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

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於2012年4月年在佛山市政府與中科院戰略合作《共建中科院佛山產業技術創新育成中心協定》框架下成立。中心依託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科學院的科技資源,利用佛山高新區位於珠三角核心經濟區的良好發展環境和條件,瞄準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發展需求,加強科技與產業的結合。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宗旨是建設面向社會、服務於工業、農業、材料等行業的現代高科技公益服務平台。
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截至目前已投資超600萬元,建設了一個面積約1300平方米生態毒理測試檢測實驗室;按照國際一流測試實驗室檢測實驗室的標準完成了實驗室的裝修,分別設定了檔案室、樣品室、儀器室和試驗室。試驗室按生態毒理測試標準要求劃分為水生生物試驗區、陸生生物試驗室區、生物降解試驗區和預試驗準備區等,包括鳥類毒性試驗室、魚類毒性試驗區、溞類毒性試驗區、藻類生長抑制試驗區、蜜蜂毒性試驗區、家蠶急性毒性試驗區、天敵赤眼蜂急性毒性試驗區、天敵兩棲類急性毒性試驗區、蚯蚓急性毒性試驗區、土壤微生物毒性試驗區、非靶標植物影響試驗區、快速生物降解實驗室、固有生物降解實驗室、海洋生物降解實驗室、水生生物馴化實驗室、鳥類馴化試驗室、蜜蜂馴化實驗室、家蠶馴化實驗室、赤眼蜂馴化實驗室、活性污泥馴化培養實驗室和無菌操作區等。各功能區具備了完成生態毒理測試需要的24小時恆溫、潔淨新風和排風等環境條件。購置了一批常規的分析測試設備,基本滿足了針對化學農藥註冊登記所需的環境毒理標準的測試條件。
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實驗室硬體建設的同時,平台實驗室同時進行了管理體系、人才隊伍等軟體的建設。依照國家良好實驗室規範(GLP)要求建立了嚴格的實驗室管理和測試質量控制體系,完成了實驗室標準操作規程(SOP)一套:SOP檔案398份;記錄表格182份,涵蓋了樣品管理、資料檔案管理、人員管理、儀器管理、質量保證、試驗系統和操作程式等七大類。嚴格管理測試過程中從樣品的委託登記開始、到試驗計畫的設計、實施、質量控制和報告的完成等每個關鍵環節。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平台實驗室針對國內外市場需求,通過引進和招聘包括技術研發、標準研製和市場拓展在內的各類人才,建立了一支由中、高級研究人員領銜,具有碩士、學士學位及留學經歷的科技人員為主體的精幹隊伍,總人數已達40人。主要骨幹已先後參加環保部、農業部和認監委的技術、標準和質量管理的專業培訓,能夠進行化學品和新材料及其製品的生態毒理、生物降解等標準的測試。同時引進了具有較強能力的工商管理學專業人才,負責企業的對接和市場業務的拓展。一支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高素質管理、市場服務和技術與標準研發的綜合人才隊伍已基本形成。
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實驗室已經依據國家環保部《化學品測試方法》和農業部《化學農藥環境安全評價試驗準則》,建立了針對新農藥和農用化學品的生態毒理測試技術。可以開展的試驗項目共有1813項,包括鳥類急性經口毒性試驗;鳥類短期飼餵毒性試驗;魚類急性毒性試驗;大型蚤溞急性毒性試驗;藻類毒性試驗;蜜蜂急性毒性試驗(接觸+攝入);家蠶急性毒性試驗;天敵赤眼蜂急性毒性試驗;天敵兩棲類急性毒性試驗;蚯蚓急性毒性試驗;土壤微生物毒性試驗;非靶標植物影響試驗等,基本可以滿足企業進行新農藥研發和生產許可需要的環境毒理測試。目前,平台實驗室已獲得國家農業部正式授予實驗室進行農藥環境毒理測試的資質。這是華南地區第一家具有農藥環境毒理測試能力和資質的機構,為實驗室進入良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為了滿足實驗室測試服務業務發展的需要,實驗室已先後引進化學品和農藥的生態毒理與生物降解性檢測相關的受試生物系統。包括供試寄主柞蠶(Antheraea pernyi)卵、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家蠶(Bombyx mori L.),九芙、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大型溞(Daphnia magna Straus)、斑馬魚(Brachydanio rerio)等。建立了相應的試驗生物馴養和繁殖技術系統,初步建成了保障實驗室向社會和企業提供化學農藥登記註冊需要的環境毒理測試服務的基本生物受試物條件。
佛山市環境健康與安全評價研究中心實驗室利用已獲得的農藥環境毒理測試資質,對外開展各項農藥環境毒理測試技術服務。截至2012年年底,平台已服務企業超70家,獲得技術服務收入560餘萬元,為平台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