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電影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界的一種創作主張,又稱作者論或作者政策理論.其理論淵源,最早發端於法國著名導演亞.阿斯特呂克1948年發表的《攝影機—自來水筆,新先鋒派的誕生》一文.該文認為,電影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語言、可以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筆寫作一樣,電影導演可以用攝影機來進行銀幕“寫作”。6年後,當時還是年輕影評家的著名法國導演弗.特呂弗,發表了針對當時陳陳相因的所謂“優質電影”而責難的《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一文,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電影作者”和“作者電影”的概念.嗣後數年中,“電影作者”與“作者電影”的觀念,得到“電影手冊派”評論家們的進一步闡釋和運用,從而發展成為一種高度肯定導演個性、貶抑流俗化創作現象的“作者”理論.“作者論”直接影響和助成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產生,並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電影創作,為鼓勵藝術創新、提高導演在製片廠中的地位、減少廠方對創作的干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②泛指具有明顯個人風格特徵的影片,有時與“藝術電影”的具體含義有所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