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三寶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覺、正、淨。
注音:fó jiā sān bǎo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家三寶
- 實質:佛、法、僧,
- 也就是:覺、正、淨
- 出處:佛學
- 注音:fó jiā sān bǎo
詞目,注音,定義,詳解,佛寶,法寶,僧寶,其它說法,六種類別,三寶威德,皈依三寶,心態,方式,
詞目
佛家三寶
注音
fó jiā sān bǎo
定義
三寶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皈依三寶,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沒有皈依,做那一個儀式,那個儀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沒有實質。為什麼?他不明三寶、不解三寶,所以他也不得三寶。受過戒的人都曉得戒有戒體,他戒體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樣一個道理,他得不到戒體。戒體是什麼?是自性。
三寶,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好,佛寶是自性覺,法寶是自性正,僧寶是自性淨,我們受持三皈的時候,有沒有得到自性的覺、正、淨,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時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經上講皈依是講這個,不是講形式。皈是回頭,從哪裡回頭?從過去迷、邪、染回頭。依什麼?依自性覺、正、淨,這真皈依,這一念回歸了,這是真佛弟子。如果沒有舍迷邪染,不依覺正淨,那這個皈依是冒名的,說得好聽一點,天台家所講的六即裡頭「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麼?有名無實,一點作用都不起,有名無實。真正得用處的時候,你最低限度要「觀行皈依」,如果我們修行不能契入觀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說老實話,很容易造罪業,很容易墮三途;入觀行,大致上觀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報,不會墮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薩道上就修行證果了。相似位是什麼果位?要以《華嚴經》的果位來說,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你轉凡成聖了。「分證」的三皈,那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經上講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這當然的事。他為什麼保護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個人派他來保護,自動,自動來保護你。這才叫三寶。
自性覺、正、淨才是三寶,這是佛家修行證果的總原則、總綱領,一入佛門第一堂課,就把修行證果的總綱領傳授給你,這叫做傳授三皈,讓你這一生生生世世,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邁進,你就能成菩薩、成佛。佛法的教學實實在在是美滿到極處,真實的圓滿,一開端就把這條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個法師,這完了。「皈依某個法師」這個流弊,由來已久,我們從蕅益大師的著作裡面看到;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當時就指出皈依的誤會錯誤。由此可知,在那個時代,距離我們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個法師」,不是皈依三寶;這是我的師父,那個不是我的師父,破和合僧。僧團是和合一家人,他這些皈依弟子在裡頭有分別、有執著,這是我的師父,這是我師父道場我要擁護,那個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無間地獄的罪業,換句話說,你不皈依還不造這個罪業,皈依之後造這個罪業,最後歸到哪裡去?歸到阿鼻地獄去,這糟糕不糟糕!大錯特錯。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誤?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鑄成大錯。這種錯誤的面逐漸逐漸擴大,使一般人對於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響的面擴大,影響的時間久了,代代相傳,我們都以為這是正確的,誰能發現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是不讀《六祖壇經》,要是不讀蕅益大師這些著作,我們怎么會知道?《壇經》裡面給我們啟示,六祖傳授皈依,他居然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這個解釋,他說是「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早年讀這個經的時候,這個給我很大的啟示,他為什麼這么說法?他是唐朝時候的人,距離我們現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個時代,大家對於三寶就已經迷了,迷在佛法僧裡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然後又說「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這個說法。他之所以這樣說法,對那個時代的人,必定是那個時代人已經對於佛法僧真正的意義迷失了,所以能大師傳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一種講法,喚醒大家回頭,這很有道理。佛家要修行證果,頭一個要把我舍掉、把私舍掉,你執著有個我一切都為我,執著有個私的念頭,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不是佛法。佛法,佛是覺的意思,佛法是覺悟之法,你有一念私情夾在裡面,你是迷法,是迷惑顛倒之法不是佛法。我們今天將迷染法看作佛法,你在佛法修學會有什麼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以覺正淨是寶,是寶中最殊勝者,三寶都是屬於自性,不在外面也不在別人。釋迦牟尼佛沒有教我們皈依他,早年是教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說是皈依他,大家都懂得自性覺正淨是三寶,叫自性三寶。但是對於形相上的三寶要懂得尊重,為什麼?沒有形相的三寶,你怎么會知道自性三寶,必須要用形相的三寶常常啟發你、誘導你,讓你時時回歸自性三寶,所以形相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見到佛像、聽到佛名,立刻就回歸自性覺,看到經書、看到法物,就能回歸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形象,就知道回皈自性淨,所以形相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形相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如果沒有這個形相很容易忘掉,又迷惑、又顛倒、又造業,繼續還要受苦報,這才是真正的三寶,真實三寶。『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聞名就皈依,聞名就回頭,畢竟不墮惡道,他的生活、他的行為能與自性覺正淨三寶相應,他怎么會墮惡道?縱然造作惡道的因,惡道的緣斷了,所以不墮惡道。
最早人們意識中的佛家三寶是指實物:缽盂、經書及念珠
詳解
三寶是佛教的教法和證法的核心。簡單的說,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寶,是指已經成就圓滿佛道的一切諸佛。法寶,即諸佛的教法。僧寶,即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
佛寶
成就圓滿佛道,是為佛寶之條件。那么圓滿佛道是什麼呢?這又可分為兩方面來說:
1. 佛身
於無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萬行圓滿,獲一切種智,具足一切勝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報身、應化身。
法身是諸佛的清淨無漏功德所依,為真如實相的理體,常住不滅。
報身是諸佛修集無量福慧資糧,顯現相好莊嚴的身相。
應化身是諸佛以不思議神通力,為了因應一切眾生的機緣,隨類變化,示現六道,攝受一切眾生於佛法生深信樂,逐漸證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屬於真身,而報身和應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現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諸佛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四無量心及壽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綜言之,即是智、斷、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圓滿。
斷德,指佛能斷盡一切煩惱惑業。
恩德,指佛有救度眾生的大願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諸佛,才是真實的佛寶。一切諸佛,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及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等十方成就圓滿佛道的佛陀。
法寶
諸佛之教法是為法寶,此亦有三個要素。
1. 以涅盤解脫,常樂我淨為體性
世間種種的煩惱,猶如毒熱塵穢,常使眾生陷於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滅一切毒熱塵穢,滋長一切善法種子,使眾生獲得清涼的涅盤解脫果實。
2. 以三十七道品為方便。即
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四正勤:已生之惡令斷、末生之惡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長、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覺分:擇法覺、精進覺、喜覺、除覺、舍覺、定覺、念覺。
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項清淨法寶的方便助成,而能證得清淨法身。
3. 以八萬四千法門為調伏眾生的甘露法藥
因為眾生的根行不等,攝受的法門就有千差萬別,但可概分為四悉檀教學法。
世界悉檀:即運用世間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覺、觀念等解說佛法的知見,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隨順修行,如說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惡便下墮三途等。
為人悉檀:即依據眾生各別的根機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漸的悟入佛法正知見。
對治悉檀:即針對眾生的煩惱、應病設藥,如對治貪慾修不淨觀,對治嗔恚修慈心觀,對治愚痴修因緣觀,對治昏散修數息觀,對治我執修界分別觀,對治業障修念佛觀。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說、文字,直顯諸法實相的理體,令利根眾生頓悟第一義。
前三種為權教,後一為實教,循循善誘,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眾生“閉惡趣門,開涅盤路”,得證解脫。
僧寶
依著上述諸佛之教法,如實修行的出家沙門,是為僧寶。那么何謂出家沙門?何謂如實修行?
沙門,為梵語音譯,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論佛教或外道,都稱做沙門,此處專指佛教的出家眾為沙門。如,是契合。實,是真實。真實的教法,能契合真實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斷一切諸惡,攝一切諸善,就是如實修行了。而僧寶也可略分為三種:
義僧:即諸佛如法而住於世間,隨眾生的機緣和悟境顯現差別相,而其實相不可親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不可思議,為一切眾生的良佑福田。
賢聖僧:為見道位以上的賢聖。若在小乘,指證得初果以上的境界,大乘指初發心住以上的菩薩。
福田僧:指在凡夫位的出家沙門,雖然未證道果,但亦能庇蔭眾生,能給予眾生安隱快樂,所以為眾生種福田的處所。
其它說法
1. 另外在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佛、法、僧三寶,涵義亦與上述說法相同:
佛寶:“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形容佛智、佛身、佛德。
法寶:“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形容法身體性為真如平等,不增不減,又具足無量恆沙功德,能滿足一切淨法,使眾生獲證涅盤,離苦得樂。
僧寶:“如實修行等”。指一切依法如實修行的賢聖僧與凡夫僧。
2. 其次在現有的文字歷史上,曾有釋迦牟尼佛應化於世間,為一切凡夫眾生親見佛身;有佛所說的教法,及依法出家修行的僧,稱之為“化相三寶”。
3. 後來凡夫誤以為佛已入滅,不再重履世間、便作種種的佛相,如木雕、泥塑、紙繪、石刻等,以供禮敬;結集佛的教法載於典籍,以供流布;依此典籍教制而出家,自行化他,使得正法常住於世間,稱之為“住持三寶”。
然而,實際上三寶本就常住不滅,惟依眾生根行機緣及證道的層次,其感得的三寶自然有所差別了。換句話說,化相三寶永遠存在,住持三寶卻有可能隨著時代變遷而湮沒,但如住持三寶中的僧寶有一人成佛,就成為化相三寶了。
六種類別
佛法僧三寶有六種類別,即:(一)同體三寶,又作一體三寶。謂佛法僧名雖有三,然體性是一。即三寶同以淨法界真如法身為其體。(二)別體三寶,又作別相三寶、化相三寶。謂三寶之體相各別,非為一體。佛以三身佛為自性,五蘊之假者及法身亦隨其所應,皆名佛寶;法以三乘無漏所攝之教法、理法、行法、果法等為自性;僧以三乘之聖眾,具足理事之和者為僧寶。(三)一乘三寶,謂一乘所有之三寶,即不定種性之方便所修。以究竟之法身為佛寶,一乘之法為法寶,一乘之菩薩眾為僧寶。(四)三乘三寶,謂通於以三乘之三寶為所歸之體。即為三乘者所現之佛之三身為佛寶,三乘之法為法寶,三乘之眾為僧寶。(五)真實三寶,謂依三乘真實之教旨,而論同體、別體、一乘、三乘等所有三寶之實義。即以三身為佛寶,一切無漏之教、理、行、果為三乘之法寶,一切住向、住果、住道等三乘之聖眾為僧寶。(六)住持三寶,以舍利遺形及木像等為佛寶,以示住世不絕;以貝葉文字為法寶,即今之大藏經、一切經等,以示住世不滅;以剃髮染衣為僧寶,以示流通佛法。
三寶威德
三寶的威德十分殊勝,它能使一切眾生遠雜苦惱,破除邪見惡念,消減無始以來種種的我執習氣,是世間的明燈,真正的皈依處。三寶的威德,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亦且不可擬議思量,其理有:
1. 能破惡業障道
未皈依三寶之前,人生猶如大海中的舟船,缺乏導航的人和羅盤,必將漂流沉沒,永遠沒有靠岸的時候。一切眾生被煩惱系縛,流轉於三界六道,無有窮盡,現在借著皈依三寶的勝緣,產生了防阻惡業的勢能,逆流而上,一念始覺生起,分分除斷煩惱,如舟船喜獲導航人和精密的羅盤,終於安隱的航入港灣。
2. 能獲佑加持
因眾生於生死中,常遭遇許多苦難,不能自拔,就像被狂暴的怨賊所侵害,無法逃脫而心生恐懼,現在皈依三寶,依怙三寶功德的護佑加持,使苦難怨賊舍怨心順,不復作出損害諸事,而令眾生吉祥安樂。
3. 能除邪見惡念
眾生不能解脫的原因,是由邪見惡念不除,不斷的造出新業,如貧苦的人又不勤奮營生,致貧上加貧,潦倒一生,而三寶是蔽衣內的明珠,適時解除危厄,令眾生歡喜踴躍,重新振作,於是翻邪歸正,斷惡修善,達成轉迷成悟的道果。
4. 能消減我執習氣
無始以來,一切眾生因一念無明不覺,執取身心為我,復由此我執的起念造作,累積無量無數的習氣,形成了六道輪轉的勢能,今由皈依三寶,而將此我執消溶,習氣減除,使得身心清淨,覺性顯發。
皈依三寶
所謂‘進入佛門,應先皈依三寶。’如前所述,三寶既是佛法的總綱,所以凡是修學佛法,應先皈依三寶。這就好比學生要到某個學校讀書之前,必須先辨理入學手續一樣。從佛教的立場,皈依三寶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自稱佛教徒,或已開始修學佛法,卻不願皈依三寶,就像是有了人身,卻不承認此身由父母所出,可謂十足的大邪見,終將墮入三途惡道中。因此進入佛門與皈依三寶,是密不可分的。而皈依三寶,則必須心誠意正,堅信自身亦可成佛,然後發大誓願,精進修行,如此才能與三寶的精神相應。
心態
從三寶的內涵及其威德來看,可知皈依三寶並非只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是從徹底的仰信出發,並深切體會三寶確為世間最珍貴的寶物,能令眾生出離生死,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故在心態上,必須做到心誠意正,相信自身具足佛性,亦可成佛。因此皈依時的至誠懇切,把自己的身心歸向三寶、融入三寶,是十分重要的。
是故由信心生愛敬,由愛敬而皈依,“信解觀察,供養皈依”,是上求無上佛道,最初一念照破無明痴暗的覺性作用。這個覺性即“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佛性。那么,由相信、認識自心佛性,到修行成佛的思惟,應當是如何呢?在《觀無量壽經》上有提到: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觀十方諸佛成就的條件,必先由觀自心佛性的成就開始,這才是皈依三寶的本意:皈依自性三寶。六祖壇經所謂“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即說自性中蘊含三寶的理,如一念迷,自性三寶不能顯發,就是凡夫。一念悟,自性三寶全體顯發,就是佛。因此一切修行均應“銷歸自性”,見性,即成佛道。
方式
在皈依的方式上,首應發大誓願,然後精進修行。大誓願即四弘誓願,是依觀察四諦的真實,憐愍一切,起大悲心:
1. 眾生無邊誓願度:觀察世間諸苦的逼迫,欲令一切眾生出離苦海,即“未度苦諦,令度苦諦”。
2. 煩惱無盡誓願斷:觀察諸苦都由煩惱所招感,欲令一切眾生永斷煩惱,同獲解脫,即“未解集諦,令解集諦”。
3. 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了自行化他,應遍學一切法門,即“未安道諦,令安道諦”。
4. 佛道無上誓願成:自行化他的究竟在於證得涅盤安樂的境界,即“未證滅諦,令證滅諦”。
此發四弘誓願,又名發菩提心,若此願心不發,則道業將不堅固,容易退失疑悔。依此大願心的驅使,沉浸於“法”的喜悅中,精進修行五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
此五門足與三寶的精神內涵相應,成就了“修證三寶”—體證真如法性,得一切種智,為佛寶。具足萬行法門,為法寶。清淨自在,為僧寶。如此,才真正得到三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