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與遼代社會》是2011年遼寧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國慶。
基本介紹
- 書名:佛教文化與遼代社會
- ISBN:978754970168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基本相信,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基本相信
作 者:張國慶著
叢 書 名:出 版 社:遼寧民族出版社
ISBN:9787549701681
出版時間:2011-06-01
版 次:1
頁 數:321
裝 幀:平裝
開 本: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宗教 > 佛教
內容簡介
《佛教文化與遼代社會》作者張國慶在仔細鉤沉出土遼代石刻文字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獻史料和考古實物資料,對前人未及關注的遼代佛教之“細微”之處,諸如“僧官”、“寺職”、“法名”、“師號”、“具戒”、“供養”、“福田”、“經幢”等,作了較全面、細緻之考探;於前人論及較少的佛教對遼代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民俗等方面的影響等,作了較為深入的論述;對前人已經有過研究的問題,諸如佛教宗派、寺院經濟、雕塑藝術等,亦在徵引新史料的基礎上,予以豐富性之研究。
作者簡介
張國慶,漢族,遼寧北票人,1957年出生,現為遼寧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遼金史學會副秘書長、遼寧省遼金史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遼史、契丹史、東北地方史及北方民族史等。已出版專著《遼代契丹習俗史》《遼代社會史研究》等,合著或參撰《中國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專題文化卷》《黃河文化史》《中國地域文化大系·松遼文化卷》《遼代石刻文續編》《中國婦女通史·遼金西夏卷》等;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民族研究》《光明日報》等國家及地方核心學術期(報)刊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研究成果曾獲遼寧省社科成果(論文)一等獎、(著作)二等獎,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專著)一等獎。
目錄
遼代佛教與遼代佛教之研究(代自序)
第一章 遼代僧尼的出家與具戒
一、絕塵了緣:僧尼出家之原因
二、由俗而僧:僧尼具戒之形式
第二章 遼代僧尼的諸名號
一、走進寺庵:具戒之後得法號
二、法精德厚:皇帝賜紫師德號
三、經通律熟:學位稱號漸獲之
第三章 遼代的佛教宗派
一、體精思密:唯識宗
二、兼適眾生:華嚴宗
三、念佛得度:淨土宗
四、守戒修行:律宗
五、誦咒祈福:密宗
六、沉思禪定:禪宗
七、止觀並重:天台宗
第四章 遼代的僧官與寺職
一、以僧治僧:管理全國或一地僧尼事務的中央與地方僧官
二、僧事僧管:負責某一寺院內部僧尼事務的各類寺職
三、狀請詔批:僧官、寺職之任用
四、駐寺辦公:僧署機構之設定
第五章 遼代的佛教經幢
一、幢同類異:經幢的種類及處所
二、八楞三體:經幢的形制與藝術
三、塵沾影覆:經幢的宗教功能
四、佛事映像:經幢的史料價值
第六章 遼代佛教信徒的供養行為
一、佛教三寶:供養之對象
二、香花燈燭:施供之物品
三、分合相問:供養之模式
四、積造功德:供養之目的
第七章 遼代佛教信徒的福田行為
一、布施濟貧:直惠饑民的賑災表現
二、積德行善:造福鄉邦的救災展示
三、祭龍祈雨:冀望豐稔的祛災演練
四、慈悲濟世:佛教賑災的指導思想
第八章 遼代人佛教信仰的功利性特徵
一、崇法禮佛:人生理想的幻化與妄尋
二、篤信因果:心性行為的向善與軌範
三、膜拜偶像:神魔法力的虛構與誇張
第九章 遼代佛教的涉政現象
一、初建佛寺:安撫漢人新舉措
二、禮拜觀音:更立帝國佑護神
三、全民信教:思想約束被強化
四、過度崇佛:勇武精神遭滅失
五、聯邑結社:滋生民變有溫床
六、賜僧官爵:赴闕干政露苗頭
七、祈福君國:為求扶持做回報
第十章 遼代佛教對社會經濟的負面影響
一、寺田棋布:大量耕地遭侵占
二、僧尼濫度:眾多勞力被挪用
三、鑄像造器:錢幣危機難規避
四、納捐受施:寺富國貧露端倪
第十一章 遼代的寺田及相關問題
一、承繼捐購:寺田之來源
二、涉田有約:與寺田捐施、購買、占有、繼承、爭端相關的法律文書
三、兩稅統納:寺莊中的二稅戶
四、林茂糧豐:寺田及寺院園林中的糧蔬果木之種植
五、致富有方:與寺田產品相關的放貸經營
第十二章 遼代文學作品中的禪意與佛緣
一、以禪人詩:詩歌類作品中的禪意
二、因緣業報:故事類作品中的佛緣
第十三章 遼代民俗中的佛教因素
一、祈佛保生:產育習俗中的佛教因素
二、求佛佑長:命名習俗中的佛教因素
三、與佛同慶:節日習俗中的佛教因素
四、焚骨埋經:喪葬習俗中的佛教因素
五、塗面若金:美容習俗中的佛教因素
六、茹素啜茶:飲食習俗中的佛教因素
七、俗界佛光:佛教影響下遼代民俗變遷之利弊
第十四章 遼代的寺、塔建築布局與雕塑藝術
一、四方三進:寺院建築及其布局
二、八面玲瓏:佛塔結構及其雕塑
第十五章 遼代的佛教題材壁畫
一、彩繪時空:佛教題材壁畫之類型及其地域、時段之分布
二、誦經供佛:壁畫所反映的佛教文化之內容
三、融通南北:佛教題材壁畫之藝術特色
四、中土生根:佛教題材壁畫中人、物形象的本土化傾向
附錄 遼代燕雲地區佛教文化探論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