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賦生

余賦生

余賦生。高分子物理學家。從事高分子物理與化學研究近50年,他以結構與性能的關係為重點,涉及的領域有橡膠塑膠纖維,其研究特色是善於將基礎研究與解決工業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從而為中國作出了貢獻並與企業合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賦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省淳安縣
  • 出生日期:1923年
  • 性別:男
簡介,簡歷,生平介紹,科研方面,科研特色,偉大貢獻,人物評價,主要論著,

簡介

余賦生,高分子物理學家。從事高分子物理與化學研究近50年,他以結構與性能的關係為重點,涉及的領域有橡膠塑膠纖維,其研究特色是善於將基礎研究與解決工業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從而為中國作出了貢獻並與企業合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簡歷

1923年2月24日 出生於浙江省淳安縣。
1944-1948年 在暨南大學化學系學習,獲理學學士學位。
1949年至今 在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1954年6月以前該所曾稱為東北工業研究所、東北科學研究所及中科院長春綜合研究所)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及研究員。
余賦生余賦生
1956-1960年 在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高分子研究所進修。

生平介紹

余賦生,1923年2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淳安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中,青少年時代深受“科學救國”思想的薰陶,大學時代有位老師在中央研究院兼職,不時還帶學生去院裡參觀,這引起了他對科學研究工作的憧憬。可是,那正是國民黨極其腐敗、民不聊生的年代,大學畢業後迎來的就是失業,四處奔波後,始在浙江乍浦的水產中專找到一個教席。教了半年書,喜慶全國解放,當時浙江省軍管會在杭州市創辦幹部學校,招收1948及1949屆大學畢業生,進行政治教育,以備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邁出大學校門不久的青年,多數是厭惡舊社會,心向共產黨的,余賦生也就這樣成為幹校的一名學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百廢待舉,而恢復和發展工業建設乃其中重要之一端。東北是中國重工業集中的地區,所以浙江幹校第一期學員內有不少人回響政府號召,奔赴東北建設。余賦生等一行恰於1949年9月18日到長春東北工業研究所,中國的南方學子終於在這個使中華民族備受凌辱的紀念日子將與東北父老攜手共建黑土地,真是令人悲盡甘來,感慨萬千。
當時的東北工業研究所和整個長春市一樣,還處處呈現著戰爭的創傷,例如主樓及很多住房僅剩下個外殼,內部均被燒毀,可以使用的實驗室也不多等等。領導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恢復和建設東北而努力工作。大家確是日以繼夜,祖國需要什麼,東北需要什麼,自己就乾什麼。余賦生最初從事人造汽油的研究。不久,這項工作合併到大連化學物理所去,他便參加了由劉達夫教授主持的丁二烯合成研究。由於對丁二烯分析器和催化劑的改進做出的貢獻,在1951~1952年被評為所先進工作者和二等勞模。隨後又參加了由已故院士錢保功主持的天然橡膠的黏彈性研究,這是他從事高分子物理學研究的起步。與此同時,歷經黨的多年教育和各種政治運動,他的思想覺悟也不斷提高,認識到單純依靠科學是不能救國的,因為還有個為誰服務的問題,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科學才能為人民服務,才能成為救國的工具,1977年余賦生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著作著作
隨著中蘇文化交流的深入展開,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了蘇聯,帶回蘇聯科學院的經驗,1956年國家制訂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組織“向科學技術進軍”,院裡開始有計畫的培養科學技術幹部,向蘇聯派遣大批留學生。為了建立高分子物理學科,余賦生被派往全蘇科學院列寧格勒高分子研究所進修,從1956年秋至1960年底系統地學習了高分子物理。這4年對他以後的工作至關重要,因為那時在蘇聯高分子物理已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實驗室建設到科學研究都比較系統和完整,使他開闊了眼界,通過嚴格的訓練,初步掌握該學科在當時的基本實驗技術和研究方法。回國後,他深感務必先充實實驗室建設,方能有效地開展工作,對所內的高分子物理研究也可起到推動作用,依靠進口儀器是不現實的。於是他便先從研製儀器開始,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及“文化大革命”的後期,在所領導和機械工廠的積極支持與配合下,由他設計、組織研製成7種儀器,均屬中國首創。地方還專門成立生產廠(即長春第二材料試驗機廠),至今該試驗機已發展成10多種型號,共生產1500多台,企業創產值和利稅分別為8000萬元和1200萬元。此外,也生產扭辮儀、差動變壓器和等速升溫儀。他曾擔任過這個廠的顧問和中國機械學會材料試驗機專業委員會理事。他是套用化學所高分子物理實驗室主要創建人之一,該實驗室在中國外享有一定的聲譽。

科研方面

在科研方面,余賦生側重探討橡膠塑膠及料纖維諸材的結構與性能,以及二者相互間的關係。例如用多種手段對高聚物的表征、轉變、支化、結晶度和結晶速率,以及力學和加工性能、阻尼和結構的關係等等進行研究;其中“天然橡膠黏彈性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56年,名列第二);“稀土順丁橡膠的表征”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2年,名列第二);“橡膠的纏結與屈服的研究”獲中國科學院二等獎(1987年,名列第一)。他和前輩專家、同事及研究生共同發表論文及報告120餘篇。
余賦生論著余賦生論著

科研特色

余賦生還善於將基礎研究與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這是他幾十年科研生涯中的特色。1966年國家組織應化所等11個單位參加“航空有機玻璃殲滅戰”,他根據聚合溫度對材料結構和性能的影響,提出“低溫聚合新工藝”,攻克了困擾10 年之久、兩次會戰均未解決的航空有機玻璃波紋折光問題的難關,此工藝沿用至今,產品已裝配飛機座艙蓋上萬架,此事已載入軍工史冊,1988年獲國防科委頒發的“從事國防科技事業25周年”榮譽證書和獎章。他為500kV超高壓送電工業的發展解決了一個重要的技術關鍵問題,研製成耐光、熱、臭氧老化和疲勞的阻尼橡膠,並建成專業廠投產,前後總計生產40多萬套,已連續使用15年,效果良好,使用單位有葛洲壩、大亞灣核電站、秦山核電站、貴昆、遼長哈等線路,於1988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名列第一)。80 年代研究成功的1511型紡織用皮結獲中國科學院三等獎及國家發明專利,均名列第一。

偉大貢獻

余賦生長期研究橡膠塑膠的理論和實用問題,建樹不少。1985年國家授予中國科學院套用化學所“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技術”特等獎,他是主要參加者之一。鎳順丁膠是中國自力更生、自行設計開發的膠種,他積30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燕山合成橡膠廠合作,做了三件事:①提出屈服是橡膠解纏結的新概念,把屈服強度與鎳順丁生膠的加工性能緊密結合起來,套用於工業生產,確保出口膠的質量,共創匯4165.5萬美元;②在鎳順丁膠趕超世界名牌日本BR-01的攻關會戰中,找出影響鏈纏結的因素,從理論上闡明聚合工藝影響支化度和順式含量;③在HIPS用橡膠的研製過程中,提出建議,認為能用鏈纏結理論來控制聚合工藝和產品質量,在現行的生產設備上可以實現HIPS用橡膠的國產化,這些都已由該廠的生產實踐所證實,從而為中國的合成橡膠添加一個新品種。此外,在塑膠和纖維方面,還為燕山石化公司解決PP-3903 紡絲料斷頭和堵過濾網的問題,並找出1830、1637、1937洗衣機桶料結構與性能間的關係,有力地促進該公司對兩個“七五”和一個“八五”攻關項目的完成,其中兩項獲中國石化科技成果二等獎。雙方協作很好,還有新的項目正在進行之中。

人物評價

從撥亂反正開始,科學技術走向甦醒與繁榮以後,余賦生也得以步出狹小的天地,他先後擔任過中國物理學會內耗與超聲、衰減委員會理事,中國機械學會材料試驗機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力學學會形變、屈服和損傷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科學院化學所“聚烯烴研究與開發基地”學術委員,浙江大學兼職教授。1982年10月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他經常參加各種學術會議、論文評審及學位答辯等,有機會學習不少新知識,開闊眼界,廣泛交流,吸取營養,使自己老而不衰,仍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在幹部培養方面,余賦生曾為國家培養碩士生10名,博士生2名,其中1人為德國洪堡獎學金獲得者;並帶出一批青年科學家,他們都很有作為,稱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綜觀幾十年的經歷,余賦生之所以能為國家做了些有益的事,主要是因為他能比較自覺接受共產黨的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樹立得比較紮實;並且和本職工作相結合,將整個身心都投入到所從事的科技事業中去,鍥而不捨,有股子韌勁,對待一項任務,孜孜以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可以說在工作上還未曾出現過半途而廢的情況。他善於分析問題,融會貫通,有一定的創造性,例如解決航空有機玻璃的波紋折光問題以及和燕山石化公司合成橡膠廠合作的三項工作都證明了這一點。他對待具體工作很嚴謹,決不馬馬虎虎,似是而非,所以取得的結果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科技工作是一種集體的事業,他能與人為善,做到互相尊重,取長補短,因此合作得比較愉快,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他能主動關心年輕同志和研究生的前途,力爭使他們儘快成長;雖工作上要求嚴格,但又平易近人,既是師生,又是朋友,得到相互關心與支持,形成了一個和諧的科研集體。

主要論著

1 余賦生,李今芳,沈全敖等.差動變壓器.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集刊,1964,第11集:95
余賦生論著余賦生論著
2 余賦生,楊毓華,李生田等.橡膠生膠的屈服強度.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集刊,1981,第18集:1
3 錢保功,余賦生,程鎔時等.稀土催聚順-1,4-異戊二烯的表征.中國科學,1982,B輯(11):969
4 余賦生,徐桂英,張世村等.稀土丁二烯—異戊二烯無規共聚物低溫轉變的研究.套用化學,1983,1(1):58
5 余賦生,張琴,徐洋.內應力對順-1,4-聚丁二烯結晶的影響.套用化學,1985,1(2):48
6 錢保功,許觀藩,余賦生等.高聚物的轉變與鬆弛.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