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屯村委

余家屯村委隸屬麒麟區沿江鄉,地處沿江鄉西邊,現有農戶1272戶,有鄉村人口4306人,其中農業人口4306人,勞動力258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71人。該社區隸屬麒麟區沿江鄉,地處沿江鄉西邊,是鄉政府所在地,金江路、曲雞路沿村而過,交通方便,距區政府4公里。東鄰余家圩村,南鄰余家圩、四圩村,西鄰南寧街道辦事處,北鄰牛街社區。社區轄8個居民小組。

社區國土面積4.01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年平均氣溫14.5 ℃,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蠶豆、蔬菜等農作物。社區有耕地面積2783畝,人均耕地0.60畝,林地3畝。2012年社區經濟總收入4585萬元,居民人均純收入5620.91 元,居民收入主要以種養殖業、建築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家屯村委
  • 面積:4.01 km
  • 人口數量:4306人
  • 海拔:1860 m
基礎設施,自然資源,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村務公開,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1359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 有1359戶通電,有1166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66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1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20戶。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0.1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57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7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0畝。 該村到2013年底,有2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0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783.00畝(其中:田2575.00畝,地208.00畝),人均耕地0.60畝,主要種植稻穀、蠶豆等作物;擁有林地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0畝,主要種植梨、桃子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3029.8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064.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81.00萬元,畜牧業收入2394.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129頭,肉牛3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0.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712.00萬元, 工資性收入870.00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10947.00元,農民收入以農、牧、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7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33人 ,在省內務工1460人,到省外務工7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農、牧、二三產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746.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勞務輸出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農、牧、二三產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359戶,共鄉村人口4603人,其中男性2396人,女性2207人。其中農業人口4603人,勞動力2662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5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25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3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199戶。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8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34.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36.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6.25萬元,有固定資產1217.97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7.46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沿江示範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沿江一中、二中。該村距離國小校0.40公里,距離中學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590人,中學生409人。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110人,黨員中男黨員93人,女黨員17人。 團員276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傳統農業發展潛力不大,隨著城市發展,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民增收困難。 2、集體經濟薄弱,收入來源單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發展緩慢,全村沒有龍頭企業。 3、地處城郊結合部,隨著城市的發展,環境污染嚴重,種養殖業受到嚴重影響。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圍繞“五化”總體目標,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就業和社會保障、社會事業發展,以發展為基礎,以民生為核心,以民主為保障,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居民新區建設為突破口,以強化招商引資培育主導產業為重點,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力爭到2011年8月,初步完成余家屯四組、六組兩個示範點的居民新區規劃和建設工作,建蓋商住房400套,單元房4棟,拆除舊村面積132000平方米。實現轄區內90%以上農村勞動力就業向非農產業轉移,農村勞動力培訓率達60%以上,農民收入進一步增加,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公共服務進一步最佳化,工作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自身建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城鄉產業發展互補、公共服務均等、差別明顯縮小,構建城鄉和諧相融、一體發展的新格局。再經過5—10年左右的努力,中遠期培育大型商貿交易市場6處,在6個居民住宅小區內新建住房1101套,完成6個居民住宅小區內的道路硬化工程和配套設施工程,到2020年實現城鄉一體化奮鬥目標。實現傳統農村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跨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