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代表作品,代表性著作,代表性論文,學術論文,學術專著,學術交流,學術獲獎,
人物簡介
余秀蘭,女,1969年5月生,安徽涇縣人。教育學學士、碩士,法學(社會學專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社會學、高等教育學。
1991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教育系,同年免試直升進入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並於1994年獲教育學碩士學位;1994年起,在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現為教育科學與管理系)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
其中,1999—2002 年在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並獲法學博士學位。著有《中國教育的城鄉差異——一種文化再生產現象的分析》、《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
代表作品
代表性著作
《中國教育的城鄉差異:一種文化再生產現象的分析》
代表性論文
文化再生產:我國教育的城鄉差距探析
學術論文
18、2006,《文化再生產:我國教育的城鄉差距探析》,《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第2期。
17、2005,《中國小教學內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語文教科書為例》,《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年第5期。
16、2005,《促進與區域經濟的良好互動:教育的應為與難為》,《教育發展研究》第9期。
15、2005,《農村孩子在學校教育中的文化弱勢》,《上海教育科研》第3期。
14、2005,《城鄉二元結構的再生產——對1978年至1990年代末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發展研究》第2(B)期。
13、2004,《教育的另種功能:再生產》,《高教研究與探索》第3期。
12、2004,《城鄉孩子的語言差異:一種文化資本的傳承》,《南京社會科學》第8期。
11、2004,《高考中的城市偏向——十年高考語文試卷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第1期。
10、2004,《分工與合作:促進長三角高等教育新發展》,《教育發展研究》第1期。
09、2002,《高教大眾化要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教育發展研究》第1期。
08、2001,《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的新中產階級》,(香港)《世紀中國·世紀周刊·中國研究》(電子版)第4季度上網日期2001年11月23日。
07、2001,《大學創新精神的丟失》,《江蘇高教》第5期。
06、2000,《教育改革的代價》,《教育發展研究》第10期。
05、2000,《略論教育消費》,《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04、2000,《試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吉林教育科學·高教研究》第3期。
03、2000,《走出高等教育擴張與畢業生就業難的困惑》,《高等師範教育研究》第3期。
02、1999,《要正確估計老百姓的教育投資能力》,《教育發展研究》第9期。
01、1999,《國外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的機會均等問題》,《江蘇高教》第1期。
(1999年以前略去)
學術專著
01、2004,《中國教育的城鄉差異:一種文化再生產現象的分析》,教育科學出版社。
科研項目
07、2005-,教育部重點項目:大學教授講授本科教學的調查,參與人。
06、2005-2006,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農村大學生的城市適應問題,主持人。
05、2004-2005,教育部委託項目: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現代化前瞻,主要參與人。
04、2001-2003,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青年項目):文化再生產:素質教育中亟待關注的問題,主持人。
03、2001-2003.南京大學笹川優秀青年教育基金項目:文化資本與個人成就的關係,主持人。
02、1999-2000,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青年項目):社會變遷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主持人。
01、1996-1998,南京大學笹川優秀青年教育基金項目:我國高等教育中的機會均等問題,主持人。
學術交流
04、2004,“我國教育公平的理論與現實“學術研討會,北京。提交論文《文化再生產:我國教育的城鄉差距探析》。
03、2003,2003兩岸青年學者論壇:加入WTO後兩岸教育改革主要動向及因應策略,台灣。宣讀論文《高等教育市場中的高校競爭力分析》。
02、2001,比較教育研究方法討論班,香港。
01、1995,高等教育與社會進步國際研討會,南京。提交論文《中國高等教育中的機會均等問題》。
學術獲獎
05、2005,南京大學第五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04、2005,江蘇省高教學會第七屆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
03、2001,江蘇省第七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02、2001,江蘇省高教學會優秀成果獎。
01、1999,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