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鎮政府駐佛寺村,該鎮人口1.29萬人,蒙古族占該鎮人口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土地面積119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佛寺、四家子、團山子、八道嶺、查乾哈達、喇嘛溝、牛心屯、榮花、衙門、八吉營子、北河蘭、解放、水泉。
佛寺鎮是集自然風光、宗教文化、民俗民風為一體的旅遊聖地
境內有省大二型水庫——佛寺水庫,占地面積1萬畝,蓄水量為1億立方米。
內蒙及東北地區藏傳佛教文化的中心—
瑞應寺,坐落於該鎮佛寺村,該寺始建於清康熙八年,具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蒙古族人稱瑞應寺為“葛根蘇木”,漢語譯稱“佛爺喇嘛寺”簡稱佛寺,1999年被阜新市人民政府、阜新市旅遊局評為阜新八大旅遊景區之一。
佛寺鎮是少數民族蒙古族人的聚居地,是“烏力格爾”(蒙古族說書)的故鄉,有獨特民族美食“喇嘛燉肉”、“蒙古餡餅”、“手扒羊肉”等。
歷史
佛寺鎮各村各組都有其蒙古村名,各有不同的來歷:
1、 葛根蘇莫(佛寺)
清康熙八年始建廟宇,廟名由康熙皇帝賜四種文字匾額,漢文謂“瑞應寺”,蒙文謂“該哈木希克卓黑如魯克赤蘇莫”。此廟由一世活佛桑丹桑布親自請求清廷資助並從民間化緣籌建,該廟因有葛根(活佛),民間通稱為葛根蘇莫(佛寺)。解放後,始進民戶形成村落,故以廟名取村名為葛根蘇莫音艾里(佛寺村)
2、 助溫浩繞(東河欄)
據此地是耕種和管理佛寺廟倉土地的莊園,則稱之為他然浩繞(農莊),當時有三個他然浩繞,本村位於東側,故稱為助溫浩繞(東莊),現在的解放村二、三、四、五組
3、灰特浩繞(北河欄)
因此地屬佛寺的一座莊園,村址位於北側,故稱為灰特浩繞(北莊),原址被水庫所淹,村民分成四個小組(東遷、西遷、南遷及北遷),現仍統稱灰特浩繞
4、巴仁浩繞(西河欄)
因此地屬佛寺的一座莊園,村址位於西側,故稱為巴仁浩繞(西莊),現在的解放村一組
5、多日本各日(四家子)
據早年有四戶人家到此棲居,嗣後,取村名為多日本各日(四家子)
6依孫各日(九家子)
原系起先由佛寺鎮查乾哈達村遷出九戶人家在此棲居,取村名為依孫各日(九家子)
7、寶拉克音臥棚(三家子)
早年有察哈爾、高日羅斯(郭樂羅斯)、齊木惕三氏族人在水泉旁搭起園頂屋,在佛寺廟倉土地上墾荒種田,嗣後,形成村落,通稱村名為寶拉克音臥棚(水泉窩棚),也稱朱呢臥棚,現在的解放村六隊
8、喇嘛音皋勒(喇嘛溝)
據村址於溝壑間,並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故得村名為喇嘛音皋勒(喇嘛溝)
9、帕惕音皋勒(北溝)
其村名來歷有二:一謂原系早年在溝里先居住者各帕惕,則得村名為帕惕音皋勒(帕惕溝),二謂據溝里的土質漆黑,則得村名帕惕音皋勒(漆黑溝)
10、哈扎流皋勒(查乾哈達西溝)
據北溝的走向偏斜,以得村名為哈扎流皋勒(斜溝)
11、毛仁套洛改音皋勒(查乾哈達北溝)
距此地南部有一座馬頭形小山,以此稱其村名為毛仁套洛改音皋勒(馬頭山溝)
12、查不乾赤音皋(查赤溝)
原系早年曾出一位頗有名望的查不乾赤(受戒老婦),嗣後,人們通稱村名為查不乾赤音皋(戒婦溝)
13、胡熱特音敖勒(東溝)
據村北附近山頭有古代修築的圍牆遺址,人們稱此山為胡熱特音敖勒(圍牆山),後來,在其附近形成村落,則以此山名命村名為胡熱特音敖勒
14、沙日呼音艾里(團山子)
起先徙居中此地的幾戶人家均是由敖漢旗沙日呼音他拉地方遷徙到此的察哈爾人(查乾塔塔爾人),後來,他們以原籍地名命村名為沙日呼音艾里(沙日呼村)
15、哈達日太艾里(東團山子)
據村址坐落於背靠哈達太山,則得村名為哈達日太艾里(岩石或砬子山)
16、巴傑音艾里(八吉營子),
其村名來歷有二:一謂佛寺一世活佛赴西藏返回時,途經青海壩州城,自此騎駱駝而行,牽駱駝的查乾塔塔爾氏後來棲居此地,並以其原籍地名取村名為壩州音艾里(壩州營子),因年久語音有所變化,稱為巴傑里艾里。二謂據早年有一位寡婦有兩個兒子,長子舍不代,次子巴傑,後因只有次子巴傑獨留此村,故得村名為巴傑音艾里(八傑營子)
17、套斯胡音艾里(牛心屯)
其村名來歷有二。一謂原來由王公的屬下人來此棲居所形的村落,故得村名為套斯胡音艾里(屬下人屯),二謂原系早年由毛郝黎氏族人到此居住,曾從事榨油業,由此得村名套斯溫艾里(油脂村)
18、巴仁套斯胡音艾里(西牛心屯)
其來歷同套斯胡音艾里,因村址位於河西,則稱村名為巴仁套斯胡音艾里(西屬下人屯或是西油脂屯)
19、奈曼道布(八道嶺)
原系此地有兩戶察哈爾氏族人在18世紀中葉徙居此地,並且附近有八個圓丘,故以此特徵稱其村名為奈曼道布(八道嶺)
20、查乾哈達(查乾哈達)
據村落後山的岩石呈白色,故稱村名為查乾哈達(白色的岩石)
21少布特音押木(小衙門)
此地有蒙郭勒津王公的墓地,由竇、田兩氏族人棲居此地看守陵墓,因看守者職務稱謂“押木”,故以此而得村名,又因村址坐落於少布特音大巴(鷹有嶺)的西側,則稱村名為少布特音押木(鷹有押木)
22、太音阿日(衙門西溝)
蒙古語俗稱活佛的母親為太太,因村址位於太太墓地的北邊,人們通稱村名為太太音阿日(太太北)
23、烏孫寶拉克(水泉)
村址西北有一水質非常清澈的水泉,則以此特徵取村名烏孫寶拉克(水泉)。對此水泉民間有一傳說:從前曾有一老人水泉上飲水,並把左隨身所帶柳木拄棍插於水泉旁,飲完水忘拿拄棍即離去,後來此拄棍紮根成活,長成了繁茂的大樹,且存活到當今
24、窯音臥朋(姚家窩鋪)
據此地原是建造佛寺廟宇時所開設的磚窯舊址,後形成村落,故以此稱村名為窯音臥朋(姚窩棚),現仍存有燒窯人居住的舊房遺蹟。
25、沙巴日蘇扎(東大巴)
早年本村村址是個沼澤溝谷地,故以此稱村名沙巴日蘇扎(泥溝),此處現為灰特浩繞(北河欄)西遷之所,此處又有一稱謂:大巴那阿日(山背面),因被水庫所淹之灰特浩繞(北河欄)老莊之西有一座山(大巴),而該村落正位於山西,故得村名大巴那阿日(山背面)
26、沙那根浩繞(勺子農莊)
該村位於原灰特浩繞(北河欄)之南,因地形像勺子,故得村名為沙那根浩繞(勺子農莊),此村還有一種稱謂:愛根浩繞(碗農莊),1976年此村也被水庫所淹
27、瀘特大巴(路土大巴)
村前的巔嶺有龍狀巨石,由此得村名瀘特大巴(龍有嶺),現為喇嘛溝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