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海客談瀛洲

你在高原:海客談瀛洲

主人公寧伽剛到雜誌社工作不久,即與古航海史青年專家紀及一起接受了任務:為霍老撰寫傳記。在考查中,紀及發現了傳主的許多瑕疵甚至污點,加上與傳主長期霸占的山村少女的愛情,引起了權高位重的霍老深深的嫉恨。紀及結合研究秦王東巡等事件,發表了多年未能完成的古航海專著,結果引起了一場霍老暗中推助的瘋狂圍剿。於是長期聚集在霍老身邊的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演出了一場亦莊亦諧且血淚交織的現代悲劇。

基本介紹

  • 書名:你在高原:海客談瀛洲
  • 作者:張煒
  •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370127
  •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 頁數:477頁
  • 開本:16
  • 品牌:作家出版社
作者簡介,卷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卷二,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卷三,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卷四,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後記,序言,

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11月出生於山東省龍口市。1975年發表詩,1980年發表小說。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發表作品一千三百餘萬字,被譯成英、日、法、韓、德、瑞典等多種文字。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醜行或浪漫》《刺蝟歌》及《你在高原》(十部)等。新作《你在高原》獲“鄂爾多斯文學大獎”、香港《亞洲周刊》全球華文十大小說之首、華語傳媒大獎傑出作家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別獎、出版人年度作家獎、茅盾文學獎等十餘項。

卷一

第一章


信難求
五千年的湯
夫妻
得一詞條·徐村
分與合

第二章


圓心
受命
無可奈何
自傳片斷
得一詞條·君房

第三章


 東巡·一
得一詞條·殺鮫
東巡·二
自傳片斷

卷二

第四章


季風
恥辱的印記
誰的兒子
呂擎
得一詞條·七十二代孫

第五章


秦王路
東巡·三
百花齊放之城
得一詞條·童男女
東巡·四
自傳片斷

第六章


陌生的城
和式料理
騾子理療師
轉折
自傳片斷

卷三

第七章


多聲部
走向冬季
得一詞條·齋戒
東巡·五
固執的一代

第八章


恫嚇
向東方
得一詞條·登瀛
東巡·六
逝者
自傳片斷

第九章


荒原的悲悼
東巡·七
自傳片斷
大雷雨
得一詞條·船場

卷四

第十章


兄弟行
東巡·八
一隻小鳥
得一詞條·桑島
蘑菇廳

第十一章


東巡·九
癲狂
得一詞條·稷門
回眸
最後的探望

第十二章


秋冬之界
自傳片斷
東巡·十
催逼
得一詞條·紅甲板
碰撞與痛疼
致海神書
編後記

後記

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的近三十年來,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在這種變化中,又有多少作家能夠在創作上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和品質,視文學為自己的筋脈血肉,甚至生命?難怪人們曾反覆呼喚偉大作品而不得,實在與我們的時代不相稱。
當開始面對張煒的這部大作時,我們欣喜地發現,這不正是人們孜孜以求的偉大作品嗎?
首先是作家的創作態度。為了寫作此書,張煒劃定了一個區域,幾乎走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對那裡的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他熟悉的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當地人。他了解了城市和村鎮的總體狀況,目睹了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他還利用出國的機會,多次考察了美洲和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以及亞洲鄰國日本、韓國和港澳地區等,將當下中國置於整個世界的體系中研究、比較。在知識儲備方面,他自修了考古學、植物學、地質學等專業學科,密密麻麻地記下了數十本田野筆記,僅蒐集的民間資料就有幾大箱子。他深知,要完成這樣一部巨著,沒有豐厚的知識並占有大量的資料是不可能的。他把自己封閉在深山的陋室中,不停地讀著寫著,以至於忘記吃飯、忘記睡覺……他甚至在遭遇車禍、術後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寫作……正是憑著這樣一種認真的態度,他才能耐得住寂寞,在漫長的二十多年中傾心打造這部巨著。毫不誇張地說,《你在高原》是張煒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完成的心血之作。
其次是作家的創作才能。法國評論家安德烈·莫羅亞在評價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時說過這樣的話:“就像偉大的哲學家用一個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樣,偉大的小說家通過一個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都湧現在他的筆下。”這正是偉大小說家的才能之所在。張煒在這部巨著中充分顯現了這種才能。作品圍繞著主人公寧伽不斷地探究父輩以及自己家族的興衰、苦樂、得失和榮辱,在極為廣闊的背景上展示當代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質。在張煒的筆下,不吼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各色的企業家和藝術家,還有眾多的農民和打工者、流浪者,交匯成絢爛的人物畫廊。在藝術手法上,張煒不僅繼承了十九世紀托爾斯泰、雨果等文學大師的創作傳統,而且努力吸納了二十世紀普魯斯特、穆齊爾等現代主義巨匠的精髓,呈現出炫目的藝術魅力。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輕的張煒就以自己的小說享譽中國文壇。其後出版的長篇小說《古船》和《九月寓言》更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在以後的創作實踐中,他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創作數量和穩定的創作質量。這部巨著既是他在小說創作領域長期探索的結晶,也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重大貢獻。
由於這部作品規模龐大,是我們所知道的小說領域中字數最多篇幅最長的純文學作品(歷史小說和通俗小說等除外);又由於這部作品創作和修改的時間跨度長,作者不易在情節、語言等方面達成統一。這給我們的編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與作者的多次溝通中,我們儘可能地達成一致的修改意見,規範了全書的格式,統一了全書的字詞。在處理一些方言土語和作者習慣使用的詞語時,除了那些語言工具書有規定用法或有明顯文法錯誤的,我們一般尊重作者,不再改動。
即便如此,我們仍懷著期待之心,盼望各路方家和廣大讀者對我們工作的疏漏之處提出批評。
編者
2010年1月

序言

自 序
自然,這是長長的行走之書。它計有十部,四百五十萬言。雖然每一部皆可獨立成書,但它仍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系列作品。在這些故事的軀體上,跳動著同一顆心臟,有著同一副神經網路和血脈循環系統。
在終於完成這場漫長的勞作之後,有一種穿越曠邈和遠征跋涉的感覺。回視這部記錄,心底每每滋生出這樣的慨嘆:這無一不是他們的親身所歷,又無一不是某種虛構。這是一部超長時空中的各色心史,跨越久遠又如此斑駁。但它的主要部分還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因為記錄者認為:這一代人經歷的是一段極為特殊的生命歷程。無論是這之前還是這之後,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這些人都將是具有非凡意義的樞紐式人物。不了解這批人,不深入研究他們身與心的生存,也就不會理解這個民族的現在與未來。這是命中注定的。這樣說可能並沒有誇張。
它源於我的摯友 ( 寧伽 ) 及其朋友的一個真實故事,受他們的感召,我在當年多少也成為這一故事的參與者。當我起意回敘這一切的時候,我想沿他們走過的每一個地方全部實勘一遍,並且給自己制訂了一個必要落實的、嚴密的計畫:抵達那個廣大區域內的每一個城鎮與村莊,要無一遺漏,並同時記下它們的自然與人文,包括民間傳說等等。當時的我正值盛年,並不知道這是怎樣的一個豪志,又將遭遇怎樣的艱難。後來果然因為一場難料的事故,我的這個實勘行走的計畫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然後不得不停下來。這是一個難以補償的大憾。
因為更真實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虛構,因為編織一部心史才要走進一段歷史。
我起意的時候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我動手寫下第一筆的時候是八十年代末。如果事先知道這條長路最終會怎樣崎嶇坎坷,我或許會畏懼止步。但我說過,那實在是盛年的舉意,用書中的一個人物的話說,即當時是——“茂長的思想,浩繁的記錄,生猛的身心”——這樣一種狀態下的產物。
萌生一個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要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陰:撫摸與鐫刻的二十年,不捨晝夜的二十年……
我是一個五十年代生人,可對這一代,我仍然無法迴避痛苦的追究。這是怎樣的一代,你盡可以暢言,卻又一言難盡。仍然是書中的一個人物,他這樣談到自己這一代:
“……時過境遷,今天它已經沒有了,是的,顯而易見——我是指那種令人尊敬的瘋狂的情感。每到了這時候,我又不得不重撿一些讓人討厭的大詞了。因為離開它們我就無法表述,所以我請求朋友們能夠原諒……時代需要偉大的記憶!這裡我特別要提到五十年代出生的這一茬人,這可是了不起的、絕非可有可無的一代人啊……瞧瞧他們是怎樣的一群、做過了什麼!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理想和幻覺、自尊與自卑、表演的欲望和犧牲的勇氣、自私自利和獻身精神、精英主義和五分之一的無賴流氓氣、自省力和綜合力、文過飾非和突然的懊悔痛哭流涕、大言不慚和敢作敢為,甚至還要包括流動的血液、吃進的食物,統統都攪在了一塊兒,都成為偉大記憶的一部分……我們如今不需要美化他們一絲一毫,一點都不需要!因為他們已經走過來了,那些痕跡不可改變也不能消失……”
作為這些人中的一員,我更多的時候是將一切掩入內心。因為我知道:你盡可以暢言,卻又一言難盡。
最後想說的是,我源自童年的一個理想就是做一名地質工作者。究竟為什麼?我雖然沒有書中一個人物說得那么豪邁——“占領山河,何如推敲山河”——但也的確有過無數浪漫的想像。至今,我及我的朋友們,帳篷與其他地質行頭仍舊一應俱全。
我的少年時代,有許多時候是在地質隊員的帳篷中度過的。我忘不了那些故事和場景,每次回憶起來,都會沉浸在一些美好的時光中。
這十部書,嚴格來講,即是一位地質工作者的手記。
這是一個深入閱讀的時代嗎?當然不是。但是我要終止這二十年的工作嗎?當然不能。
可是如此的心靈記錄,竟然也需要追逐他人的興趣?連想一下都是褻瀆。
我耗去了二十年的時光,它當然自有緣故,也自有來處和去處。

作者於2009年12月16日

編 後 記
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的近三十年來,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在這種變化中,又有多少作家能夠在創作上堅持自己的文學理想和品質,視文學為自己的筋脈血肉,甚至生命?難怪人們曾反覆呼喚偉大作品而不得,實在與我們的時代不相稱。
當開始面對張煒的這部大作時,我們欣喜地發現,這不正是人們孜孜以求的偉大作品嗎?
首先是作家的創作態度。為了寫作此書,張煒劃定了一個區域,幾乎走遍了那裡的山山水水。對那裡的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他熟悉的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當地人。他了解了城市和村鎮的總體狀況,目睹了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態。他還利用出國的機會,多次考察了美洲和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以及亞洲鄰國日本、韓國和中國港澳地區等,將當下中國置於整個世界的體系中研究、比較。在知識儲備方面,他自修了考古學、植物學、地質學等專業學科,密密麻麻地記下了數十本田野筆記,僅蒐集的民間資料就有幾大箱子。他深知,要完成這樣一部巨著,沒有豐厚的知識並占有大量的資料是不可能的。他把自己封閉在深山的陋室中,不停地讀著寫著,以至於忘記吃飯、忘記睡覺……他甚至在遭遇車禍、術後疼痛難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寫作……正是憑著這樣一種認真的態度,他才能耐得住寂寞,在漫長的二十多年中傾心打造這部巨著。毫不誇張地說,《 你在高原 》是張煒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完成的心血之作。
其次是作家的創作才能。法國評論家安德烈·莫羅亞在評價普魯斯特 《 追憶似水年華 》 時說過這樣的話:“就像偉大的哲學家用一個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樣,偉大的小說家通過一個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都湧現在他的筆下。”這正是偉大小說家的才能之所在。張煒在這部巨著中充分顯現了這種才能。作品圍繞著主人公寧伽不斷地探究父輩以及自己家族的興衰、苦樂、得失和榮辱,在極為廣闊的背景上展示當代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質。在張煒的筆下,不同的青年人和老年人,各色的企業家和藝術家,還有眾多的農民和打工者、流浪者,交匯成絢爛的人物畫廊。在藝術手法上,張煒不僅繼承了十九世紀托爾斯泰、雨果等文學大師的創作傳統,而且努力吸納了二十世紀普魯斯特、穆齊爾等現代主義巨匠的精髓,呈現出炫目的藝術魅力。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年輕的張煒就以自己的小說享譽中國文壇。其後出版的長篇小說 《 古船 》 和 《 九月寓言 》 更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壇的地位。在以後的創作實踐中,他始終保持著極大的創作數量和穩定的創作質量。這部巨著既是他在小說創作領域長期探索的結晶,也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的重大貢獻。
由於這部作品規模龐大,是我們所知道的小說領域中字數最多篇幅最長的純文學作品 ( 歷史小說和通俗小說等除外 );又由於這部作品創作和修改的時間跨度長,作者不易在情節、語言等方面達成統一。這給我們的編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與作者的多次溝通中,我們儘可能地達成一致的修改意見,規範了全書的格式,統一了全書的字詞。在處理一些方言土語和作者習慣使用的詞語時,除了那些語言工具書有規定用法或有明顯文法錯誤的,我們一般尊重作者,不再改動。
即便如此,我們仍懷著期待之心,盼望各路方家和廣大讀者對我們工作的疏漏之處提出批評。

編 者
2010年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