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印度那揭羅曷國之石窟。相傳窟中曾有佛影,故名佛影窟。又因與瞿波羅龍王的傳說有關,故又稱為瞿波羅窟。此窟為北印度的聖地,古來即聞名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影窟
- 外文名:Buddha-cha^ya^-guha^
- 地點:古代北印度那揭羅曷國
- 類型:北印度的聖地
簡介:,地理位置,典籍記載:,
簡介:
【佛影窟】
梵名Buddha -cha^ya^-guha^ 。又作瞿波羅窟。位於北印度那揭羅曷國,阿那斯山岩之南。系古印度著名聖地。據觀佛三昧經卷七載,佛陀嘗於此石窟度化龍王眷屬,因龍王至誠勸請留止於此,佛陀遂於窟中作十八變,踴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復映現於外。距十餘步遠望,則如見佛金色相好、光明炳然之真形;近觀,則冥然不見,以手觸之,唯餘四壁。諸天眾等聞佛還入窟中,皆來供養佛影,影亦為其說法。此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清白色。其西有高約七八丈之塔及七百餘僧所止之寺。窟北一里有目連窟,北面尚有一山,山下有高達十丈之浮圖。東晉法顯、道整、慧景等皆曾至此。唐朝玄奘來時,此地已荒廢,通路劫賊甚多,往返極為困難。[釋迦譜卷三、洛陽伽藍記卷五、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
地理位置
典籍記載:
僧祐《釋迦譜》卷三引《觀佛三昧經》謂(大正50·67c)︰
‘爾時龍王白佛言︰唯願如來常住此間,佛若不在,我發噁心無由成道,唯願留神殷勤三請。(中略)龍王於其池中,出七寶台奉上如來,唯願天尊受我此台。佛言︰不須此台,汝但以羅剎石窟施我。諸天聞已,各脫寶衣以掃佛窟。佛攝神足獨入石室自敷坐具,令此石窟暫為七寶。時羅剎女及以龍王,為四大弟子及阿難等造五石窟。爾時世尊,坐龍王窟不移坐處,亦受王請,入那乾訶城及以諸國。(中略)爾時世尊安慰龍王。我受汝請,當坐汝窟中經千五百歲。時諸龍王合掌勸請,還入窟中。佛即坐已。窟中作十八變,踴身入石,猶如明鏡在於石內,映現於外,遠望則見,近則不現。諸天百千供養佛影,影亦說法。石窟高一丈八尺,深二十四步,石清白色。’
又,《高僧法顯傳》載(大正51·859a)︰‘那竭城南半由延有石室博山,西南向佛留影,此中去十餘步觀之如佛真形,金色相好光明炳著,轉近轉微仿■如有,諸方國王遣工畫師摹寫莫能及。’
此窟西邊有高七、八丈的塔,以及七百餘僧所住的寺院。唐朝玄奘至此地時,此地已荒廢,通路多劫賊,往返非常困難;此事記載在《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