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德原籍鄖陽人,生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歿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少時家境貧寒,目不識丁。十六歲時,隻身到房縣謀生。先在大西關黃家學織布,他個小,上機夠不著踏板,還得墊兩塊厚木塊板方可操作。其報酬是每月一匹土布,3年時間共積存土布36匹,生活漸趨安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正德
- 出生日期:1860年
- 逝世日期:1926年
- 原籍:鄖陽人
人物簡介,富賈一方,送錢救鄉民,
人物簡介
余正德的命運在遇到“貴人”徐永信後發生了變化。一次機會,余正德結識了藥店店主徐永信。徐永信見余正德忠厚老實,逗人喜愛,便收他為徒。余正德在徐家藥店學會了切、鍘、炮製中店欠藥的方法,愛上此業。
余正德勤奮好學,並不甘心只當一個製藥的學徒。他自忖若將來自營或當看病先生,不識字怎么辦?於是他拜徐家請的一位姓黃的老先生為師傅,開始學認字。他觀察到黃老先生愛吸水煙,就每天把白銅水菸袋擦洗得光潔鋥亮,裝上好菸絲給黃老先生送去。每次送煙時,總要把柜上的藥單帶上,請黃老先生將藥單上的字教給他認。黃老先生見余正德殷情,又虛心好學,就耐心教記拒永他。由於勤奮,不久他便掌握了黨參、黃連、紅花……等上千種藥名的寫法和用法。
學會了識字備多勸,下一步就計畫學習看病。坐診先生的醫術,是自己謀生的本領,怎么肯輕易就傳授給外人呢?余正德留下心來,將徐先生開的湯頭處方牢記於心。他觀察發現,徐先生常看《本草綱目》、《驗方選集》等醫書。他也買來一頁頁地細讀,系統學習。余正德求知心切,徐先生被他的態度感動,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他,使他很快掌握了中醫診病的要領。一有機會,徐先生就讓余正德為人把脈治療,自己在一旁指導。實踐中見效快的藥方,他還手錄一本《臨床效應》傳世。
余正德憑著自己的努力,創下了一個奇蹟。他在藥店打工5年,年僅25歲(光緒十一年,1885年)就當上了“徐善堂”的坐堂阿采凶醫生。事有湊巧,就在這年冬天,徐永信因事他遷,便將藥店作價售與余正德。當時余正德雖已薄有積蓄,也難以付其半數。徐一則遷移事急,二則念余相幫多年,篤誠可嘉,舊情至厚,遂免其所欠。
富賈一方
余正德接手徐家藥房之後,如魚得水,於光緒十一年三月(1885年)另立字號掛出了自己的招牌“余永美協記”。這時除自己當先生外,另請兩位先生(雷道軒、付家興)會堂診病。每日天未明,他便和徒弟一起打掃鋪面,並親自買回早點供先生食用,以此博得先生合力,生意日興。
余正德因受“徐善堂”之傳授,在經營上以信譽取勝,不摻雜使假,童叟無欺,顧客往來不絕。此幾重擊洪外,他還大行慈善之事,但為了藥房生意不致虧損,採取“窮人看病,富人出錢”的方法來彌補(就是對窮人少收錢,對有錢人多收錢的辦法)。針對房縣藥材多的特點,他大量收購藥材和黑、白木耳等山貨,再對外出售。據說,他每半年就要親帶四十副挑子下河口、漢口出售,回來再帶一批貨。他帶回的貨物,除了一些南北地道的名貴藥草,如紅參、洋參等一些細藥外,還批量購進京廣雜貨,如洋布、洋火、洋油之類應時貨物回來批發給別人,於中牟利。這樣不到3年,余正德就發了大財,親手置榆簽捉紋下田產五十畝,一躍而富。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有一在外做官的房縣知名書畫家袁肇岳於上海置下了家產,欲賣原宅(現在的天明學校),舉家遷滬。因袁肇岳這幢房子位居西關鬧市,且屋宇高大寬敞,又臨街有鋪面,對余來講,確屬發展生意的難得之所。所以,他便托人說合,以四十畝水田的價格將其買下。余得手後,如虎添翼,馬上將其修葺一新,豎起“余永美協記藥店”大字招牌。同時還開設了山貨鋪和雜貨店,其氣派名望大非昔比。由此他在經營上更加精細認真。如該店配製的“天王補心丹”、“雷擊散”、“八寶珍珠散”、“觀音救苦膏”等,價廉質優,在民眾中威信很高,一十傳,十傳百,致四方游醫和兩竹(竹山、竹溪)、川、陝跑藥幫生意的均慕名而來。經營之規格與興隆之快捷為同行所不及,成笑詢講為城關藥業的領銜大戶。
送錢救鄉民
為了擴大生意,廣辟財源,余正德憑著良好的社會信譽開始發行“鋪票”如同現金(即加蓋有“余永美協記”鋪號和余正德私印的銀票)在市場使用,使有限的資金起到更大的作用,可謂家財富足一方。余正德在經營生意的同時,還大興慈善事業。他在家中西跨院正廳中掛起了“福善堂”的牌子,凡南來北往的乞丐均可在此得到施捨。遇有春荒,或水、旱天災時,余正德當街設場施粥,以解民飢。故時人稱“余永美協記”為積善人家,因此時人皆稱他為“余善人”,流傳很久。
民國五年(1916年)7月12日,四川土匪賀老九率1000餘人號稱“靖國軍”進駐房縣縣城(據1991年版《房縣誌》)。賀老九帶兵駐紮房縣期間,鳴鑼布告:限官民3天內拿出1萬大洋勞軍,否則放火燒遍全城。當時地方政府要員、商賈富戶紛紛逃離。余正德開有藥鋪,家中住著病人,無法逃難。一般民眾無錢可交,心急如焚,遂齊聚余家商量對策。余正德一則懼匪兵犯狠無情,二則念眾人之厄,遂慷慨解囊,拿出950塊現洋,給賀送去,懇寬限期。次年(1917年元月13日),“奉鄂軍”一部在房縣與賀部火拚,賀部不支,倉皇而逃。事後,全城無論貧富均感余正德大義捐款,解救民困。於是層層為余正德薦請上司旌表其德。民國八年(1919年),由襄陽府派員送余正德“勇於為善”金匾一塊。由此,余之善跡聲蜚鄂西北,望重於房陵。他有六女二男,均請私塾教授,長子名鶴仙,次子名文仙均承祖業,有令名。余正德辭世後,兄弟二人各鋪字號仍沿用“余永美協記”直到房縣解放後。
送錢救鄉民
為了擴大生意,廣辟財源,余正德憑著良好的社會信譽開始發行“鋪票”如同現金(即加蓋有“余永美協記”鋪號和余正德私印的銀票)在市場使用,使有限的資金起到更大的作用,可謂家財富足一方。余正德在經營生意的同時,還大興慈善事業。他在家中西跨院正廳中掛起了“福善堂”的牌子,凡南來北往的乞丐均可在此得到施捨。遇有春荒,或水、旱天災時,余正德當街設場施粥,以解民飢。故時人稱“余永美協記”為積善人家,因此時人皆稱他為“余善人”,流傳很久。
民國五年(1916年)7月12日,四川土匪賀老九率1000餘人號稱“靖國軍”進駐房縣縣城(據1991年版《房縣誌》)。賀老九帶兵駐紮房縣期間,鳴鑼布告:限官民3天內拿出1萬大洋勞軍,否則放火燒遍全城。當時地方政府要員、商賈富戶紛紛逃離。余正德開有藥鋪,家中住著病人,無法逃難。一般民眾無錢可交,心急如焚,遂齊聚余家商量對策。余正德一則懼匪兵犯狠無情,二則念眾人之厄,遂慷慨解囊,拿出950塊現洋,給賀送去,懇寬限期。次年(1917年元月13日),“奉鄂軍”一部在房縣與賀部火拚,賀部不支,倉皇而逃。事後,全城無論貧富均感余正德大義捐款,解救民困。於是層層為余正德薦請上司旌表其德。民國八年(1919年),由襄陽府派員送余正德“勇於為善”金匾一塊。由此,余之善跡聲蜚鄂西北,望重於房陵。他有六女二男,均請私塾教授,長子名鶴仙,次子名文仙均承祖業,有令名。余正德辭世後,兄弟二人各鋪字號仍沿用“余永美協記”直到房縣解放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