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余又春
- 出生日期:1919年4月
- 逝世日期:1995年2月
- 職業:評話家
成名,社會活動,社會評價,個人其他信息,
成名
余氏祖居海安鎮城隍廟南巷,世代城市貧民。余又春幼時在海安鎮模範國小讀書,初小畢業後,進鳳山國小再讀一年,繼從海安塾師陳亮臣讀私塾二年,終因家境貧困而輟學,跟東街如意巷陳伯賢醫生學醫。因余又春與其女兒幼時訂親,陳先生故能精心教導。誰料當余又春始讀醫學“三字經”時,陳伯賢卻因病不治而逝。余少春求學期間,喜京劇,會二胡,還學會了評話《粉妝樓》中的一段書,約兩小時許。曾有一日,在中大街鑰雲樓說《唐書》的評話藝人張子南因患瘧疾,不能演出,書場情急之下讓余又春頂替登台說了僅有的兩小時書,時齡僅12歲。其時余又春因岳父去世,學醫不成,本不願浪跡江湖,但家庭經濟窘迫,若早日掙錢,亦能養家餬口,余又春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得隨父親余少春學說評話《清風閘》。
他每天晝聽書,晚還書,一、二年後,就能說上10多天的《清風閘》了。然而,因當時評話藝人甚多,余又春初出茅廬,只能墊墊空場,在海安鄰近鄉鎮及東台的三倉、安豐、富安、西團、小海一帶演出,書客自然不多。余又春19歲結婚,20歲得子,從此家庭生活的擔子促使他愈加勤奮習藝。經過了三、四年的刻苦錘鍊,余又春的《清風閘》已能說上40多天,且技藝大有長進。他第一次來到鎮江獻藝,時逢揚州評話名家張幼父去世,揚州評話界在鎮江吉康里書場義演,登台獻藝者,有說《三國》康又華,說《綠牡丹》郎照先等評話名家,面對眾多前輩,余又春不免膽怯,但經老藝人的再三鼓勵,並允諾讓其壓台,當日,余又春選說了《清風閘》中描述市並三十六行的一段書。由於余又春將書中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加之他風華正茂,精氣神足,故不負眾望,一炮打響,聽眾印象極佳。3日後,書場僅留余又春一人演出。從此,他凡鎮江上演,只要海報上牆,書場總能客滿。成名後,他先後在鎮江上演了二、三十次,上座經久不衰。他的演出區域也由里下河一帶轉到揚州、鎮江、上海一線。
社會活動
1958年,揚州市曲藝工作者協會為余又春記錄整理《清風閘》文字本。1960年,余又春加入揚州市曲藝團,自此他由浪跡江湖的說書藝人成為一名按月領取固定工資曲藝工作者。1961年,經曾在江蘇省人民廣播電台文藝部工作過,時任揚州市文化局副局長吳駿的推薦,江蘇省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全本《清風閘》,在全省連續播音一個多月。1962年,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陶純和夏衍、陽翰笙一行來揚州,在交際處聽了余又春的《清風閘》後,認為此書描述的是社會市民的真實生活,具有人民性、正義性、娛樂性,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一束奇葩。而余又春的表演既承繼先人,又有創新獨到之處,不愧為《清風閘》的一代傳人。陶鈍還饒有興趣的將書中“皮五斗張三”一段帶回親自整理。1963年起,由揚州市委宣傳部組織了以副部長蘇尚門為首的5人小組,整理余又春的《清風閘》,此項工作因文化大革命開始而停止。1979年初,著名作家李準來揚州,對余又春的演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時為全書錄音。黨政界領導如管文蔚等、藝術界如紅線女等都曾專門聽過余又春的《清風閘》。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的《說新書》也刊登過余又春的《皮五辣子當老鼠》。1964年余又春在說傳統書目《清風閘》的同時,也積極試說新書《林海雪原》,他在新書中把革命英雄人物楊子榮等刻畫得十分成功,受到了各地聽眾的一致好評。
文化大革命中,揚州市曲藝團撤銷,余又春先安排至市博物館工作,後又因人員性質問題下放至市第二輕工業局所屬的玉器廠管理資料圖書。1979年,余又春歸隊,仍回到恢復後揚州曲藝團。1981年收楊明坤為徒,楊明坤現為揚州市曲藝團主要骨幹、國家一級演員。1984年1月余又春退休回海安,繼被選為海安縣曲藝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長。
社會評價
余又春藝品高尚,他將師傳《清風閘》書中的糟粕盡行刪去。每場演出前說書頭時,堅持不說“葷”,平素作風正派,誠以待人,在揚州市曲藝界有口皆碑,享有很高的聲望。
個人其他信息
余又春有二子一女,婿盧玉林曾任海安縣人民政府縣長,但余又春不為此而享受特權,仍住舊居破平房,余又春退休後,多次有朋友私下邀他“走穴”演出,都被他一一謝絕。而每逢節日為老人們義務宣傳演出,他總是積極參加,余又春晚年仍始終保持他的高尚、純潔的藝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