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面世至今已先後重印七次,闡揚佛法的核心——禪定之學,作者具備金剛上師資格,是一位當少見的有著深刻宗教體驗的學者。

基本介紹

  • 書名: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 作者:陳兵
  • ISBN:9787802214989
  • 類別:圖書> 宗教> 佛教
  • 頁數:471
  • 定價:58 元
  • 出版社: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02-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文章節選,

內容簡介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從文化比較的角度,闡揚佛法的核心——禪定之學,俾使古老的宗教文化能與現代科學接軌,與廣大民眾結緣,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人類文明的建設提供啟迪。其核心內容,是禪定的理論及修習方法,對修學佛法及鍊氣功者,皆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圖書目錄

再版前言
禪——東方文明的精粹(代前言)
第一章 佛教禪學源流
瑜伽、 禪定、氣功溯源
  1. 禪定、瑜伽的六大淵源
  2. 禪定、瑜伽與宗教
佛教與禪定
  1. 佛教之源——釋迦牟尼的禪思體悟
  2. 佛教的宗旨及禪定在佛學中的地位
  3. 禪定與佛教哲學
  4. 禪定與佛教教制
佛教禪學在印度文化圈內的興衰
  1. 印度文化圈內的小乘禪學
  2. 印度文化圈內的大乘禪學
  3. 印度文化圈內的密乘禪學
佛教禪學在漢文化圈內的發展
  1. 印度大小乘禪在中國的早期流傳
  2. 華化禪學的建立及發展
  3. 禪淨交融與中國禪學的衰落
  4. 日本佛教禪學
  5. 朝鮮、越南的佛教禪學
佛教禪學在藏文化圈內的風貌
  1. 前弘期藏傳禪學
  2. 後弘期藏傳禪學
第二章 由禪思所見的身心世界
緣起心樞論
  1. 緣起法則
  2. 佛學對心理現象的觀析
  3. 佛學的物質觀
  4. 從心色不二到萬法唯心
法印與心印
  1. 三法印
  2. 實相印
  3. 心性與心印
無上瑜伽身心不二論
  1. 細身與細心
  2. 最細風心與“光明”
  3. 即身成佛與他力加持
第三章 禪定的基本方法
禪定的名義、種類及修習次第
  1. 禪定的名義
  2. 佛教禪的種類
  3. 止觀雙修及其次第
修定資糧及五調之要
  1. 發心、持戒及余資糧
  2. 時地財侶等必要條件
  3. 棄五蓋與調五事
顯教修止略要
  1. 修止門徑
  2. 念知思舍四要
  3. 深入正定的次第
顯教修觀略說
  1. 小乘苦、空、無我觀
  2. 大乘諸法實相觀
  3. 大乘性宗觀心法要
密乘止觀
  1. 四部密法本尊瑜伽
  2. 無上瑜伽氣脈點修法
  3. 菩提心觀與無相瑜伽
顯密頓悟禪
  1. 開悟得見之門徑
  2. 頓悟禪之傳授
  3. 開悟之層次與諸宗之見地
  4. 從悟起修的方法及次第
禪定中身心的變化及偏差糾治
  1. 生理變化及身病之對治
  2. 心理變化及心病之對治
  3. “魔事”及外緣干擾所致心理的病態變化
第四章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化
佛教禪學與印度瑜伽
  1. 古婆羅門教瑜伽與早期佛教禪學
  2. 大乘禪學與印度教瑜伽之交涉
  3. 密乘瑜伽與晚期印度教瑜伽
  4. 近現代印度瑜伽的啟示
佛教禪學與道教仙學
  1. 初期禪學對仙學的依附
  2. 禪學與仙學的雙向影響
  3. 禪與內丹的融合
佛教禪學與宋明新儒學
  1. 宋明諸儒之出禪歸儒
  2. 宋明儒學的靜坐存養功夫
  3. 禪宗與理學心性論
  4. 宋明儒學對禪的攻訐與影響
佛教禪學與其他宗教
  1. 佛教禪與基督教禪
  2. 禪與伊斯蘭蘇菲派
  3. 佛教禪學與神、苯等教
禪與東方藝術
  1. 為禪定服務的多種藝術形式
  2. 禪定題材與文學藝術
  3. 禪與東方藝術境界、審美情趣、創作方法
禪與武術
  1. 少林武術淵源
  2. 禪與武術的關係
禪與東方民族文化心理素質
  1. 禪與東方人生態度
  2. 禪與東方情感方式
  3. 禪與東方思維方式
  4. 禪與東方價值觀念
第五章 佛教禪學與現代“人學”
禪定與現代醫學
  1. 佛教醫學體系與心身、行為醫學
  2. 禪定治病與氣功療法
佛教禪學與現代氣功
  1. 現代氣功對佛教禪學的繼承
  2. 現代氣功對禪定的檢驗與解釋
禪定與智力開發
  1. 佛教對全智的追求
  2. 智慧修學與禪定
  3. 禪定與益智氣功
禪定與特異功能
  1. 佛教與神通異能
  2. 五通八悉地與特異功能
  3. 禪定得通之方法
  4. 禪定得通的原理
禪定與長壽
  1. 佛教與長壽
  2. 延壽禪法及其原理
  3. 舍利、自焚、虹化與生命自控
禪定與生理、心理、行為
  1. 禪定與生理潛能開發
  2. 禪定與心理學
  3. 禪定與道德、行為
結語東西方文明雙向交流中的禪

作者簡介

陳兵,1945年生於甘肅武山。蘭州大學中文系卒業後在新疆勞動、工作10年。1974開始研習佛法。1913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宗教系。現任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四川省文史館館員、成都市第72屆政協常委。指導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後70餘名。
研究範圍涵蓋漢傳、藏傳、南傳三系佛教及道教,主要長於佛教思想、佛教禪定學、佛教心理學、中國近現代佛教、道教煉養學、宋元明清道教,著有《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生與死》、《佛陀的智慧》、《新編佛教詞典》、《道教之道》、《道教氣功百問》、《佛教心理學》、《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合著)、《中國道教史》(合著)、《道藏提要》(合著)等,發表有關論文百餘篇,著述達六百餘萬言。 

文章節選

瑜伽、禪定、氣功溯源:
東亞文明的曙光,最先映照在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上。從冰峰雪谷中潺潺流出的黃河、長江、印度河、恆河,在其中下游的河谷平原地帶,溉乳出發達的古代農牧業,為人智之開通、文化之孕育提供了營養,促使文明之花及早開放。農牧業供給的較充足生活資料,使先民們從與動物界的緊張戰鬥中解放了出來,有餘暇去反思自身的存在及自身與天地萬物的關係。古樸的哲學思考,於焉萌生。而開發潛意識功能、多涉直覺的瑜伽、氣功術,在中印兩大文明古邦被發明的時間,可能要比該地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還要早。
喜瑪拉雅山南面的印度,得天獨厚,氣候溫熱,物產豐殷,大自然對人們賜予之厚,遠過於山北面的中華。這裡生活必需品獲得之易,有隻要睡在地上。用一根帶子拴住頭上的樹枝,拉幾下便會有中餐之喻。這種生存條件,使古印度先民過早地發展了其精神面的生活,很早便發明了自我調製心思的“瑜伽”(Yoga)術。據印度傳說,在距今六千年之前,就有濕婆(sadshiva)發明秘密(Tantra)瑜伽,流傳於喜瑪拉雅山區。考古發掘資料,起碼能提供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中流行瑜伽的證據——莫亨佐·達羅和哈喇帕等古城出土的史前文物中,有刻著瑜伽靜坐姿勢人像的印章、石雕。現存一部梵文手稿,以濕婆答其妻戴藏問的形式,闡述了百餘條瑜伽法則,其中不少方法與後來佛教禪宗、密乘的瑜伽之道相近。西方學者把這份手稿中瑜伽術出現的時間,推定為四五千年以前。大約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白種雅利安人從中亞高加索一帶入主印度,大概攝取了當地土著民族的瑜伽術,摻人他們本以祈禱祭祀為事的古婆羅門教義中。印度最古的宗教贊詩《梨俱吠陀》中,就出現了“瑜伽”一詞。這個詞的詞根yuj,原義是給牛馬套上軛,以便駕馭,引申為調製自心義。《石氏奧義書》釋瑜伽為“堅定地統制心和各種器官的活動”。後來所出的《瑜伽經》開篇即解釋說:“瑜伽是抑制心識活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