及脛節為灰黑色,而背面及側面均有一黃褐色縱條斑,各步足後跗節及跗節呈黃褐色。足式:1,4,2,3。腹部卵圓形。背面黑棕色,在前方近前緣的腹部2/3處有一黃色弧形斑,背中央有一黃色縱斑。該黃色縱斑的左右兩側各有3個肌痕。腹部腹面黑棕色,無斑。
雄蛛
體長5.60—6.40。一雄蛛體長6.40。頭胸部長3.20,寬2.60;腹部長3.40,寬2.40。螯肢棕黑色,前齒堤有一小齒,小齒外側尚有3個瘤狀突,後齒堤有一大齒。螯牙短粗,下緣具一角狀距突。足式:1,4,2,3。其他特徵同雌蛛。

分類討論

本種外雌器及觸肢器的結構與米林肥腹蛛.Steatoda mailingensis(Hu et wu)(1987b:271—273,fig.15)非常相似,但前者外雌器的陷窩長,雄蛛觸肢的脛節短於跗舟、螯牙下緣具一角狀距;而後者外雌器的陷窩短,雄性觸肢的脛節比跗舟長、螯牙前側基部有一近方形距。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西南亞、南歐、非洲。
國內分布:新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