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樹勛

余樹勛,潛心研究園林美學、園林心理學和植物園建設;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園林工程學講義,建立了園林工程學科;編著《園林美與園林藝術》,與吳應祥共同主編出版了《花卉詞典》。對園林建設,尤其是植物園建設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樹勛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19年3月23日
  • 職業:園林專家
  •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
簡歷,生平,園藝情結,求學,大學畢業,主要論著,主要貢獻,

簡歷

1942年7月 畢業於浙江大學園藝系,獲學士學位。
1942-1949年 在雲南大學任助教、講師。
1948年 在雲南大學組織講師會,並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
1950年2月 入丹麥哥本哈根皇家農學院園藝系進修造園學。
1951年 課外參加中國駐丹麥大使館雇員擔任文字資料翻譯,年底回國。
1952-1957年 在武漢大學、華中農學院園藝系任副教授,兼任武漢東湖風景區設計室主任。
1957-1960年 在北京林學院城市及居民區綠化系任副教授兼園林工程教研室主任。
1960-1964年 在武漢城建學院副教授兼園林系副主任。
1964年 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任副研究員、研究員,先後兼任造園組及木本組組長。
1980-1981年 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風景樹樹木園訪問學者等。

生平

園藝情結

余樹勛,1919年3月2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舊公務員家庭,父親在北洋政府農商部任職,負責農業技術指導工作,家境較好,有寬大的庭院。祖母喜愛花草樹木,父親也常於公餘時在院裡蒔花種樹,余樹勛從小就隨家人澆花修樹,因此,結下了園藝情結。

求學

國小就讀於北京師範附小,該校極重視音樂、美術及勞作課程,這對他以後選學園藝,從事造園有極大影響。余樹勛國中畢業時正值日軍入侵華北,近逼古北口,故舉家隨父奉調遷往南京。南京眾多的常綠樹木和花草使余樹勛陶醉,更增強了他學習園藝的決心。1937年高中畢業後即報考了浙江大學園藝系。因日軍在上海吳淞登入,抗日戰爭全面暴發,南京形勢緊張,全家匆匆逃難武漢。到武漢後恰逢廣西大學還在招生,遂又報考了廣西大學農學系並被錄取,隨即赴柳州沙塘就讀。1938年杭州失陷後,浙江大學遷入廣西宜山,與沙塘近在咫尺。經打聽得知1937年已被浙江大學錄取,尚保留學籍。余樹勛學習園藝的念頭重又萌生,於是毅然退學,到宜山浙江大學園藝系重新入學。抗戰初期的浙江大學在桂黔山區幾經輾轉,終於在1940年於貴州湄潭安頓下來。儘管困難重重,生活十分艱苦,但余樹勛在吳耕民、熊同和等著名教授的悉心教導下,終於1942年暑假學成畢業並獲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

大學畢業後,余樹勛經吳耕民教授推薦,應聘到雲南大學任助教,並有機會參加曾勉教授主持的果樹蔬菜研究工作。1948 年秋,余樹勛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在雲大組織講師會與反動當局進行鬥爭,並因此被解聘。在組織安排下,余樹勛獲得越南河內大學互換留學生機會,1949年暑假到河內。當時正值河內解放前夕,無法學習。農學院法籍院長鼓勵余樹勛到巴黎學習,並願負責安排乘船和資助一半旅費。甫抵巴黎後,余樹勛發現滯留巴黎的中國學生多達5000餘人,很難入學就讀。後經在丹麥留學的陳俊愉推薦,到丹麥皇家農業大學半工半讀。其間得到Georg Georgson教授應允學習造園學,並指定助教Anderson 小姐用英語輔導。這期間,他一邊學習,一邊在花圃工作,夜間還要將在公園綠地參觀及測繪記錄整理繪圖完成作業。在花圃勞動中,熟悉掌握了很多花卉及樹木的習性和栽培技能,取得了寶貴的實踐知識。他踏查園林綠地,實際測量記錄,更深地掌握設計構思、手法和植物配植與布局的知識,因而心情愉快並很快地就得到Georg Georgson教授的好評。1951年,中國與丹麥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中國大使館一成立,余樹勛就與使館取得聯繫,並利用業餘時間,為使館翻譯當地報刊有關新聞評論,收集資料。年底,國家動員留學生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此時余樹勛已基本完成學業,於是立即報名回響。經耿飈同意,取道前蘇聯西伯利亞回國。在莫斯科停留期間,得以參觀大莫斯科園林建設,瀏覽了俄羅斯及西伯利亞原始森林及自然風光,收穫頗大。年底,余樹勛回到了闊別近20 年的新中國首都北京。1952年春,余樹勛由教育部安排到武漢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同時還受聘擔任新建的武昌東湖風景區設計室主任。1957 年調至北京林學院任園林工程教研室主任。1960年國家建設部在武漢建立城市建設學院,余樹勛調至該院園林系任副系主任;1964年該院撤銷改為中專。應北京植物園主任俞德浚教授之邀,調至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園從事園林科研及建園工作,直至1987年春離休。離休後仍潛心於植物園的建設與花卉、觀賞樹木等的研究。

主要論著

1 余樹勛.武漢武昌東湖風景區規劃.1952-1957
2 余樹勛.漢口解放公園規劃設計.1955
3 余樹勛.漢陽武漢長江大橋橋頭綠地規劃設計.1956
4 余樹勛.園藝工程學講義.北京林學院.1958
5 余樹勛.園林規劃設計學講義.武漢城建學院.1962
6 余樹勛.計成和《園冶》.園藝學報.1963,2(1)
7 余樹勛.全國泡桐良種選育工作會議.植物園通訊.1976(2)
8 余樹勛.泡桐的生長研究.植物園通訊.1978(2)
9 余樹勛.中國古代的範圍.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北京:農業出版社,1980
10 余樹勛.中國古代的園林植物.科技史文集.第4集.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11 余樹勛.植物園.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等等。

主要貢獻

武漢東湖風景區的面積約為杭州西湖的4倍。西湖歷經一千多年方形成今日之美景;而確定建立東湖風景時,東湖周圍基本上還是荒灘和荒山,要建成它確實是個很大的難題。1952年,余樹勛在武漢大學園藝系任教時,接受了風景區設計室主任的職務。當時他心裡並無把握,雖然是學造園的,大小風景區也見過不少,但如何將這么大面積的風景區作出規劃和設計確也不易。但他抱定園林是人類對自然美的濃縮和再創造,相信可以將東湖建設好。余樹勛查閱文獻,收集了各方面的資料,認真聽取有關領導和園林界同行的意見。在5年時間裡,他組織了多次調查,摸清了東湖地區的地形、地貌、土壤、水域深淺、自然植被、氣象變化及社會歷史情況等,先後提出了幾個方案,反覆修改和推敲,終於在1957年春綜合各方面意見,提出了完整的規劃方案。在規劃設計上,他力求自然,充分利用東湖自然山水的優勢,突出武漢楚文化的豐富蘊藏,把華中亞熱帶植物資源融於其中。在總方案完成前,陸續開展了不妨礙總體規劃的一些局部設計,並分期實施建設,邊建設邊開放。今日的武漢東湖風景區,已成為吸引國內外遊人的美景勝境。此外,余樹勛還受武漢園林部門的委託,為漢口解放公園及長江大橋漢陽橋頭綠地等進行規劃設計,並參與施工指導。這些設計都是充分利用自然景觀,加上人工種植樹木花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幾十年來,這些景區已成為武漢市遊覽風景環的重要組成部分,頗受市民和遊人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