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介紹
上海佘山VLBI觀測站地處西佘山之巔,其前身是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於1900年建造的具有歐洲建築風格的佘山天文台,占地面積8000餘平方米,當年裝備了“遠東第一”的40厘米雙筒折射望遠鏡,百年來拍下了7000多張珍貴的天文照片。佘山工作站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先後被命名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佘山25米射電望遠鏡
隸屬
|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
|
建造年份(完成)
| 1987年
|
主反射面直徑
| 25米
|
地理位置
| 東經121度11分59秒,北緯31度5分57秒
|
海拔高度
| 5米
|
天線結構
| 卡塞格林式波束波導
|
基架類型
| Azimuth-pitching ring
|
表面精度
| 0.52毫米(2005年11月全息法測量結果)
|
指向精度
| 37角秒(2005年12月X波段測量結果)
|
跟蹤速度
| 每秒1度(方位),每秒0.6度(俯仰)(2005年8月伺服系統改造後)
|
轉動極限
| -78度--430度(方位),5度--88度(俯仰)
|
轉動加速度
| (方位)(俯仰)(2005年8月伺服系統改造後)
|
VLBI終端機架設備
| VLBA4
|
VLBI格式編輯器
| MarkIV
|
VLBI終端記錄設備
| Mark5A,VLBA,S2
|
可用記錄介質
| 硬碟,磁帶(薄),錄像帶
|
終端控制軟體
| FS(9.7.7)
|
工作波段
| 18cm, 5cm, 13/3.6cm, 1.3cm
|
歷史沿革
20世紀70年代,上海天文台開始VLBI研製工作 1980年,上海天文台完成6米天線的實驗VLBI系統
![佘山VLBI觀測基地 佘山VLBI觀測基地](/img/2/d50/cGcq5SZiRmY0IWYklzMjN2Y0I2N5EjNlBTMx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1981年底,首次“上海-艾菲爾斯堡(Effelsberg,德國)甚長基線干涉實驗獲得成功
1986年底,25米口徑的卡塞格林式天線及整套VLBI觀測系統在上海佘山落成
1987年1月,上海天文台佘山VLBI系統通過了鑑定並正式投入使用,運行至今
初期的VLBI觀測研究主要是天體測量何天體物理米波(327MHz)VLBI觀測研究,經過幾年的實踐,獲得了一些初步的結果。在這基礎上,不斷發展國際合作,有中美VLBI合作計畫、中德測地VLBI合作計畫、中日聯合VLBI觀測、中俄米波(327MHz)VLBI的觀測研究。
1991年上海VLBI站成為歐洲VLBI網(EVN)的協聯成員
1994年4月EVN的正式成員,2005年加入EVN的董事會,相繼又成為美國vlbi網何亞太地區望遠鏡(APT)的正式成員,參加廣泛的國際VLBI聯測。
1998年初,上海佘山25米VLBI站參加國際VLBI網的觀測,主要有:美國NASA組織的地球科學研究VLBI網的觀測;以天體物理研究為主的歐洲VLBI網的觀測;亞太地區望遠鏡的觀測以及空間VLBI(VSOP)的觀測。
重要事件
佘山VLBI站自97年下半年參加空間VLBI(VSOP)觀測以來,觀測時間逐年增多,質量也不斷提高,已成為VSOP觀測計畫的主要地面站之一,取得了許多有科學價值的觀測結果。VSOP首批觀測結果發表在Science(Vol.281,p.1825,1998),Shanghai telescope(china)參加了其中大部分觀測。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VSOP的巡天觀測中,上海VLBI基地的觀測時間在全世界所有地面站中列第一。在該研究領域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此中國參與這項高新技術的天文觀測為世界所知。
1998年,佘山站參加了三次火星環球勘探者號的VLBI定位觀測(火星環球勘探者號繞火星運轉以拍攝火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象,為確定所拍攝圖象的位置,需要對火星勘探者號進行定位).該觀測是由全球穩定性較好的射電望遠鏡參加的。1996年6月份,佘山站還參加了俄羅斯組織的金星雷達VLBI實驗(將雷達信號射向金星,再利用vlbi天線接收從金星反射信號)。由於地面發射雷達信號的強度有限,加上金星表面的不規則性,使得地面較難接收到金星的回波,結果只有三個靈敏度高的台站收到條紋,上海站就是其中之一。上海站和其他天線構成的是\長基線,因此得到干涉條紋更不容易。這也說明了上海站的靈敏度很好。
“惠更斯”號探測器飛向土衛六想像圖2005年1月14日,佘山25米望遠鏡和10多架國內外的射電望遠鏡監測了“惠更斯號”土星探測器降落到土衛六的全過程,為研究土衛六的大氣狀況提供了高質量的觀測數據。
人員構成
上海天文台佘山VLBI觀測基地現有職工18人,其中擁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有8人。佘山基地目前培養博士後1名,研究生5名。
首席科學家
洪曉瑜(研究員)
總工程師
范慶元(研究員)
觀測基地成員
梁世光(研究員) 韋文仁(研究員)
薛祝和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