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山

佛陀山(南岩寺)又名南岩佛窟或南岩佛洞。在江西弋陽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龜峰二景區(南岩景區)內,其三面紅岩環繞,寺隨岩架立,不瓦而棟,不檐而藩,岩下洞穴寬70米,高30米,進深30米,可置千餘人。據中央美院金維諾教授和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丁明夷教授所考,該洞為我國最大的在自然洞窟中開鑿的佛教石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陀山
  • :70米
  • :30米
  • 進深:30米
發展歷史,地理構造,

發展歷史

南岩寺起於晉代,唐太和年間(827-835)僧人神曜重修,並在石壁上始鑿石龕;宋嘉定年間(1208-1224)邑人王元長建殿門、堂廡,鐘樓及架橋設亭,又續鑿石為諸佛像。元至正年間(1341-1368)僧人嗣正再修;明崇禎年間(1628-1644)重修;明代邑人范有韜贈匾曰:“自然天地”;清康熙五年(1666)僧人園修增修。時俱規模如清弋知縣劉臨孫在《游南岩記》中所云:“就壁斷石,成之如畫,懸空空,令人肅肅生悸矣”。道光八年(1828)僧人空凡又重修堂房和廂房,後經民國年間再度重修,香火一直鼎盛,是名揚江南的千年古剎

地理構造

南岩寺洞內現存石龕40餘座,摩崖石刻10餘處,依岩環列成半圓形,龕內雕有釋迦牟尼、文珠、普賢、觀音及十八羅漢等佛雕,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石雕技藝。雖然建國後因僧人返俗和文革期間遭受破壞。但1999年經省文化廳批准,弋陽縣人民政府找回了被損的36尊佛像頭,對該寺進行了整體修復,使得這座千年名剎得以重現昔日的輝煌。南岩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批),正在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有“中華第一佛洞”之稱譽,為龜峰風景名勝區的現佛教文化的主要景點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