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嶺地震台

佛子嶺地震台

1954年國家水利部為監測佛子嶺水庫地區地震活動和驗證佛子嶺水庫大壩的設計,委託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建成了佛子嶺地震台,於當年年底試記。1955年5月23日正試報數。後於1959年停測。1971年安徽省地震隊成立並於當年接管佛子嶺地震台。1972年恢復佛子嶺台的測震記錄,並開挖地形變觀測山洞,1974年3月25日開始地傾斜觀測。2005年,建成監測辦公用房210平米並投入使用。通過“九五”、“十五”項目的不斷改造、升級,佛子嶺台逐步實現了地震監測的數位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子嶺地震台
  • 台站代碼:34009
  • 海拔高程:89.0m
  • 台站占地:1000m2
  • 主管單位:安徽省地震局
  • 台站屬性:省屬正科級區域台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專項建設與業務工作,

基本概況

台站代碼:34009
所在位置:霍山縣佛子嶺水庫大壩下游300m處(霍山佛子嶺鎮打魚沖)
海拔高程:89.0m
地質條件:地處大別山區,北西向桐柏~磨子潭斷裂和北東向落兒嶺~土地嶺斷裂交匯處近側。岩性為變質岩
台站占地:1000m2
建築面積:337m2
台站類別:省級區域台
隸屬關係:安徽省地震局

歷史沿革

1971年底,根據國務院“四保”指示,為加強對大別山區的微震監控,當時剛成立的安徽省地震隊恢復建立了佛子嶺地震台,也是安徽省最早的地震台站。1972年,台站測震投入觀測,儀器為65型記錄儀,並於1981年更新為DD—1記錄儀。1974年,台站增上地形變觀測,安裝了金屬水平擺和目視水管儀,一直觀測至今。
2005年,建成監測辦公用房210平米並投入使用。通過“九五”、“十五”項目的不斷改造、升級,佛子嶺台逐步實現了地震監測的數位化。
2006年佛子嶺台進行了信息節點建設,實現了地震數據的遠程採集和傳輸;2009年建成區域虛擬台網;2013年完成前兆觀測山洞的最佳化改造,並更新了前兆觀測儀器;同年完成職工宿舍與職工活動室的重建。隨著佛子嶺台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及觀測能力的不斷增強,台站全體職工堅持以震情為中心,緊緊圍繞“最大限度的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地震行業工作宗旨,在地震監測、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專項建設與業務工作

一、專項建設
“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省局在基礎設施、觀測環境、工作條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對台站監測用房、辦公設施、儀器設備、供電、道路、文體設施,職工宿舍及活動室、台站綠化等進行一系列改造建設(表3),改善了辦公生活環境,把台站逐步打造成集監測、預報、科研為一體的綜合型台站。
2013年佛子嶺台重點對大院環境、職工宿舍和活動室、進台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按照一定的規格和配置進行專項改造,極大地改善了基礎環境,為發展行業科技、科研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硬體保障。各類項目建設過程中,台站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效能管理,緊抓工程質量、建設進度和資金安全,並順利通過項目驗收、財務審核、項目審計。2013年佛子嶺台重點對大院環境、職工宿舍和活動室、進台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按照一定的規格和配置進行專項改造,極大地改善了基礎環境,為發展行業科技、科研交流提供了必要的硬體保障。各類項目建設過程中,台站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高效能管理,緊抓工程質量、建設進度和資金安全,並順利通過項目驗收、財務審核、項目審計。
改造後的台站辦公環境更加優美、觀測項目逐步完善,台站各項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榮譽和成果,培養了一支人員穩定、技術過硬的業務團隊。通過觀測項目和基礎設施改造,台站觀測數據的內在質量逐步提高,監測效能進一步增強,硬體基礎不斷夯實,職工辦公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台站突出的工作成績和優美的工作環境吸引了社會各界領導專家來台參觀考察,使佛子嶺地震台逐步打造成為安徽省地震局地震監測工作的視窗台站。有效提升了台站的顯示度。
二、業務工作
在省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台站強化中心台建設,先後進行了遠程視頻會商系統建設;實現市縣地震台站監測數據接入;建設前兆數據跟蹤分析平台,安裝台站處理軟體;提升監測區域儀器設備維修維護水平,開展合作研究與技術培訓實現了和市縣地震監測資源共享。初步完成了中心台規劃建設,並逐步形成了監測區域中心、業務輻射周邊的綜合型台站。
1、監測手段
佛子嶺地震台監測業務工作涵蓋測震觀測、形變觀測、電磁觀測三大學科,現有觀測儀器8台(套)及部分輔助設備,主測項及輔助測項共12項。
2、業務管理
台始終堅持“地震監測、預報、科研一體化”的工作思路,推進台站各項業務工作穩步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