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你看
你看太陽像眠後的春蠶一樣,
鎮日1吐不盡黃絲似的光芒;
你看負暄的紅襟2在電桿梢上,
酣眠的錦鴨泊在老柳根旁。
你眼前又陳列著青春的寶藏,
朋友們,請就在這眼前欣賞;
你有眼睛請再看青山的巒障,
但莫向那山外探望你的家鄉。
你聽那枝頭頌春的梅花雀3,
你得揩乾眼淚和他一隻歌。
朋友,鄉愁最是個無情的惡魔,
他能教你眼前的春光變作沙漠。
你看春風解放了冰鎮的寒溪,
半溪白齒琮琮的漱著漣漪,
細草又織就了釉釉4的綠意,
白楊枝上招展著么小的銀旗。
朋友們,等你看到了故鄉的春,
怕不要老盡春光老盡了人?
呵,不要探望你的家鄉,朋友們,
家鄉是個賊,他能偷去你的心!
作品注釋
1.鎮日:鎮,通“整”。鎮日即整天。
2.負暄的紅襟:負暄,曬太陽。紅襟,又名知更雀,是一種細小的雀形目鳥類,現歸類為科。知更雀身體長約14厘米,長著紅色的胸羽,黑色的腦袋,明亮的眼睛。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都有分布。知更雀是一些文學作品的描寫對象,冰心的《
山中雜記》中就提到過。
3.梅花雀:又稱莓鶯,一種產於印度的觀賞鳥。
4.釉釉(yóu):即油油。釉,《集韻》物有光也。“釉”通油。
創作背景
此詩於1925年3月27日最初在《消華周刊》文藝增刊第9期上發表,署名一多。初發表時題後有副標題——“春日寄慰在美的友人”,而且全詩採用第二人稱,所以此詩最初應是寫給在美國的友人以慰其思鄉之情的。此詩後收入《死水》時將八節刪為五節,字句也有較大的修改。
文學賞析
“家鄉是個賊,他能偷去你的心。”此詩中,詩人將家鄉比喻成偷心的賊,“賊”這一喻體向來不是什麼美麗的字眼,總讓人聯想起不好的種種偷東西的人、做大壞事的人,不正派的人……可“家鄉”是個神聖、美麗、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把“家鄉”比喻成一個“”似乎褻瀆了家鄉的美,但細一想,沒有一個詞能替代“賊”字,而達到讓人產生共鳴、過目難忘的效果。
這個“賊”偷走的是一顆心,一顆與祖國的脈搏同時跳動的心,一顆時時向山外探望家鄉的心,一顆守候家鄉的春天到來的心。就這一個字足夠了,一個人如果被偷去了心,就如行屍走肉一樣了。身在美國,面前是青春的寶藏,可詩人早已淚流滿面。可見這個“賊”的威力夠大,它讓詩人在美國如坐針氈,魂不守舍,一心想要回到祖國的懷抱。
於是光芒萬丈的太陽、負暄的紅襟、酣眠的錦鴨這一組色彩絢麗的意象組成的奇麗畫面都入不了詩人的心,當時主修美術的他無論如何都提不起手中沉重的畫筆。因為畫面越美,他越是冷淚盈眶。這太陽刺得他心痛,“太陽啊,慈光普照的太陽!/往後我看見你時,就當回家一次;/我的家鄉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這是他在《
太陽吟》中寫下的動人詩句。可太陽終究不是他的家鄉,他依然是一個人客居他鄉。他羨慕在電桿梢上沐浴著陽光的紅襟鳥,因為這太陽,它可以遠離寒冷;他嫉妒老柳根旁酣睡的錦鴨,因為這柳根,它可以安心地入眠。
於是,即使眼前陳列著青春的寶藏,眼前是青山的巒嶂,他也無心欣賞,對詩人而言,家鄉就在離他不遠的青山外,他總想踮起腳尖探望山外的家鄉,可理智告訴他不能探望,詩人就在這樣巨大的矛盾中折磨著自己。眼前的寶藏誘惑不了他,可他也不忍心看到山那邊的破敗不堪,那是如花的祖國。
眼前耀人眼目的畫面,早已刺得他淚流滿面。耳邊悅耳的頌春曲驚醒了他,於是他揩乾眼淚跟著一起和還是不想了吧,鄉愁是個無情的惡魔,讓人無心欣賞風景,無心作畫,無心享受春天,朦朧的淚眼將這春光看做了沙漠,辜負了一片大好春光。
這真是一種過錯。於是不看天上了,天上沒有他的家鄉,看地上才不會想起探望家鄉。解凍的小溪在淙淙地流淌,激起小小的漣漪;細草織滿了綠意,延伸到山巒的盡頭。他又將視線投向了遠方,那白楊枝上的銀旗在迎風招展,那么小,卻那么醒目。不知山外的冰雪消融沒,小草綠了沒,有沒有小小的錦旗在迎風飄。
詩人最終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他沒有欣賞春色的閒情逸緻,他對家鄉牽腸掛肚,一直在守候家鄉春天的到來,他想要在暖暖的陽光下曬太陽,在二月廬前剛發芽的柳樹前打盹。可故鄉的春一直沒來,怕不要老盡春光、老盡了人。詩人憂心忡忡,對故鄉的明天充滿了擔憂。這一顆赤子之心只想伴著祖國的脈搏跳動,只想早點回家鄉報效祖國。他的心早已不屬於自己,早被偷走了。詩人被思鄉的痛攪亂了心,明知它是一個惡魔,卻始終無法擺脫,於是在這“深淵”中越陷越深。早已無法控制理智了,所以讓這痛繼續蔓延,總有一天他會看得見家鄉的太陽,家鄉的春天,不用再踮起腳尖眺望遠方了。
詩人在詩中一再嘗試著收回目光,控制思緒,可他終究是失敗了,越是不想,這感情越是深刻。這複雜的感情讓整首詩結構迴環,他寫現實——思鄉——現實——思鄉——現實——思鄉,如此一波三折的形式構成了詩歌的結構美。感情美是這首詩歌的另一亮點:詩人思鄉的感情貫穿全詩,他詩中選取的意象具有畫面美,比如太陽、紅襟鳥、錦鴨、溪水、小草、錦旗……雖然常見,卻寄寓了他深沉的感情。他選用的喻體本身並不是什麼美麗的辭彙,惡魔、賊,但他寫下的“鄉愁”不比余光中遜色,不比席慕容黯淡。他的“家鄉”比任何一個詩人的家鄉都美。
名家點評
中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李樂平:雖然《死水》詩集中這種押韻形式的詩很多,然而其畢竟是新詩,因此當用韻影響到詩人情感的抒發時,聞一多則非常靈活而絕不為韻所束縛。每在這時,聞一多就進行換韻。如《你看》之韻式:你看太陽像眠後的春蠶一樣,鎮日吐不盡黃絲似的光芒;你看負喧的紅襟在電桿梢上,酣眠的錦鴨泊在老柳根旁……這首詩一共五段,除前兩段是一韻到底外,以後的每一段都是一段一換韻並且一韻到底。我們可稱該詩為暗中換韻式。(《從藝術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聞一多論稿》)
南通高等師範學校副教授陳藝鳴:《你看》是寫給仍在美國的朋友,以撫慰他們強烈的思鄉之情的一首詩,風格與《
憶菊》不同。全詩採用第二人稱的方式,平和沖淡、娓娓道來,像在與稔熟的友人低聲談心,又似與熱情的讀者竊竊私語,剖白肺腑。巧妙的敘述角度,構築了一種特殊的語言環境親切自然,溫馨恬靜。它仿佛一個花園敞開了月亮門,使讀者很容易讀得進;但其間珍草異卉曲徑通幽,又使人徘徊其間,很難讀得出。(《閱讀指要·第2版》)
山西大同大學教授劉殿祥:鄉愁是由家鄉引起的主體情感的反應。家鄉又是什麼?聞一多在詩中又告訴我們:“呵,不要探望你的家鄉,朋友們,家鄉是個賊,他能偷去你的心!”最美好的情感用最不美好的形象來比喻,最柔和的情感以最不柔和的形象來說明,最有情的鄉愁借最無情的人物來抒寫,奇特的藝術構思和巧妙的藝術表現造成的藝術反差和矛盾情感具有更為奇特巧妙的藝術效果。(《聞一多〈死水〉論》)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發表《二月廬漫記》。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
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