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佛祖菜
- 拉丁學名:Grateloupia filicina
- 別稱:海燕窩、舌狀蜈蚣藻、海赤菜、冬家爛、膏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科:海膜科
- 族:藻類
- 屬:蜈蚣藻屬
- 種:佛祖菜
- 分布區域:廣東沿海地帶
- 用法:內服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主要成分,性味歸經,用法,民間傳言,相關歷史,
形態特徵
曬乾後呈微黃色,薄片藻狀;生存條件較高,對生長環境、氣候的要求非常高,海水受到污染就無法生長,不能養殖。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廣東汕尾沿海地區,長在大海的石岩下,長期受到海浪衝擊,採摘難度極大,需漁民自駕船四處在海中央尋找海石頭上面是否有生長。如有,需要攀爬到石頭上進行採摘。
主要價值
清熱解毒,養顏,利胃;用於咽喉腫痛、腹痛腹瀉、濕熱痢疾、驅蟲、驅蛔蟲、鞭蟲、蟯蟲等,對於胃上火、胃痛,青春痘等有顯著療效。
主要成分
含有大量卡拉膠、多糖、蛋白質、牛磺酸及大量無機鹽如硫酸鹽、磷酸鹽、鹵化物、碘及其他微量元素。
性味歸經
甘、鹹、寒,入肝經。
用法
內服:9一12克。水煎服;或者先把冰糖加入水中,煮開,等水溫降低為50-60攝氏度時放入少量佛祖菜,兩分鐘後即可食用。
民間傳言
佛祖菜的名稱沿自古代傳說。相傳,宋乾德六年(968年,宋太祖趙匡胤年間),媽祖林默時年八歲,入私塾讀書,聰穎過人、勤學強記且過目成誦。忽一日,私塾上課,媽祖肚痛異常手捂而不能言,其後夜間下痢不止、休克昏迷。其父林願、其母王氏守在床旁,著急萬分、一夜未眠。清晨,下人通報,有廣化寺和尚前來化緣討水。王氏信佛,不願怠慢,親自到堂前斟茶倒水。和尚見其愁容滿面,便問緣由。聽王氏訴說後,和尚便說,“佛祖保佑,這也不難,到近海礁石上采些海菜回來,研磨成粉,沖水服下便可”。王氏聽完,趕忙回房告訴媽祖父親。再出來時,發現桌上茶水未喝,和尚卻已瞭然而去。林默服後不久果然痊癒,其母但覺神奇,認為是佛祖賜藥,乃稱之為佛祖菜。林默自此以後,喜到礁石海灘,稍長便對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救助。從此當地漁民把它視為海中寶,“佛祖菜” 名字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相關歷史
50-60年代,粵東沿海地區基本無醫院、診所,當地漁民出海時經常出現胃疼,腸胃不舒服等,都會回到家中衝起之前採摘曬乾的佛祖菜喝下暖胃,休息片刻後病情漸漸的好轉。從古至今此做法傳承到現代,當地漁民已習慣腸胃不舒服時沖泡佛祖菜而不選擇診所用藥。近年來,隨著醫療條件變好,佛祖菜的美容養顏功效逐漸被發掘,成為汕尾地區的民間網紅飲品,被稱為“海燕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