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佛名會
- 外文名:Buddha's name meeting
佛名會 《 佛學大詞典 》,佛名會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參考資料,
佛名會 《 佛學大詞典 》
五、六世紀頃盛行於我國,東晉以降,以賢劫千佛名經、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為始,曾陸續翻譯編集各種佛名經典,初期所出之十二卷本佛名經(元魏菩提流支譯,宋、元、明三本)共列舉一一○九三位佛菩薩名,為讚嘆一切諸佛名號之經典。[往生論注卷下、佛祖統紀卷三十九、法苑珠林卷八十六]
佛名會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指讀誦《佛名經》,稱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名號,以懺悔並祈求消除前一年罪障的法會。又稱御佛名、佛名懺悔、佛名懺禮。
自東晉以來,由於《賢劫千佛名經》(東晉·竺曇無蘭譯)、《佛名經》(北魏·菩提流支譯)等種種佛名經典被陸續翻譯、編述,致使唱禮佛名,祈求懺悔滅罪之法在當時頗為盛行。依《法苑珠林》卷八十六載,唐·京師會昌寺釋德美誦《佛名》一部十二卷,每行懺時誦而加拜。又至夏禮懺,苦加勇勵,日禮一萬五千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隋·開皇三年〉條雲(大正49·359c)︰‘海陵沙門惠盈六時禮三千佛,救民飢苦之厄。’其風氣由此可見一斑。
在日本,光仁天皇寶龜五年(774)於宮中所行的‘方廣悔過’是此法會的濫觴。承和五年(838)後,每年十二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天皇在宮中清涼殿舉行的三日佛名會成為常例。承和十三年(846)諸國寺院亦奉敕修之。仁壽三年(853),法會日期改為十二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爾後修限因故縮為一日或一夜,而場所除清涼殿外,另有弘徽殿、常寧殿、綾綺殿、仁壽殿等處。至室町時代,宮中佛名會漸告衰微,僅存諸國寺院流傳迄今。
參考資料
《往生論注》卷下;《廣弘明集》卷二十八;《年中行事秘抄》;《日本紀略前篇》卷十四、卷十五;《日本逸史》卷三十一、卷三十八;《續日本後紀》卷七、卷十六;《類聚三代格》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