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日山

余日山

余日山,男,1963年5月出生,江西銅鼓人,中共黨員。本科學歷,畢業於江西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現任銅鼓中等專業學校高中語文正高級教師,江西省特級教師。長期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首創語文“以背導讀,以說促寫,精講博覽,練用結合”十六字教學法。2004年在全國中語會表彰活動中,被評為“農村中學優秀語文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日山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銅鼓
  • 出生日期:1963年5月 
  • 畢業院校江西師範大學 
  • 專業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 教學職稱:中國小正高級教師(高中語文) 
主要業績,獲獎情況,榮譽稱號,主要獲獎,人物事跡,

主要業績

他於1980年開始從教,先後在銅鼓縣古橋中國小、棋坪中學、帶溪中學等邊遠鄉鎮學校任教,並擔任過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2005年調往銅鼓職業中專(實驗中學)任教至今,先後擔任辦公室副主任、科教處副主任。他40多年如一日堅守山區教育教學一線,主要任教初、高中(中職)語文、歷史等課程。他用惟精惟一的專注秉持初心,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了突出的業績。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學課程改革的領軍人物。
在語文教學中,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反思和三年的課題研究,總結出“以背導讀,以說促寫,精講博覽,練用結合”的語文“十六字”教學法,在教學中產生良好的效果,得到省級語文教育專家的高度好評。先後主持完成《農村國中語文“十六字”教法教學模式研究》和《地方課“竹與竹文化”的開發與研究》兩項省級教育科研課題,作為骨幹成員參與完成《農村中職學生養成教育研究與探索》省中職課題,啟發、帶動了一批教師重視教研,使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也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他的《山鄉農村國中語文教法淺探》等20餘篇論文在《宜春師專學報》、《江西教育》、《語文建設》、《綜合實踐——勞動技術教育》、《教書育人·校長參考》、《青少年書法》等省級以上學刊發表。其課改成果《開發地方課程,傳播竹文化技術》獲國家級三等獎,是江西省獲首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研究成果獎的六項成果之一。他編撰《竹與竹文化》、《筍竹加工技術》校本教材2本,作為中職班、銅鼓村乾班和農民工培訓的地方技術課。他在江西教師網創建省特級教師“余日山名師網路工作室(高中語文)”,在全省中國小教師全員遠程培訓中,指導教師開設校本課程和做教育科研課題等。積極參加送教下鄉活動,在省教育講師團送教下鄉中作《農村學校教師如何做好教育科研課題》等講座,有效發揮“傳幫帶”作用。他每年指導教師和學生參加中職技能、徵文(演講)、書法等比賽多次獲省、市級以上獎。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村中學優秀語文教師、江西省特級教師,宜春市名師、宜春市優秀青年科技後備人才、銅鼓縣首批“銅鼓名師”等榮譽稱號。

獲獎情況

榮譽稱號

2004年7月被教育部中語會評為“全國農村中學優秀語文教師”
2007年9月被評為“江西省特級教師”
2009年9月被評為宜春市首屆“宜春市名師”(續聘至今)
2021年6月被評為銅鼓縣首批“銅鼓名師”

主要獲獎

2008年1月、2010成果《地方教材<竹與竹文化>》、《開發地方課程、傳播竹文化技術》分別獲省首屆、第二屆中國小、幼稚園教學科研優秀成果評選二等獎(省教育廳)
2010年12月基礎教育課改成果《開發地方課程,傳播竹文化技術》獲全國三等獎(教育部)

人物事跡

1980年,17歲的余日山走上講台,從教41年,從“民師”到“名師”。如今,58歲的余日山,樸實的衣著、憨厚的笑容中,依舊烙印著農家子弟的質樸。他的學生大部分都來自農村,出身農村倍嘗艱辛的他,對每一個孩子都飽含深情。
把精力全部投入教育事業中,無論在多么艱苦的條件下,總是能幹出不一樣的業績。他讓無數銅鼓農家子弟成長成才,在普九掃盲、教學科研、培養教師等方面為銅鼓作出了突出貢獻。
一支粉筆染雙鬢,三尺講台度春秋。一個平凡的銅鼓鄉村少年,在艱苦的條件、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惟精惟一”的專注秉持初心,乾出了令人震驚的成績。
余日山
指導學生
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流逝在漫長而孤獨的求學山路上,在寡淡無味的乾菜醃菜里,在農忙“雙搶”的繁重勞作中。切身體會過農村生活的艱苦及農村孩子求學的不易,他心中始終有著一份無法磨滅的農村情懷。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精神,真實地鐫刻在他的生命中。勞動塑造了他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的作風,讓他成為一個閒不住的人。
十年文革、高考恢復的時代巨變,在他身上也打下了深刻的時代烙印。讓他真切地感受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把當老師當作是最有意義、最光榮的事。在毛澤東時代長大的他,把《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里的字句牢記心中,把《林海雪原》里楊子榮說的“越是艱險越向前”,作為一生的信條。
余日山
指導學生
“我知道當老師賺不了什麼錢,但我喜歡做這件事,孩子們也需要我!”在1980年,銅鼓大塅鎮交山村剛剛高中畢業的17歲農家少年余日山,走上講台成為了一名老師。過去教育行業人才短缺、條件簡陋、待遇清貧,尤其是民辦老師更為艱苦。特別是在村小當民辦老師時,工資每個月只有21元,但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當老師要盡職盡責,不能誤人子弟!”他要求自己必須做好每一件事、上好每一堂課、教好每一個學生。為實現當一名合格老師的理想,他還努力複習報考師範專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1984年,他考取了江西師範大學“委培生”名額,兩年紮實的中文師範培訓,為專業教學打下了堅實基礎。
正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保持了孜孜不倦的學習態度,對工作無怨無悔地付出。他後來還自考本科學歷,報名參加了湖北書法藝術專修學院函授班學習,硬筆字入選《現代鋼筆書法字典》,毛筆書法多次在省市獲獎。他也是北京華夏詩聯書畫藝術研究會書法楹聯副研究員、江西省楹聯學會會員……
余日山
余日山
余日山把23歲~30歲這段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棋坪山裡的孩子們。由於師資缺乏,余日山作為語文教學骨幹,年年帶教學任務最重的初三。那時複習資料相當匱乏,為了幫助學生們補齊短板、提高成績、順利考學,他每天要油印一份練習試卷。一支刻筆、一塊鋼板、一筒蠟紙,伴隨著這位年青教師的每個夜晚。
余日山還參加過“普九掃盲”工作,讓知識文化浸潤了一方鄉土。走村串戶統計掃盲對象和適齡兒童,到村里辦夜校掃除文盲,辦青壯年“普九補習班”,把輟學流失的學生勸回學校……一師任兩教的辛苦可想而知。在余日山的努力下,有的人第一次學會寫名字,感受到了文字的尊嚴;有的人學會了讀書看報寫信,一輩子受益;有的學生重回課堂升入了高中,考上了大學,改變了命運。
任教銅鼓中專學校期間,擔任語文、歷史科循環教學,工作量超滿,他也毫無怨言。學校生源是全縣排名800之外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興趣不強。他針對學情,結合學生基礎,備好每一堂課。每一份教案都是反覆推敲、認真設計,在循環教學中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高中語文教案集。
余日山
教案
余日山愛生如子,總是想方設法教好每一個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困生、後進生。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為普高班、藝術生、體育生義務輔導、單獨補課,讓很多語文、歷史薄弱的學生也順利考上大學。通過朗誦、演講、寫作、書法等語文實踐,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提高。他指導學生參加中職技能大賽、“文明風采”成績突出,多次獲得省、市級獎項。
幾十年過去了,他仍然奮戰在教育的一線,而他的學生已經桃李芬芳。有的學生考上了重點大學,成為建設祖國的精英人才;有的學生當上企業家,意氣風發事業有成;有的學生受到他的影響報考師範專業,成長為銅鼓教育事業的中堅力量;還有許多學生傳承了他一樣質樸踏實的作風,成為銅鼓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從古橋中學、交山國小、棋坪中學、帶溪中學到銅鼓中專,余日山大部分時間都在艱苦的山區農村學校。他41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的實踐和和山區教育改革的探索中,在素質教育、教學科研、培養指導教師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業績。
針對農村學生基礎薄弱、國語不標準、心理素質差的問題,余日山總結提煉了“以背導讀、以說促寫、精講博覽、練用結合”的16字教學方法,用三年時間,帶隊完成了我縣第一個省級教育科研課題,寫出了30多篇高質量課題論文。啟發、帶動了一批教師重視教研,使他們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發生了質的變化,也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余日山
專題報導
根據山區竹資源豐富的特點,他開發了特色校本課程。主持完成了《地方課:竹與竹文化的開發與研究》省級教改課題,編寫了《竹與竹文化》、《筍竹加工技術》校本教材兩本。研究成果《開發地方課程,傳播竹文化技術》獲國家級三等獎,是我省獲首屆全國基礎教育改革成果獎的六項成果之一。研究論文發表於中央教科刊物《綜合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幾家學刊。該課程一直作為中職班、銅鼓村乾班和農民工培訓的地方技術課。
余日山
著作
余日山經常開公開課、示範課教學或專題講座,聽課評課,發揮“傳幫帶”作用,切實指導青年教師教學業務。他在江西教師網創建了省特級教師“余日山名師網路工作室”,在全省中國小教師全員遠程培訓中,指導教師開設校本教程和做教育科研課題等。積極參加送教下鄉活動,在省級、縣級各類教師、教導主任培訓班作專題講座。在他的指導幫助下,出現了鄒至光、榮為秀等一批語文教學能手,職中鄭暉、朱珍、余丹等青年教師也快速成為教學骨幹。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學生們對他的稱呼,從“余哥哥”變成了“余爺爺”。一件事一輩子一生情,他堅守三尺講台初心未改,一如當初那個17歲少年。
余日山
指導學生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