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是為深入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認真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工作部署,將三龍灣打造成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發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創新極核制定。由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於2021年2月2日印發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 印發機關: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
  • 印發日期:2021年2月2日
  • 發文字號:粵大灣區〔2021〕3號
印發信息,規劃全文,

印發信息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關於印發《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的通知
粵大灣區〔2021〕3號
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單位,中直駐粵有關單位: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已經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
2021年2月2日

規劃全文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榆諒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
(2020—2035年)
前 言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以下簡稱三龍灣)位於廣佛接壤區域,與廣州南站一河之隔,為禪城區、南海區、順德區交匯區域,是佛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平台,是做大做強廣佛艱戀才簽極點、推進兩地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創新平台。為深入貫徹《粵港澳大灣影灑戶區發展規劃綱要》,認真落實廣東省委、省政府關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工作部署,將三龍灣打造成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發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創新極核,制定本規劃。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1 三龍灣區位示意
  三龍灣規劃範圍包括禪城區石灣鎮街道、南海區桂城街道、順德區北滘鎮、陳村鎮、樂從鎮部分區域,東至陳村水道,西至佛山大道,南至順德水道,北至平洲水道。規劃範圍覆蓋中德工業服務區和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承接中德工業服務區原有規劃與重點項目,推進粵港澳高端服務深度合作示範。規劃面積130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20到2035年。本規劃是編制相關專項規劃的重要依據,是三龍灣開發建設的行動指南。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2 三龍灣規劃範圍
第一章 規劃背景
  三龍灣是佛山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樞紐,已逐漸顯現出創新要素集聚、產城融合發展的態勢,具備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基礎條件。
  一、發展基礎
  區位交通條件優越。三龍灣地處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區域、廣佛極點幾何中心,一小時交通圈內機場、高鐵、城際軌道、高快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集聚,可8分鐘到達廣州南站、40分鐘到達深圳、50分鐘到達香港、60分鐘到達珠海澳門。在建及規劃軌道線路10條,是佛山軌道交通最密集的區域。高效便捷的對內對外通道,為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打下了良好基礎。
  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三龍灣所在的五個鎮(街)均屬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2019年先進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約300億元,占珠江西岸產業帶先進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約10%。集聚了機器人、智慧型家電、機械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組團,布局了季華實驗室等一批科研創新機構,擁有2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和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骨幹企業,培育了一批各行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產業基礎條件較好。
  開放合作特色鮮明。三龍灣區域內已集聚500餘家港澳企業,與港澳合作交流密切,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就業日益活躍。區域內的中德工業服務區是廣東省擴大開放的合作平台之一,中德工業城市聯盟已成為中、德兩國重要工業城市間閥只章頸交流合作的名片,一葛罪整批對接德國工業4.0的重大產業與科技項目陸續落地,逐漸探索出一條鮮明的對德合作路徑。
  自然人文資源豐富。三龍灣河網密集定烏陵、水系發達、城綠交融,擁有超過400公里的河岸線,分布有濕地公園、農田基塘、花卉基地等生態資源,具備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嶺南水鄉的良好自然條件。地處“南番順”傳統區域,人文底蘊深厚,是嶺南文化、廣府文化重要發源傳承地,與港澳聯繫往來密切,港澳認同感強。
  
  二、重要意義
  高水平規劃建設三龍灣,有利於佛山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凶屑項建設自主可控先進制造業體系,對大灣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落實廣佛極點帶動示範要求,推進同城化體制機制創新,為跨行政區域高質量深層次融合發展探路;有利於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粵港澳高端服務與民生領域合作,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案例;有利於最佳化佛山城市空間布局,提升現代化城市品質,彰顯嶺南水鄉特色,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新發展理念,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全面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努力將三龍灣建設成為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珠江西岸開放合作標桿、廣佛融合發展引領區和高品質嶺南水鄉之城,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視窗”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智造引領。瞄準國家、省重大戰略需求,堅守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加快集聚國際國內創新資源。
  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堅持對內對外開放並舉,全面加強與珠三角兄弟城市協調聯動發展,以“香港+佛山”“澳門+佛山”機制深化對港對澳合作,以德國為重點拓展與歐美已開發國家合作領域,形成多層次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立足廣佛十年同城發展良好基礎,積極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的發展模式,攜手推動城市功能、生態體系、交通體系、產業布局四個一體化,以廣佛都市圈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倡導循環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構建智慧便民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凸顯藍和綠兩大生態底色,打造城綠交融、城水相依的宜人環境。
  
  三、戰略定位
  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發揮佛山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條完備和市場轉化能力強的優勢,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培育和引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科研機構,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之路,為打造世界一流創新型灣區提供支撐。
  珠江西岸開放合作標桿。立足佛山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強化與珠江東岸的協調聯動,加強與珠江—西江經濟帶沿線城市合作交流,重點推動與港澳高端服務合作,全面深化對德對歐合作,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廣佛融合發展引領區。深化跨區域合作,攜手廣州南站片區、廣州荔灣海龍片區,以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不斷加強規劃銜接、政策協同和功能布局最佳化,突破制約廣佛同城化深層次發展制度性障礙,實現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高質量融合發展。
  高品質嶺南水鄉之城。重現嶺南水鄉風貌,守護“半城半綠”的生態基底,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孕育新時代嶺南文化,提升現代化城市功能,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小而精,秀而美”的標誌性區域。
  
  四、發展目標
  到2022年,三龍灣框架基本成型,起步區建設基本完成。創新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廣佛融合發展機制有效構建;與港澳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凸顯,對德對歐合作交流成效顯著;打造2—3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際合作、區域共建標誌性項目,軌道交通、城市高快速路網基本完善。
  到2025年,三龍灣創新集聚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鏈邁向全球中高端,在智慧型製造重點領域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技術,先進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形成集聚發展態勢,成為廣佛萬億級產業集群核心區域。開放合作體系更加多元,營商環境基本達到國際先進城市水平。城市空間布局持續最佳化,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綜合交通體系更加完備,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推進。人口規模達3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800億元。
  到2035年,三龍灣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發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創新極核。創新資源要素高度集聚,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製造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消除,開放型經濟向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邁進。打造形成集約緊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格局,城市功能品質顯著增強,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人口規模達5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2000億元。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五、發展格局
  堅持整體統籌、集聚帶動、軸帶支撐、協同聯動,突出三龍灣區位、生態、創新、產業優勢,構建“碧環繞芯、雙核驅動、三網協同、四軸支撐”的發展格局。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3 三龍灣總體發展格局規劃圖
  (一)碧環繞芯。
  “碧環”即依託平洲、潭洲、陳村等水道高標準建設的三龍灣碧道環。以三龍灣的水係為主線,高標準建設省示範碧道。加強沿線公共慢行與休閒遊憩系統建設,推進水環境與安全治理,打造生物棲息和公共休閒場所,促進三龍灣水、岸、城、鄉聯動提升,形成藍綠交織網路,重現嶺南水鄉風貌。
  “芯”即陳村—北滘生態綠芯與三山生態綠芯。按照開放式5A級景區標準,將陳村—北滘生態綠芯塑造成為具有國際現代風貌的花卉主題公園,將三山生態公園綠芯塑造成為具有嶺南特色風貌的生態休閒公園。
  (二)雙核驅動。
  “廣佛合作發展核”由南海三山、順德陳村構築的發展核。廣佛合作發展核聯動廣州南站,重點引進和培育先進裝備製造、人工智慧、數字經濟、高端服務等領域企業總部與研發總部,謀劃布局大科學裝置及重大科技平台。
  “佛山新城發展核”由佛山新城與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構築的發展核。佛山新城發展核對接順德製造業產業組團,突出新型產業空間和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引進和培育機器人、智慧型家居、生物醫藥、工業服務等領域企業總部與研發總部。
  (三)三網協同。
  “三網”即生態、基礎和公共服務三張設施網。生態設施網由綠道網、碧道網和通風廊道組成,基礎設施網由軌道網、路網和市政管線網組成,公共服務設施網由15分鐘工作生活服務圈組成。
  (四)四軸支撐。
  “四軸”即高端服務集聚軸、協同創新發展軸、科技產業發展軸、區域協同聯動發展軸。
  依託港口路—碧桂路及城市軌道形成高端服務集聚軸,北聯荔灣、南接南沙,串聯廣佛交界處的多個重要創新平台,集中展現高質量發展、高端要素集聚特色。
  依託裕和路(橫五路)及城市軌道形成協同創新發展軸,串聯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自西向東對接廣州大學城等創新集聚平台,形成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態勢。
  依託三龍灣大道(魁奇路東延線)等構建科技產業發展軸,西聯佛山中心城區,東接廣州南站,集聚高端創新要素,聯動沿線高端產業平台,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展現智慧、創新、生態的特點。
  依託南海大道等形成區域協同聯動發展軸,向北聯動廣東金融高新區,向南輻射順德製造業產業組團,構建“金融—創新—轉化”發展格局。
  第三章 建設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大力培育和引進高端科研機構、前沿基礎研究平台,聚集創新人才團隊、核心技術、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要素,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先進制造業創新集聚地,協同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搶占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
  (一)開展套用基礎研究。依託季華實驗室,推進智慧型製造、柔性顯示、量子通信、人工合成基因組等前沿技術研發,取得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實施廣東省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基金粵佛聯合開放基金項目,吸引和凝聚優勢科研力量,重點突破珠江西岸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二)突破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聚焦智慧型製造與高端裝備、新型電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難題,增強關鍵環節、標準和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強省市聯動,吸引一批國家級、省級重大項目到三龍灣開展延展性研究,促使更多國家級、省級項目落地。
  (三)解決先進制造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圍繞企業需求布局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掌握一批高端製造工藝和裝備的核心技術。建設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重點攻關機器人專用減速器、控制器、感測器等核心零部件,突破控制與驅動技術、感測技術等機器人關鍵技術。重點加強高精高速、智慧型複合型數控工作母機技術研發,提升高檔數控技術的系統集成能力。發揮家居家電領域的骨幹企業研發優勢,推動變頻晶片等基礎材料與核心部件研究,突破國外相關領域的技術壟斷。
  
  二、集聚全球科技創新要素
  (一)集聚高端研發機構。爭取在三龍灣布局建設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分實驗室(中心)。以培育國家實驗室為目標,對標國際一流科研創新平台標準,推進季華實驗室建設。推動佛山(華南)新材料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設,吸引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在三龍灣合作共建高端研發機構。
  (二)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加強創新服務為重點,鼓勵新型研發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骨幹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加快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的全鏈條創新創業載體。加快建設共性技術研發、科學數據共享、技術轉移服務等公共服務平台。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虛擬創新社區,孵化培育“專精特新”的創新型小微企業。
  (三)匯聚高端創新人才。健全吸引國際人才體制機制,建立國際、港澳人士服務中心,實現精準引才、高效引智。著力引進國內外優秀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引進智慧型製造、機器人、系統集成、工業設計等產業急需人才。創新高層次人才柔性流動與共享機制,在骨幹企業開展科技人員在高校院所和企業雙向流動示範試點。
  (四)建立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強化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債券。通過政府引導、財政槓桿等方式,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構建多元化聯合投入體系。協同聯動廣東金融高新區,支持天使投資人、股權投資機構和股權投資管理公司等,為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投融資服務。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三、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
  (一)集聚高水平高等院校。支持國(境)內外高水平大學、研究生院、特色產業學院、工程師學院等在三龍灣辦學。與香港高水平大學合作共建理工科大學,致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創新型高水平理工大學。支持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院建設,圍繞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重點領域建設學科專業體系,發展交叉學科。支持北京外國語大學佛山研究生院加快發展,校地聯合培養高層次對外合作交流人才。
  (二)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實施“高校+企業(研發機構)+項目”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廣東創新設計研究院為基礎,以區域科技創新平台和研究項目為紐帶,與國(境)內外高水平高校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以“一園多校、科教一體”模式建設產學研結合創新園區。
  (三)深化特色職業教育。依託佛山機器人學院,引進和借鑑歐洲工程師學院、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支持機電裝備、精密智造產業學徒公共培訓中心建設。建設“廣東—亞琛工業4.0套用研究中心”,開展人才培養、企業員工培訓和國際項目合作等。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粵港澳合作“一試三證”試點。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一)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深化產學研合作和對外科技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合作,重點建設華南智慧型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等載體,促進科研成果在三龍灣轉化落地。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和產業保護區建設,為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成果轉化載體提供充足用地保障。鼓勵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結成產業聯盟,推動先進技術套用與示範,推動產業基礎性、共性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機制,更多通過市場收益回報科研人員,多渠道鼓勵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移轉化。支持企業通過成果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技成果並實施轉化。組織高校、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資源,發布科技成果目錄,建立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站點網路,推動科技成果實現市場價值。
  (三)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強與港澳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推動建立智慧財產權案件跨境協作機制,打造國內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地。加快中國(佛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以智慧財產權服務為核心,為企業提供全過程的智慧財產權生態鏈服務。深入實施企業專利提質增量行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智慧財產權強企,促進一批專利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四)加快促進新產品推廣套用。發揮廣東省智慧型製造創新示範園產業化優勢,建設服務型製造功能區,推動與智慧型製造緊密相連的服務業向園區集聚,加快智慧型產品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加快高精尖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和高端特種機器人等產品研發與推廣,形成市場領先優勢。支持骨幹企業拓展智慧型感測、物聯網、機器學習等技術在智慧型家居產品中套用。
  
  五、加強與港澳科技創新合作
  (一)建設港澳科技成果離岸孵化基地。鼓勵同一科研機構在香港、佛山兩地設立“雙中心”的創新合作模式,以機器人、高端數控及智造基礎裝備、智慧型家居核心硬體為重點突破領域,開展研發合作。探索與香港、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中醫藥等重點領域開展合作。
  (二)推動與港澳科技創新要素共享。支持研發機構向港澳科研團隊開放,鼓勵大型儀器設備與香港高校研發平台共享,吸引港澳科研人員開展科研實驗。建立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機制,允許項目資金直接撥付至港澳兩地機構。
  (三)加強與港澳科技創新交流。支持港澳投資者試點舉辦非學歷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聯合舉辦港澳大型科技創新活動,吸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團隊前來創新創業。聘請港澳專家作為科技創新交流合作顧問,協助開展科技創新交流,探索與港澳科技創新交流新機制。
第四章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先進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相配套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佛山加快打造“2+2+4”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引領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
  一、加快集聚先進制造業
  (一)機器人。引進和培育一批機器人企業總部與研發中心,突破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關鍵技術,開展下一代機器人核心技術及重點產品儲備,打造國家級機器人研發高地。加快研發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業機器人。培育壯大通用化、智慧型化民用無人機。以家用服務機器人為基礎,加快發展面向特定套用場景的服務機器人。發展巡檢、防爆、醫療、空間作業等特種機器人。
  (二)工作母機。吸引國內外企業在三龍灣建立地區或研發總部,掌握高端數控系統關鍵和共性技術,加快發展高端數控及基礎製造裝備研發產業,打造國家級工作母機研發基地。加強先進主流增材設備製造技術攻關,重點研發雷射、電子束、離子束及其它能源驅動的裝備、核心器件及專用軟體,建設國內一流增材製造設備產業園。聚焦建材、陶瓷、家具等傳統優勢領域,鼓勵骨幹企業開發智慧型化、精密化成台(套)裝備。
  (三)智慧型家居設備。面向智慧型小區、智慧型家庭、智慧型辦公等需求,依託機器人、感測設備等核心硬體技術,推動深度學習、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融合,研發各類互通智慧型終端產品,發展智慧型家居核心硬體及軟體系統。開展智慧型化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在家電產品上集成套用研發,開發智慧型家電、節能家電、個性化定製家電、嵌入式及集成式家電等新產品。加快完善智慧型家居設備研發的創新生態體系,打造國內最具競爭力的智慧型家居設備及系統研發產業基地。
  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人工智慧。重點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數據智慧型學習、智慧型無人系統等套用軟體及智慧型系統解決方案。推動智慧型終端、可穿戴智慧型設備、智慧型無人飛行器等關鍵智慧型產品的研發與套用。推動人工智慧與智慧型製造、創新設計等結合,建設人工智慧基礎服務平台。
  (二)網際網路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加快生產過程中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技術的套用,支持廣東省智慧型製造解決方案雲平台建設。布局建設數字經濟園區,推進區塊鏈場景套用,吸引區塊鏈研發機構落戶。建設廣東省物聯網套用產業基地。
  (三)智慧型製造系統集成與套用。引進與培育並舉,重點發展人機智慧型互動、工業機器人、智慧工廠、智慧物流等的集成創新及套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佛山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產業體系。延伸發展方案設計、裝備開發、檢測認證等專業化服務產業。
  (四)生物技術。依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國內一流生物醫藥研發團隊,布局一批生物化學實驗平台和儀器設備研發平台,推動癌症、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疾病等領域生物技術藥物研發與生產。推動生命科學高端裝備、數位化移動健康設備研發和產業化,建設醫療器械國際創新孵化基地。與南方醫科大學共建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園。
  (五)新材料。圍繞佛山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汽車等重點產業上游延伸配套需求,加強新材料研製關鍵工藝和技術攻關,著力發展先進有色金屬材料、柔性感測、電池材料、新型功能塗層材料、人工晶體、智慧型仿生與超材料等新材料產品。以納米材料為基礎,開拓在新型電子、智慧型穿戴、物聯網等領域的產品開發與推廣套用,推動南方柔性電子產業研究院建設,打造柔性電子產業集群。
  三、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一)科技服務。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打造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綜合性科技服務平台。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專業外包服務。打造全鏈條科技服務體系,使科技服務業成為三龍灣建設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二)工業設計。發揮廣東工業設計城等平台優勢,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設計機構、工業設計大師和設計品牌。鼓勵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部門)。促進工業設計領域自主品牌提升和加強自主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發展集原型設計、結構設計、平面設計為一體的產品設計服務。
  (三)工業會展。發揮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在工業會展領域的獨特作用,順應佛山陶瓷、家電、家具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趨勢,政企聯手合力打造數個具有行業號召力的產地展,將會展業打造成為三龍灣現代服務業的先導性產業。發揮中德智慧型製造國際合作示範區的產業優勢,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機器人大會。
  (四)產業金融。推動“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戰略。發展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結合運用股權投資、融資租賃等工具,探索打造產業金融服務平台。支持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設立從事科創企業金融服務的特色支行、科技保險專營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培育壯大創業投資人群體,建設一批基金產業園、股權投資基地。
  第五章 建設廣佛融合發展引領區
  堅持政府引領、市場推動、社會參與,以產業為根基、交通為先導、民生為基礎、體制機制為保障,推動三龍灣與廣州南站片區、廣州荔灣海龍片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為做大做強廣佛極點提供支撐。
  一、推進交通設施互聯互通
  (一)共建高效便捷的內外通道。構建“九橫九縱”的幹線道路網,加快推進多層次跨市銜接道路建設,實施廣佛交界地區斷頭路的連通工程,推動三龍灣在廣佛都市圈內形成30分鐘快速通勤圈。以提升與大灣區主要城市節點和交通樞紐的連通性和可達性為重點,加強與白雲機場、廣州南站、佛山西站等樞紐的快速聯繫,有效對接區域高快速路、國家鐵路等交通網路,實現與大灣區主要城市核心區1小時內通達。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4 三龍灣道路交通規劃
  (二)共同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水平。擴大廣佛公交線網覆蓋面,開通微循環公交線路和定製公交線路,便捷快速聯繫廣州珠江新城、廣州大學城等片區。圍繞軌道站點同步完善周邊道路、公交、慢行通道、停車場等接駁設施。探索最佳化公交同城化運營服務新模式,提高跨市公交服務水平。創新“網際網路+公交”服務,鼓勵引導共享汽車、共享腳踏車等有序發展。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5 三龍灣軌道交通規劃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二、強化產業協同發展
  (一)推動廣佛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依託三龍灣實體經濟、民營企業的基礎優勢,有效對接廣州科研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推動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協調有序發展的新格局。建立健全開放型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推動兩地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信息資源、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等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發揮廣州高校、科研院所眾多及創新資源集聚的優勢,協同解決機器人、新材料、生物與健康等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問題,支撐廣佛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
  (二)強化“廣州服務+佛山製造”聯動。依託廣州現代服務業和佛山製造業基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做大做強研發、諮詢、金融服務、物流等製造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現代服務業,實現製造業中間投入成本有效降低、製造業產品附加值大幅增加,為提升廣佛兩市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支撐。
  (三)推進廣佛產業金融深度合作。強化與廣州國際金融城等區域深度合作。鼓勵廣州金融機構及股權投資機構到三龍灣開拓產業、科技金融領域業務,探索設立“廣佛產業金融風險池”,形成金融、會展、現代商貿、科技服務等新興金融生態圈。
  
  三、推動社會民生互惠共享
  (一)共建優質公共服務。推動跨行政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統一標準,打造體驗一致、運轉高效的“異地申請、跨城通辦”政務服務模式。推動兩市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優質資源向接壤地區布局,鼓勵兩地學校跨區域合作。高標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創新辦醫模式,面向國內外優質醫療資源開展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範圍。
  (二)促進文化體育交流合作。共同保護與傳承嶺南文化,推進醒獅、龍舟、花市等特色民俗活動交流。共同舉辦大灣區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和承辦廣府文化論壇。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社區體育公園等資源和設施向兩地市民開放共享,建設連貫交界區域的城市健身綠道。
  (三)建設高效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廣佛都市圈數據信息共享,支持設立廣佛信息共享數據中心,加強區域環境質量監測、綜合交通運輸信息資源、民生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數據共享管理與實施運用。加強道路交通動態監測,共同治理交界地區交通擁堵。加強兩地治安信息收集、共享和研判,攜手打造“平安廣佛”樣板。
  
   四、加強體制機制協同創新
  (一)創新規劃對接與土地開發聯動機制。圍繞提升廣佛都市圈交界地區發展質量和現代化水平,探索聯合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實現“一張圖”管理。探索建立全域土地資源整備機制,允許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拆舊復墾指標、增減掛鈎指標率先在兩地重點合作平台範圍內有序統籌置換。
  (二)構築產業協同創新與區域分工機制。探索建立全域產業平台統籌規劃招商運營機制,聯合編制招商導向目錄、共享儲備項目庫,形成聯合招商、共同開發、利稅共享的產業合作發展機制。探索建立企業需求聯合發布機制和財政支持科技成果共享機制。
  (三)強化內外市場一體化全面開放機制。打破地域分割、清除市場壁壘,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機制。統一市場準入標準,消除商事主體異地遷址變更登記隱性阻礙。弱化政府間的同質競爭,通過市場合作共同做大增量,探索建立互惠互利的增量收益分配機制。
  第六章 加強區域與國際交流合作
  立足佛山、服務灣區、面向世界,積極搭建開放平台,不斷增強國際化水平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打造珠江西岸開放合作標桿。
  
  一、服務區域協調發展
  (一)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攜手珠江西岸各城市整合區域優勢創新資源,集中力量解決裝備製造業發展共性難題,實施先進裝備製造業領域穩鏈補鏈強鏈控鏈行動,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有針對性引進一批裝備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項目,為珠江西岸裝備製造業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水平提供重要支撐。聯合舉辦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要經貿合作活動。
  (二)加強與珠江東岸協同發展。謀劃實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重點對接南沙大橋、深中通道、蓮花山過江通道,加強與珠江東岸城市的互聯互通。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主動加強與深圳重大平台和產業園區的互動互補,深入對接深圳科技創新與高端產業資源,重點強化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等領域的高水平合作。
  (三)深化與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沿線城市溝通合作。圍繞大西南地區、粵西北特色資源開發和製造業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和科技成果孵化,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共同舉辦科技博覽會、科技交流會、項目推介會,為大西南地區企業搭建拓展大灣區及國際市場的重要平台。探索引導社會資金設立面向西南地區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加強與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合作對接,輻射帶動雲浮產業加快發展。
  
  二、建設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
  (一)提升與港澳金融合作水平。發揮廣東金融高新區優勢,攜手港澳開展與港澳科技金融、產業金融合作試點,推動佛山製造業與港澳金融產業深度融合。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機構在三龍灣設立合資證券公司。探索建立跨境資金通道,便利港澳及境外投資者為中小型科創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
  (二)探索創新與港澳貿易合作。積極與香港開展離岸貿易合作,在三龍灣探索離岸貿易試點。支持香港港口在三山港等開放口岸拓展合作業務,推動兩地開展江海聯運。與港澳探索建立檢驗檢疫互認機制,構建採信和溯源信息共享平台。
  (三)深化與港澳工業服務合作。與港澳開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智慧財產權等領域的合作,打造離岸服務外包產業中心。建設與國際接軌的檢測認證中心,促進與港澳在智慧型製造、智慧型家居等檢測認證領域合作。依託香港亞洲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深化與港澳智慧財產權交流與合作。
  (四)加強與港澳專業服務合作。在CEPA框架下擴大專業服務業市場準入,有序引進港澳會計、諮詢評估、投資管理、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人力資源、信息服務等專業服務業落戶。探索允許具有港澳執業資格的金融、專業代理等領域專業人才,經備案後,即可按規定範圍提供專業服務。以具體工程項目為依託,開展粵港建築服務合作,試行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
  (五)建設面向港澳的創新創業就業平台。高水平建設佛山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拓展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空間。佛山對提供實習崗位的企事業單位給予一定補貼,支持港澳青年在三龍灣實習就業。在公共運輸、人才住房、社會保險、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港澳青年政策扶持及提供優質服務,營造宜居宜業的工作生活環境。
  三、提高國際合作水平
  (一)提升與德國合作水平。加快對接德國工業服務制度規則,合作建設一批先進制造技術最佳化平台,強化中德工業服務區作為華南地區國際工業服務交流合作的視窗功能。深化與德國工業協會、弗勞恩霍夫協會、漢諾瓦會展等合作,加強與德國中小企業協會以及各種工業服務協會聯繫,吸引更多高水平德國工業服務提供商落戶。依託中德智慧型製造國際合作示範區,積極對接德國工業4.0。定期舉辦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經貿交流會等國際合作活動。
  (二)搭建“一帶一路”全面開放合作新平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通過市場開拓、境外投資、海外設廠、併購重組等方式,擴大國際化布局和深化產能合作,在開放中連結全球創新資源。藉助港澳在管理諮詢、爭議解決、項目策劃、智慧財產權、金融等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加快建立完善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以佛山亞洲國際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為契機,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和新興市場國家經貿合作,積極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第七章 建設高品質嶺南水鄉之城
  重塑新時代嶺南水鄉風貌,彰顯嶺南文化魅力,增加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重要組成部分。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守護“半城半綠”生態基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河流、濕地、河心島、低丘緩坡等生態空間,加快推進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加大陳村—北滘生態綠芯和三山生態綠芯保護力度,強化與廣州市金山大道生態廊道、沙灣水道生態廊道、大夫山—滴水岩生態廊道等對接。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6 三龍灣生態空間結構
  (二)營造“花田水鄉”生態意象。依託河流水系、花卉苗圃、農田生態系統,積極打造現代嶺南園林,建設花卉綠芯、濱水綠帶、林蔭綠道等不同形態和規模的綠色開放空間,提高藍綠空間占比。重點推進陳村花卉、文翰湖公園、三山生態公園等生態景觀公園建設,打造城綠交融、城水相依的宜人環境。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執行負面清單制度,強化污染源頭防控,提高工業“三廢”治理水平。加強對生態環境影響監測,推進生態修復。推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開展規划水資源論證,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納污總量控制。推進廣佛跨界河涌綜合治理,打造嶺南水鄉最美河段。
  (四)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積極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加快充電站(樁)、加氫站等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綠色能源技術交流合作,加快節能環保產業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動綠色建築全覆蓋。培育生態文化,引導綠色消費,鼓勵低碳出行,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節約的生活方式。
   二、構築魅力休閒體系
  (一)營造高品質遊憩場所。串聯自然、人文資源,形成時尚與傳統、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的特色景觀空間。結合北滘花博園、三龍灣主要水道等生態資源,建設一批大型公園。規劃建設覆蓋面廣、關聯性強的小廣場、街頭公園綠地和藝術場館。發揮順德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優勢,做優做強三龍灣美食體驗空間。
  (二)打造舒適連續遊憩路徑。高標準建設城市綠道,打造花道游線和“碧道+綠道”雙網複合的慢行遊憩系統。推動水上遊船線路建設,布設遊船碼頭,形成內外相扣的遊憩線路。整合三龍灣文化資源,建設嶺南文化步道。
  (三)打造鄉村振興特色區域。堅持“一村一品”,保護和利用古村落文化資源,推動古村落差異化活化升級,因地制宜打造古村落旅遊文化創意區。串聯“三字經”啟蒙文化公園、碧江金樓、龍舟基地等特色資源,打造佛山鄉村振興“百里芳華”示範帶。充分利用古祠堂等特色文化資源,積極打造新時代農村基層優質文化供給與服務的新載體。
   三、提升公共服務品質
  (一)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全域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化布局,建設“新區—社區—鄰里”公共服務體系。高標準布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綜合服務設施,完善社區商業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福利中心、社區公園等基層服務網路,形成社區15分鐘生活圈。
  (二)提供高水平、國際化的公共服務產品。高標準建設音樂廳、美術館等文化藝術設施。加強與港澳教育、醫療、養老等機構合作,增加高端優質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瞄準國際人才的普適性需求,對標國際化規則和管理模式,建設若干個具有標桿意義的國際化社區和一批高水平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
  (三)構建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保障體系。構建適應創新地區發展的多元住房體系,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研究採取政府劃撥土地、創新機構出資、集體持有產權的方式建設人才公寓,滿足不同層次人才需求。探索為創新創業人員提供長租型多功能公寓,降低居住、創業成本,吸引人才集聚。
   四、建設智慧與韌性城市
  (一)加強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布局智慧型基礎設施,構建多功能、集約化、全覆蓋的智慧型基礎設施體系,打造智慧城市套用示範區。以物聯感應、移動互聯為基礎,加快建設智慧型交通基礎設施,重點推進“智慧大道”建設。構建覆蓋三龍灣的物聯網統一開放平台。結合城市功能需求,建設幹線、支線和纜線管廊等多級網路銜接的智慧綜合管廊系統。有序推進三山港升級改造,推進“智慧港口”建設。
  (二)構建安全可靠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三龍灣城市三維基礎資料庫,打造信息化、體系化、專業化的防災減災系統。健全城市綜合應急體系,完善應急指揮救援系統,建立市場監管、應急保障、環境保護、治安防控、道路交通等公共數據資源共享機制。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依託佛山新城消防中心,強化對城市超高層建築的防火救災保障,構建針對遊艇、船舶等水上交通的安全保障體系。
  (三)建設功能多樣的海綿城市。科學編制城市排水專項規劃,設立高標準區域防洪(潮)排澇標準,主要堤圍防洪(潮)標準100年一遇,排澇標準達到50年一遇24h暴雨一天排乾。充分利用自然空間,以東平水道濱河景觀帶、文翰湖及周邊水係為重點,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淨化,規劃城市建設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85%。
  第八章 起步區建設和近期重點工作
  科學確定起步區和近期重點工作,高標準、高起點推動三龍灣大道創新發展板塊和三山林岳板塊的起步區建設,率先打造與三龍灣戰略定位相適應的核心引擎,引領三龍灣高端化、國際化、品質化發展。起步區規劃用地總面積12.8平方公里。推動捷運2號線、南海新交通東延、南社路東延、港口路北延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對接廣州南站綜合樞紐以及佛山、廣州主城區便捷的交通網路體系。
  三龍灣大道創新發展板塊以三龍灣大道智慧化、生態化提升為契機,推動沿路兩側產業轉型升級,集聚智慧型製造領域優質企業資源,形成高端產業集聚、功能高度複合的區域。
  三山林岳板塊發揮毗鄰廣州南站區位交通優勢,推進軌道沿線TOD綜合開發,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城市公共配套等功能,吸引企業總部與研發中心。加快建設廣佛香港合作辦學項目、廣佛大型綜合體項目。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7 三龍灣起步區範圍示意圖
  三龍灣近期建設重點項目共32項(見表2),涵蓋基礎設施、產業、環境品質、公共服務等四大領域。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三龍灣管理和協調機制,理順關係、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省有關部門要加大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強對三龍灣規劃建設的工作指導和協調,研究建立由省有關部門、佛山市政府等共同參與的三龍灣重大事項協調推進機制。佛山市要發揮建設主體責任,推動資金、項目等資源向三龍灣傾斜。
  
  二、加強規劃引領
  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健全規劃管理制度,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推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協同編制,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廣州南站片區規劃的統籌銜接,加強各級各類規劃之間有機銜接,形成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三、加強政策保障
  (一)圍繞發展需求,鼓勵先行先試。參照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省級許可權範圍內的先行先試模式和做法,探索以適當形式在三龍灣同步開展試點。推動省級審批許可權和管理許可權下放,支持三龍灣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工業服務、國際合作、離岸貿易等方面出台專項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重點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科技成果轉化、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及離岸貿易合作等方面進行突破性探索。
  (二)創新土地管理,實現集聚集約發展。探索將南海區的自然資源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順德區的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政策在三龍灣疊加覆蓋,重點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村級工業園改造、征地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改革等方面進行探索,支持加快、簡化審批程式,推進成片連片的低效用地向高品質產業載體改造提升。加快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管理示範區建設試點工作,重點在規劃管理統籌、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保護修復和區域合作開發等方面出台專項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
  
  四、加強監督檢查
  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制度,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相關實施策略,實現規划動態維護。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制度化監督,進一步完善獎懲制度,及時制止、糾正和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先進制造業集聚發展。三龍灣所在的五個鎮(街)均屬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2019年先進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約300億元,占珠江西岸產業帶先進裝備製造業增加值約10%。集聚了機器人、智慧型家電、機械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產業組團,布局了季華實驗室等一批科研創新機構,擁有2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和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骨幹企業,培育了一批各行業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產業基礎條件較好。
  開放合作特色鮮明。三龍灣區域內已集聚500餘家港澳企業,與港澳合作交流密切,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就業日益活躍。區域內的中德工業服務區是廣東省擴大開放的合作平台之一,中德工業城市聯盟已成為中、德兩國重要工業城市間交流合作的名片,一批對接德國工業4.0的重大產業與科技項目陸續落地,逐漸探索出一條鮮明的對德合作路徑。
  自然人文資源豐富。三龍灣河網密集、水系發達、城綠交融,擁有超過400公里的河岸線,分布有濕地公園、農田基塘、花卉基地等生態資源,具備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嶺南水鄉的良好自然條件。地處“南番順”傳統區域,人文底蘊深厚,是嶺南文化、廣府文化重要發源傳承地,與港澳聯繫往來密切,港澳認同感強。
  
  二、重要意義
  高水平規劃建設三龍灣,有利於佛山集聚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建設自主可控先進制造業體系,對大灣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重要意義;有利於落實廣佛極點帶動示範要求,推進同城化體制機制創新,為跨行政區域高質量深層次融合發展探路;有利於在“一國兩制”框架下探索粵港澳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粵港澳高端服務與民生領域合作,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案例;有利於最佳化佛山城市空間布局,提升現代化城市品質,彰顯嶺南水鄉特色,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新發展理念,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全面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努力將三龍灣建設成為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珠江西岸開放合作標桿、廣佛融合發展引領區和高品質嶺南水鄉之城,為廣東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視窗”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智造引領。瞄準國家、省重大戰略需求,堅守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以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加快集聚國際國內創新資源。
  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堅持對內對外開放並舉,全面加強與珠三角兄弟城市協調聯動發展,以“香港+佛山”“澳門+佛山”機制深化對港對澳合作,以德國為重點拓展與歐美已開發國家合作領域,形成多層次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共建共享、融合發展。立足廣佛十年同城發展良好基礎,積極探索“制度共建、要素共享”的發展模式,攜手推動城市功能、生態體系、交通體系、產業布局四個一體化,以廣佛都市圈支撐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倡導循環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構建智慧便民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凸顯藍和綠兩大生態底色,打造城綠交融、城水相依的宜人環境。
  
  三、戰略定位
  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發揮佛山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條完備和市場轉化能力強的優勢,積極參與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培育和引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科研機構,走“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場”的創新發展之路,為打造世界一流創新型灣區提供支撐。
  珠江西岸開放合作標桿。立足佛山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強化與珠江東岸的協調聯動,加強與珠江—西江經濟帶沿線城市合作交流,重點推動與港澳高端服務合作,全面深化對德對歐合作,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廣佛融合發展引領區。深化跨區域合作,攜手廣州南站片區、廣州荔灣海龍片區,以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不斷加強規劃銜接、政策協同和功能布局最佳化,突破制約廣佛同城化深層次發展制度性障礙,實現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高質量融合發展。
  高品質嶺南水鄉之城。重現嶺南水鄉風貌,守護“半城半綠”的生態基底,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孕育新時代嶺南文化,提升現代化城市功能,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小而精,秀而美”的標誌性區域。
  
  四、發展目標
  到2022年,三龍灣框架基本成型,起步區建設基本完成。創新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廣佛融合發展機制有效構建;與港澳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凸顯,對德對歐合作交流成效顯著;打造2—3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際合作、區域共建標誌性項目,軌道交通、城市高快速路網基本完善。
  到2025年,三龍灣創新集聚能力顯著增強。產業鏈邁向全球中高端,在智慧型製造重點領域突破和掌握一批關鍵技術,先進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形成集聚發展態勢,成為廣佛萬億級產業集群核心區域。開放合作體系更加多元,營商環境基本達到國際先進城市水平。城市空間布局持續最佳化,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提高,綜合交通體系更加完備,智慧城市建設全面推進。人口規模達3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800億元。
  到2035年,三龍灣全面建成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發展平台和珠江西岸創新極核。創新資源要素高度集聚,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製造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達到世界製造強國水平。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消除,開放型經濟向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邁進。打造形成集約緊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格局,城市功能品質顯著增強,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人口規模達5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達2000億元。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五、發展格局
  堅持整體統籌、集聚帶動、軸帶支撐、協同聯動,突出三龍灣區位、生態、創新、產業優勢,構建“碧環繞芯、雙核驅動、三網協同、四軸支撐”的發展格局。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3 三龍灣總體發展格局規劃圖
  (一)碧環繞芯。
  “碧環”即依託平洲、潭洲、陳村等水道高標準建設的三龍灣碧道環。以三龍灣的水係為主線,高標準建設省示範碧道。加強沿線公共慢行與休閒遊憩系統建設,推進水環境與安全治理,打造生物棲息和公共休閒場所,促進三龍灣水、岸、城、鄉聯動提升,形成藍綠交織網路,重現嶺南水鄉風貌。
  “芯”即陳村—北滘生態綠芯與三山生態綠芯。按照開放式5A級景區標準,將陳村—北滘生態綠芯塑造成為具有國際現代風貌的花卉主題公園,將三山生態公園綠芯塑造成為具有嶺南特色風貌的生態休閒公園。
  (二)雙核驅動。
  “廣佛合作發展核”由南海三山、順德陳村構築的發展核。廣佛合作發展核聯動廣州南站,重點引進和培育先進裝備製造、人工智慧、數字經濟、高端服務等領域企業總部與研發總部,謀劃布局大科學裝置及重大科技平台。
  “佛山新城發展核”由佛山新城與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構築的發展核。佛山新城發展核對接順德製造業產業組團,突出新型產業空間和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引進和培育機器人、智慧型家居、生物醫藥、工業服務等領域企業總部與研發總部。
  (三)三網協同。
  “三網”即生態、基礎和公共服務三張設施網。生態設施網由綠道網、碧道網和通風廊道組成,基礎設施網由軌道網、路網和市政管線網組成,公共服務設施網由15分鐘工作生活服務圈組成。
  (四)四軸支撐。
  “四軸”即高端服務集聚軸、協同創新發展軸、科技產業發展軸、區域協同聯動發展軸。
  依託港口路—碧桂路及城市軌道形成高端服務集聚軸,北聯荔灣、南接南沙,串聯廣佛交界處的多個重要創新平台,集中展現高質量發展、高端要素集聚特色。
  依託裕和路(橫五路)及城市軌道形成協同創新發展軸,串聯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自西向東對接廣州大學城等創新集聚平台,形成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態勢。
  依託三龍灣大道(魁奇路東延線)等構建科技產業發展軸,西聯佛山中心城區,東接廣州南站,集聚高端創新要素,聯動沿線高端產業平台,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展現智慧、創新、生態的特點。
  依託南海大道等形成區域協同聯動發展軸,向北聯動廣東金融高新區,向南輻射順德製造業產業組團,構建“金融—創新—轉化”發展格局。
  第三章 建設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大力培育和引進高端科研機構、前沿基礎研究平台,聚集創新人才團隊、核心技術、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創新要素,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打造先進制造業創新集聚地,協同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一、搶占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
  (一)開展套用基礎研究。依託季華實驗室,推進智慧型製造、柔性顯示、量子通信、人工合成基因組等前沿技術研發,取得一批原創性重大科技成果。實施廣東省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基金粵佛聯合開放基金項目,吸引和凝聚優勢科研力量,重點突破珠江西岸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二)突破重點產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聚焦智慧型製造與高端裝備、新型電子信息、新一代人工智慧、區塊鏈、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領域難題,增強關鍵環節、標準和核心技術的控制力,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加強省市聯動,吸引一批國家級、省級重大項目到三龍灣開展延展性研究,促使更多國家級、省級項目落地。
  (三)解決先進制造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圍繞企業需求布局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掌握一批高端製造工藝和裝備的核心技術。建設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重點攻關機器人專用減速器、控制器、感測器等核心零部件,突破控制與驅動技術、感測技術等機器人關鍵技術。重點加強高精高速、智慧型複合型數控工作母機技術研發,提升高檔數控技術的系統集成能力。發揮家居家電領域的骨幹企業研發優勢,推動變頻晶片等基礎材料與核心部件研究,突破國外相關領域的技術壟斷。
  
  二、集聚全球科技創新要素
  (一)集聚高端研發機構。爭取在三龍灣布局建設國家和省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分實驗室(中心)。以培育國家實驗室為目標,對標國際一流科研創新平台標準,推進季華實驗室建設。推動佛山(華南)新材料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建設,吸引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和知名企業在三龍灣合作共建高端研發機構。
  (二)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加強創新服務為重點,鼓勵新型研發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骨幹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加快建設一批“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的全鏈條創新創業載體。加快建設共性技術研發、科學數據共享、技術轉移服務等公共服務平台。建立一批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虛擬創新社區,孵化培育“專精特新”的創新型小微企業。
  (三)匯聚高端創新人才。健全吸引國際人才體制機制,建立國際、港澳人士服務中心,實現精準引才、高效引智。著力引進國內外優秀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引進智慧型製造、機器人、系統集成、工業設計等產業急需人才。創新高層次人才柔性流動與共享機制,在骨幹企業開展科技人員在高校院所和企業雙向流動示範試點。
  (四)建立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強化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支持,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債券。通過政府引導、財政槓桿等方式,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構建多元化聯合投入體系。協同聯動廣東金融高新區,支持天使投資人、股權投資機構和股權投資管理公司等,為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創新創業活動提供投融資服務。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三、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
  (一)集聚高水平高等院校。支持國(境)內外高水平大學、研究生院、特色產業學院、工程師學院等在三龍灣辦學。與香港高水平大學合作共建理工科大學,致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創新型高水平理工大學。支持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院建設,圍繞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等重點領域建設學科專業體系,發展交叉學科。支持北京外國語大學佛山研究生院加快發展,校地聯合培養高層次對外合作交流人才。
  (二)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實施“高校+企業(研發機構)+項目”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廣東創新設計研究院為基礎,以區域科技創新平台和研究項目為紐帶,與國(境)內外高水平高校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以“一園多校、科教一體”模式建設產學研結合創新園區。
  (三)深化特色職業教育。依託佛山機器人學院,引進和借鑑歐洲工程師學院、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支持機電裝備、精密智造產業學徒公共培訓中心建設。建設“廣東—亞琛工業4.0套用研究中心”,開展人才培養、企業員工培訓和國際項目合作等。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粵港澳合作“一試三證”試點。
  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一)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深化產學研合作和對外科技合作,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合作,重點建設華南智慧型機器人創新研究院等載體,促進科研成果在三龍灣轉化落地。推進村級工業園改造和產業保護區建設,為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成果轉化載體提供充足用地保障。鼓勵新型研發機構與企業結成產業聯盟,推動先進技術套用與示範,推動產業基礎性、共性技術研發與產業化。
  (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政策引導和市場激勵機制,更多通過市場收益回報科研人員,多渠道鼓勵科研人員參與成果轉移轉化。支持企業通過成果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承接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技成果並實施轉化。組織高校、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資源,發布科技成果目錄,建立面向企業的技術服務站點網路,推動科技成果實現市場價值。
  (三)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加強與港澳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推動建立智慧財產權案件跨境協作機制,打造國內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地。加快中國(佛山)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建設,以智慧財產權服務為核心,為企業提供全過程的智慧財產權生態鏈服務。深入實施企業專利提質增量行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智慧財產權強企,促進一批專利龍頭企業發展壯大。
  (四)加快促進新產品推廣套用。發揮廣東省智慧型製造創新示範園產業化優勢,建設服務型製造功能區,推動與智慧型製造緊密相連的服務業向園區集聚,加快智慧型產品研發生產和市場推廣。加快高精尖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和高端特種機器人等產品研發與推廣,形成市場領先優勢。支持骨幹企業拓展智慧型感測、物聯網、機器學習等技術在智慧型家居產品中套用。
  
  五、加強與港澳科技創新合作
  (一)建設港澳科技成果離岸孵化基地。鼓勵同一科研機構在香港、佛山兩地設立“雙中心”的創新合作模式,以機器人、高端數控及智造基礎裝備、智慧型家居核心硬體為重點突破領域,開展研發合作。探索與香港、澳門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先進顯示與光電子技術、中醫藥等重點領域開展合作。
  (二)推動與港澳科技創新要素共享。支持研發機構向港澳科研團隊開放,鼓勵大型儀器設備與香港高校研發平台共享,吸引港澳科研人員開展科研實驗。建立科研資金跨境港澳使用機制,允許項目資金直接撥付至港澳兩地機構。
  (三)加強與港澳科技創新交流。支持港澳投資者試點舉辦非學歷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聯合舉辦港澳大型科技創新活動,吸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團隊前來創新創業。聘請港澳專家作為科技創新交流合作顧問,協助開展科技創新交流,探索與港澳科技創新交流新機制。
第四章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先進制造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體、生產性服務業相配套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佛山加快打造“2+2+4”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引領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
  一、加快集聚先進制造業
  (一)機器人。引進和培育一批機器人企業總部與研發中心,突破工業機器人、民用無人機、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關鍵技術,開展下一代機器人核心技術及重點產品儲備,打造國家級機器人研發高地。加快研發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工業機器人。培育壯大通用化、智慧型化民用無人機。以家用服務機器人為基礎,加快發展面向特定套用場景的服務機器人。發展巡檢、防爆、醫療、空間作業等特種機器人。
  (二)工作母機。吸引國內外企業在三龍灣建立地區或研發總部,掌握高端數控系統關鍵和共性技術,加快發展高端數控及基礎製造裝備研發產業,打造國家級工作母機研發基地。加強先進主流增材設備製造技術攻關,重點研發雷射、電子束、離子束及其它能源驅動的裝備、核心器件及專用軟體,建設國內一流增材製造設備產業園。聚焦建材、陶瓷、家具等傳統優勢領域,鼓勵骨幹企業開發智慧型化、精密化成台(套)裝備。
  (三)智慧型家居設備。面向智慧型小區、智慧型家庭、智慧型辦公等需求,依託機器人、感測設備等核心硬體技術,推動深度學習、大數據等先進技術融合,研發各類互通智慧型終端產品,發展智慧型家居核心硬體及軟體系統。開展智慧型化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在家電產品上集成套用研發,開發智慧型家電、節能家電、個性化定製家電、嵌入式及集成式家電等新產品。加快完善智慧型家居設備研發的創新生態體系,打造國內最具競爭力的智慧型家居設備及系統研發產業基地。
  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人工智慧。重點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數據智慧型學習、智慧型無人系統等套用軟體及智慧型系統解決方案。推動智慧型終端、可穿戴智慧型設備、智慧型無人飛行器等關鍵智慧型產品的研發與套用。推動人工智慧與智慧型製造、創新設計等結合,建設人工智慧基礎服務平台。
  (二)網際網路與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加快生產過程中的數位化、智慧型化技術的套用,支持廣東省智慧型製造解決方案雲平台建設。布局建設數字經濟園區,推進區塊鏈場景套用,吸引區塊鏈研發機構落戶。建設廣東省物聯網套用產業基地。
  (三)智慧型製造系統集成與套用。引進與培育並舉,重點發展人機智慧型互動、工業機器人、智慧工廠、智慧物流等的集成創新及套用。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佛山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工業網際網路技術產業體系。延伸發展方案設計、裝備開發、檢測認證等專業化服務產業。
  (四)生物技術。依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國內一流生物醫藥研發團隊,布局一批生物化學實驗平台和儀器設備研發平台,推動癌症、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疾病等領域生物技術藥物研發與生產。推動生命科學高端裝備、數位化移動健康設備研發和產業化,建設醫療器械國際創新孵化基地。與南方醫科大學共建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園。
  (五)新材料。圍繞佛山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汽車等重點產業上游延伸配套需求,加強新材料研製關鍵工藝和技術攻關,著力發展先進有色金屬材料、柔性感測、電池材料、新型功能塗層材料、人工晶體、智慧型仿生與超材料等新材料產品。以納米材料為基礎,開拓在新型電子、智慧型穿戴、物聯網等領域的產品開發與推廣套用,推動南方柔性電子產業研究院建設,打造柔性電子產業集群。
  三、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一)科技服務。重點發展研究開發、技術轉移、創業孵化、智慧財產權、科技諮詢等科技服務業,打造線上線下緊密結合的綜合性科技服務平台。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專業外包服務。打造全鏈條科技服務體系,使科技服務業成為三龍灣建設面向全球的先進制造業創新高地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二)工業設計。發揮廣東工業設計城等平台優勢,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設計機構、工業設計大師和設計品牌。鼓勵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建立工業設計中心(部門)。促進工業設計領域自主品牌提升和加強自主智慧財產權保護運用,發展集原型設計、結構設計、平面設計為一體的產品設計服務。
  (三)工業會展。發揮廣東(潭洲)國際會展中心在工業會展領域的獨特作用,順應佛山陶瓷、家電、家具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趨勢,政企聯手合力打造數個具有行業號召力的產地展,將會展業打造成為三龍灣現代服務業的先導性產業。發揮中德智慧型製造國際合作示範區的產業優勢,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機器人大會。
  (四)產業金融。推動“金融、科技、產業”融合發展戰略。發展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結合運用股權投資、融資租賃等工具,探索打造產業金融服務平台。支持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設立從事科創企業金融服務的特色支行、科技保險專營機構,為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培育壯大創業投資人群體,建設一批基金產業園、股權投資基地。
  第五章 建設廣佛融合發展引領區
  堅持政府引領、市場推動、社會參與,以產業為根基、交通為先導、民生為基礎、體制機制為保障,推動三龍灣與廣州南站片區、廣州荔灣海龍片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為做大做強廣佛極點提供支撐。
  一、推進交通設施互聯互通
  (一)共建高效便捷的內外通道。構建“九橫九縱”的幹線道路網,加快推進多層次跨市銜接道路建設,實施廣佛交界地區斷頭路的連通工程,推動三龍灣在廣佛都市圈內形成30分鐘快速通勤圈。以提升與大灣區主要城市節點和交通樞紐的連通性和可達性為重點,加強與白雲機場、廣州南站、佛山西站等樞紐的快速聯繫,有效對接區域高快速路、國家鐵路等交通網路,實現與大灣區主要城市核心區1小時內通達。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4 三龍灣道路交通規劃
  (二)共同提升公共運輸服務水平。擴大廣佛公交線網覆蓋面,開通微循環公交線路和定製公交線路,便捷快速聯繫廣州珠江新城、廣州大學城等片區。圍繞軌道站點同步完善周邊道路、公交、慢行通道、停車場等接駁設施。探索最佳化公交同城化運營服務新模式,提高跨市公交服務水平。創新“網際網路+公交”服務,鼓勵引導共享汽車、共享腳踏車等有序發展。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5 三龍灣軌道交通規劃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二、強化產業協同發展
  (一)推動廣佛科技產業融合發展。依託三龍灣實體經濟、民營企業的基礎優勢,有效對接廣州科研成果產業化、市場化,推動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協調有序發展的新格局。建立健全開放型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推動兩地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信息資源、專業技術服務平台等合理流動與開放共享。發揮廣州高校、科研院所眾多及創新資源集聚的優勢,協同解決機器人、新材料、生物與健康等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問題,支撐廣佛萬億級產業集群建設。
  (二)強化“廣州服務+佛山製造”聯動。依託廣州現代服務業和佛山製造業基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做大做強研發、諮詢、金融服務、物流等製造業產業鏈上下游的現代服務業,實現製造業中間投入成本有效降低、製造業產品附加值大幅增加,為提升廣佛兩市在全球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中的地位提供重要支撐。
  (三)推進廣佛產業金融深度合作。強化與廣州國際金融城等區域深度合作。鼓勵廣州金融機構及股權投資機構到三龍灣開拓產業、科技金融領域業務,探索設立“廣佛產業金融風險池”,形成金融、會展、現代商貿、科技服務等新興金融生態圈。
  
  三、推動社會民生互惠共享
  (一)共建優質公共服務。推動跨行政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統一標準,打造體驗一致、運轉高效的“異地申請、跨城通辦”政務服務模式。推動兩市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等優質資源向接壤地區布局,鼓勵兩地學校跨區域合作。高標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創新辦醫模式,面向國內外優質醫療資源開展合作辦院、設立分院、組建醫聯體,擴大優質醫療資源覆蓋範圍。
  (二)促進文化體育交流合作。共同保護與傳承嶺南文化,推進醒獅、龍舟、花市等特色民俗活動交流。共同舉辦大灣區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和承辦廣府文化論壇。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社區體育公園等資源和設施向兩地市民開放共享,建設連貫交界區域的城市健身綠道。
  (三)建設高效信息共享機制。推動廣佛都市圈數據信息共享,支持設立廣佛信息共享數據中心,加強區域環境質量監測、綜合交通運輸信息資源、民生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數據共享管理與實施運用。加強道路交通動態監測,共同治理交界地區交通擁堵。加強兩地治安信息收集、共享和研判,攜手打造“平安廣佛”樣板。
  
   四、加強體制機制協同創新
  (一)創新規劃對接與土地開發聯動機制。圍繞提升廣佛都市圈交界地區發展質量和現代化水平,探索聯合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建立統一編制、聯合報批、共同實施的規劃管理體制,實現“一張圖”管理。探索建立全域土地資源整備機制,允許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拆舊復墾指標、增減掛鈎指標率先在兩地重點合作平台範圍內有序統籌置換。
  (二)構築產業協同創新與區域分工機制。探索建立全域產業平台統籌規劃招商運營機制,聯合編制招商導向目錄、共享儲備項目庫,形成聯合招商、共同開發、利稅共享的產業合作發展機制。探索建立企業需求聯合發布機制和財政支持科技成果共享機制。
  (三)強化內外市場一體化全面開放機制。打破地域分割、清除市場壁壘,營造規則統一開放、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環境機制。統一市場準入標準,消除商事主體異地遷址變更登記隱性阻礙。弱化政府間的同質競爭,通過市場合作共同做大增量,探索建立互惠互利的增量收益分配機制。
  第六章 加強區域與國際交流合作
  立足佛山、服務灣區、面向世界,積極搭建開放平台,不斷增強國際化水平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打造珠江西岸開放合作標桿。
  
  一、服務區域協調發展
  (一)推進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建設。攜手珠江西岸各城市整合區域優勢創新資源,集中力量解決裝備製造業發展共性難題,實施先進裝備製造業領域穩鏈補鏈強鏈控鏈行動,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有針對性引進一批裝備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項目,為珠江西岸裝備製造業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水平提供重要支撐。聯合舉辦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重要經貿合作活動。
  (二)加強與珠江東岸協同發展。謀劃實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重點對接南沙大橋、深中通道、蓮花山過江通道,加強與珠江東岸城市的互聯互通。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主動加強與深圳重大平台和產業園區的互動互補,深入對接深圳科技創新與高端產業資源,重點強化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等領域的高水平合作。
  (三)深化與粵桂黔滇高鐵經濟帶沿線城市溝通合作。圍繞大西南地區、粵西北特色資源開發和製造業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和科技成果孵化,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共同舉辦科技博覽會、科技交流會、項目推介會,為大西南地區企業搭建拓展大灣區及國際市場的重要平台。探索引導社會資金設立面向西南地區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加強與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工業園的合作對接,輻射帶動雲浮產業加快發展。
  
  二、建設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
  (一)提升與港澳金融合作水平。發揮廣東金融高新區優勢,攜手港澳開展與港澳科技金融、產業金融合作試點,推動佛山製造業與港澳金融產業深度融合。支持符合條件的港澳機構在三龍灣設立合資證券公司。探索建立跨境資金通道,便利港澳及境外投資者為中小型科創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
  (二)探索創新與港澳貿易合作。積極與香港開展離岸貿易合作,在三龍灣探索離岸貿易試點。支持香港港口在三山港等開放口岸拓展合作業務,推動兩地開展江海聯運。與港澳探索建立檢驗檢疫互認機制,構建採信和溯源信息共享平台。
  (三)深化與港澳工業服務合作。與港澳開展研發設計、工業設計、檢驗檢測、智慧財產權等領域的合作,打造離岸服務外包產業中心。建設與國際接軌的檢測認證中心,促進與港澳在智慧型製造、智慧型家居等檢測認證領域合作。依託香港亞洲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深化與港澳智慧財產權交流與合作。
  (四)加強與港澳專業服務合作。在CEPA框架下擴大專業服務業市場準入,有序引進港澳會計、諮詢評估、投資管理、建築及相關工程服務、人力資源、信息服務等專業服務業落戶。探索允許具有港澳執業資格的金融、專業代理等領域專業人才,經備案後,即可按規定範圍提供專業服務。以具體工程項目為依託,開展粵港建築服務合作,試行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
  (五)建設面向港澳的創新創業就業平台。高水平建設佛山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鼓勵創業孵化基地、眾創空間等拓展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空間。佛山對提供實習崗位的企事業單位給予一定補貼,支持港澳青年在三龍灣實習就業。在公共運輸、人才住房、社會保險、子女入學等方面,給予港澳青年政策扶持及提供優質服務,營造宜居宜業的工作生活環境。
  三、提高國際合作水平
  (一)提升與德國合作水平。加快對接德國工業服務制度規則,合作建設一批先進制造技術最佳化平台,強化中德工業服務區作為華南地區國際工業服務交流合作的視窗功能。深化與德國工業協會、弗勞恩霍夫協會、漢諾瓦會展等合作,加強與德國中小企業協會以及各種工業服務協會聯繫,吸引更多高水平德國工業服務提供商落戶。依託中德智慧型製造國際合作示範區,積極對接德國工業4.0。定期舉辦中德工業城市聯盟經貿交流會等國際合作活動。
  (二)搭建“一帶一路”全面開放合作新平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通過市場開拓、境外投資、海外設廠、併購重組等方式,擴大國際化布局和深化產能合作,在開放中連結全球創新資源。藉助港澳在管理諮詢、爭議解決、項目策劃、智慧財產權、金融等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加快建立完善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平台。以佛山亞洲國際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為契機,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和新興市場國家經貿合作,積極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
第七章 建設高品質嶺南水鄉之城
  重塑新時代嶺南水鄉風貌,彰顯嶺南文化魅力,增加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供給,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重要組成部分。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守護“半城半綠”生態基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嚴格保護河流、濕地、河心島、低丘緩坡等生態空間,加快推進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修復。加大陳村—北滘生態綠芯和三山生態綠芯保護力度,強化與廣州市金山大道生態廊道、沙灣水道生態廊道、大夫山—滴水岩生態廊道等對接。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6 三龍灣生態空間結構
  (二)營造“花田水鄉”生態意象。依託河流水系、花卉苗圃、農田生態系統,積極打造現代嶺南園林,建設花卉綠芯、濱水綠帶、林蔭綠道等不同形態和規模的綠色開放空間,提高藍綠空間占比。重點推進陳村花卉、文翰湖公園、三山生態公園等生態景觀公園建設,打造城綠交融、城水相依的宜人環境。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執行負面清單制度,強化污染源頭防控,提高工業“三廢”治理水平。加強對生態環境影響監測,推進生態修復。推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開展規划水資源論證,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納污總量控制。推進廣佛跨界河涌綜合治理,打造嶺南水鄉最美河段。
  (四)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模式。積極推動清潔能源發展,加快充電站(樁)、加氫站等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綠色能源技術交流合作,加快節能環保產業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推動綠色建築全覆蓋。培育生態文化,引導綠色消費,鼓勵低碳出行,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節約的生活方式。
   二、構築魅力休閒體系
  (一)營造高品質遊憩場所。串聯自然、人文資源,形成時尚與傳統、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的特色景觀空間。結合北滘花博園、三龍灣主要水道等生態資源,建設一批大型公園。規劃建設覆蓋面廣、關聯性強的小廣場、街頭公園綠地和藝術場館。發揮順德作為世界美食之都的優勢,做優做強三龍灣美食體驗空間。
  (二)打造舒適連續遊憩路徑。高標準建設城市綠道,打造花道游線和“碧道+綠道”雙網複合的慢行遊憩系統。推動水上遊船線路建設,布設遊船碼頭,形成內外相扣的遊憩線路。整合三龍灣文化資源,建設嶺南文化步道。
  (三)打造鄉村振興特色區域。堅持“一村一品”,保護和利用古村落文化資源,推動古村落差異化活化升級,因地制宜打造古村落旅遊文化創意區。串聯“三字經”啟蒙文化公園、碧江金樓、龍舟基地等特色資源,打造佛山鄉村振興“百里芳華”示範帶。充分利用古祠堂等特色文化資源,積極打造新時代農村基層優質文化供給與服務的新載體。
   三、提升公共服務品質
  (一)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全域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化布局,建設“新區—社區—鄰里”公共服務體系。高標準布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綜合服務設施,完善社區商業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福利中心、社區公園等基層服務網路,形成社區15分鐘生活圈。
  (二)提供高水平、國際化的公共服務產品。高標準建設音樂廳、美術館等文化藝術設施。加強與港澳教育、醫療、養老等機構合作,增加高端優質公共服務產品供給。瞄準國際人才的普適性需求,對標國際化規則和管理模式,建設若干個具有標桿意義的國際化社區和一批高水平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
  (三)構建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保障體系。構建適應創新地區發展的多元住房體系,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研究採取政府劃撥土地、創新機構出資、集體持有產權的方式建設人才公寓,滿足不同層次人才需求。探索為創新創業人員提供長租型多功能公寓,降低居住、創業成本,吸引人才集聚。
   四、建設智慧與韌性城市
  (一)加強智慧型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布局智慧型基礎設施,構建多功能、集約化、全覆蓋的智慧型基礎設施體系,打造智慧城市套用示範區。以物聯感應、移動互聯為基礎,加快建設智慧型交通基礎設施,重點推進“智慧大道”建設。構建覆蓋三龍灣的物聯網統一開放平台。結合城市功能需求,建設幹線、支線和纜線管廊等多級網路銜接的智慧綜合管廊系統。有序推進三山港升級改造,推進“智慧港口”建設。
  (二)構建安全可靠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三龍灣城市三維基礎資料庫,打造信息化、體系化、專業化的防災減災系統。健全城市綜合應急體系,完善應急指揮救援系統,建立市場監管、應急保障、環境保護、治安防控、道路交通等公共數據資源共享機制。高標準規劃建設重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依託佛山新城消防中心,強化對城市超高層建築的防火救災保障,構建針對遊艇、船舶等水上交通的安全保障體系。
  (三)建設功能多樣的海綿城市。科學編制城市排水專項規劃,設立高標準區域防洪(潮)排澇標準,主要堤圍防洪(潮)標準100年一遇,排澇標準達到50年一遇24h暴雨一天排乾。充分利用自然空間,以東平水道濱河景觀帶、文翰湖及周邊水係為重點,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綜合採用“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生態濕地”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實現中小降雨100%自然積存、淨化,規劃城市建設區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於85%。
  第八章 起步區建設和近期重點工作
  科學確定起步區和近期重點工作,高標準、高起點推動三龍灣大道創新發展板塊和三山林岳板塊的起步區建設,率先打造與三龍灣戰略定位相適應的核心引擎,引領三龍灣高端化、國際化、品質化發展。起步區規劃用地總面積12.8平方公里。推動捷運2號線、南海新交通東延、南社路東延、港口路北延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對接廣州南站綜合樞紐以及佛山、廣州主城區便捷的交通網路體系。
  三龍灣大道創新發展板塊以三龍灣大道智慧化、生態化提升為契機,推動沿路兩側產業轉型升級,集聚智慧型製造領域優質企業資源,形成高端產業集聚、功能高度複合的區域。
  三山林岳板塊發揮毗鄰廣州南站區位交通優勢,推進軌道沿線TOD綜合開發,重點發展科技研發、城市公共配套等功能,吸引企業總部與研發中心。加快建設廣佛香港合作辦學項目、廣佛大型綜合體項目。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圖7 三龍灣起步區範圍示意圖
  三龍灣近期建設重點項目共32項(見表2),涵蓋基礎設施、產業、環境品質、公共服務等四大領域。
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2020—2035年)
第九章 規劃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完善三龍灣管理和協調機制,理順關係、明確分工、落實責任。省有關部門要加大統籌力度,進一步加強對三龍灣規劃建設的工作指導和協調,研究建立由省有關部門、佛山市政府等共同參與的三龍灣重大事項協調推進機制。佛山市要發揮建設主體責任,推動資金、項目等資源向三龍灣傾斜。
  
  二、加強規劃引領
  強化規劃剛性約束和執行力,健全規劃管理制度,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推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協同編制,加強與國土空間規劃、廣州南站片區規劃的統籌銜接,加強各級各類規劃之間有機銜接,形成全域覆蓋、分層管理、分類指導、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
  
  三、加強政策保障
  (一)圍繞發展需求,鼓勵先行先試。參照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省級許可權範圍內的先行先試模式和做法,探索以適當形式在三龍灣同步開展試點。推動省級審批許可權和管理許可權下放,支持三龍灣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工業服務、國際合作、離岸貿易等方面出台專項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重點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科技成果轉化、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及離岸貿易合作等方面進行突破性探索。
  (二)創新土地管理,實現集聚集約發展。探索將南海區的自然資源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順德區的省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政策在三龍灣疊加覆蓋,重點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村級工業園改造、征地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改革等方面進行探索,支持加快、簡化審批程式,推進成片連片的低效用地向高品質產業載體改造提升。加快開展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管理示範區建設試點工作,重點在規劃管理統籌、自然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生態保護修復和區域合作開發等方面出台專項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
  
  四、加強監督檢查
  建立規劃實施動態監測、定期評估和及時維護制度,根據評估結果及時調整相關實施策略,實現規划動態維護。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制度化監督,進一步完善獎懲制度,及時制止、糾正和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