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雲(電影藝術家/當代作家)

何雲(電影藝術家/當代作家)

何雲(1924年1月29日-2004年4月21日)祖籍山西省洪洞縣。1937年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黨培養的第一代電影藝術家。1941年畢業於太行魯藝美術系。歷任山西新軍二0九旅譯電員,晉綏軍區八分區長城演劇隊成員,晉綏軍區政治部記者,東北電影製片廠錄音,北京中國電影經理總公司人保科科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幹部司勞資處處長,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三創作集體製片主任兼黨支部書記,國務院文化組電影負責人,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黨支部書記、總支委員。廣電總局老年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電影事業管理局黨史資料徵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國電影編年紀事》編輯委員會委員曁《中國電影編年紀事.製片卷》執行編輯。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雲
  • 別名:何則成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省洪洞縣
  • 出生日期:1924年1月29日
  • 逝世日期:2004年4月21日
  • 職業:電影藝術家、製片人、導演
  • 畢業院校:魯迅藝術學院、抗日軍政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代表作品:《黃麻驚雷》、《蘇三正傳》、《紫塞風雲》、《分水亭》等
何雲簡介,人物生平,個人作品,歷史評價,

何雲簡介

筆 名: 何則成
性 別: 男
生 卒:1924年1月29日-2004年4月21日
民 族: 漢族
祖 籍:山西省洪洞縣
簡 介:1937年參加革命,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黨培養的第一代電影藝術家。1941年畢業於太行魯藝美術系。歷任山西新軍二0九旅譯電員,晉綏軍區八分區長城演劇隊成員,晉綏軍區政治部記者,東北電影製片廠安委會常委兼錄音教員,北京中國電影經理總公司人保科科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幹部司勞資處處長,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三創作集體製片主任兼黨支部書記,國務院文化組電影負責人,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局黨支部書記、總支委員。廣電總局老年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電影事業管理局黨史資料徵集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國電影編年紀事》編輯委員會委員曁《中國電影編年紀事.製片卷》執行編輯。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人物生平

1924年1月29日生於山西省洪洞縣。1937年前,在家務農讀私塾,後考入縣高小。
1937年春,入閻錫山和中共合辦的隨營學校系統學習軍事理論、通訊聯絡。11月於臨汾參加革命,即山西新軍209旅任譯電員。由於對繪畫的熱愛,工作之餘經常幫助軍事人員測繪地圖、協助政工人員做板報宣傳,博得一致好評!
1939年12月,在晉東南八路軍總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攝影。繪畫以素描、版畫、工筆見長,攝影以戰鬥題材為主,由此為後期從事戰地攝影及電影事業打下了堅實的藝術理論基礎。
1941年2月,在八路軍晉綏8分區,先後在長城演劇隊、山西新軍教導大隊文藝隊工作。從演員到化妝、道具,從政治宣傳到通訊報導樣樣實踐。他的機敏智慧和協作風格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認可。
1943年8月,進抗日軍政大學總校二大隊和七分校一大隊任學員。期間一邊學習一邊宣傳,由於稿件質量好篇幅多,獲《抗大報》模範通訊員獎,因積極參加邊區大生產運動,獲勞動模範獎章,並於1945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5年9月 ,由於工作表現突出調入八路軍晉綏軍區政治部宣傳部任幹事,參加了解放綏遠的戰役並在戰鬥中立功。
1946年10月,到晉綏軍區政治部電影隊任攝影記者。除將照片用於政治宣傳外還拍攝了大量有價值的戰地照片供部隊作戰參考。
1947年10月,到西北電影工學隊工作。在此期間,邊工作邊學習,掌握了一定的電影攝製基礎知識並進行初步實踐,顯現出技術才能和創作意識,為日後系統從事電影事業做好準備。
1948年6月,因人民解放戰爭發展和新中國建設需要,以團職轉業下呂梁奔赴東北解放區。到東北電影製片廠人事科任職,以安委會常委身份主管全廠安全保衛工作,期間負責偽滿和舊演職人員的審核安置、廠內人事調配、職工教育和技術培訓等工作。此外還擔任新學員的錄音課教員。由於工作突出,得到領導表彰,民眾信任,險遭特務暗殺。
1950年6月,為新中國培養軍、地兩用放映員奉調南下,到中央電影局南京電影放映訓練班任教育科長。
1951年1月北上北京,調入中國電影發行公司任人保科長。在此期間,與公安部、市局密切聯繫,緊密配合,為破案工作積極提供線索盡職盡責,受到高度評價。
1956年,上調至文化部幹部司勞動工資處任處長。在此期間,負責制定調資方案工作。
1957年7月,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三創作集體任製片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此後他領導組織拍攝出品了多部故事片、戲曲、歌劇片和文藝片。如:1958年的《十三陵水庫暢想曲》、1959年于洋主演的《礦燈》。
1960年,是他電影作品的高產年,其中《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獲得文化部獎項。周正主演、于是之參演的《以革命的名義》。崔嵬主演、葛存壯、趙子岳參演的《紅旗譜》,男主人翁朱老忠的扮演者崔嵬因此片被評為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
1961年,攝製歌劇片《春雷》,郭蘭英參演。
1962年,攝製了《阿娜爾罕》和曲劇片《楊乃武與小白菜》,魏禧奎主演。
1963年,攝製文藝片《春燕展翅》。
1964年,攝製《草原雄鷹》,曲劇片《箭桿河邊》。
1965年,攝製《山村姐妹》,河南戲曲片《買牛、扒瓜園》和《扒瓜園》。
在以上製片拍攝中與眾多電影界的老電影人、名導演、攝影師精誠合作,如吳印鹹、凌子風、謝天、李恩傑、馬爾路、蘇菲、謝鐵驪等,何雲同志近十年的製片攝製過程所接觸到的名演員、民眾演員更是數不勝數,與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和不解之緣。
1966年初,帶四清工作隊前往河北邢台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後因邢台發生地震立刻轉入抗震救災,帶領工作隊協助當地政府積極組織民眾自救,安置傷員,搭抗震棚,恢復生產等,深得上下一致好評。
1966年6月,文革開始後受造反派衝擊,因為民眾關係一貫很好,很快被靠邊站在家木刻版畫毛主席像分發宣傳,而後由工宣隊派往五七幹校勞動鍛鍊,並擔任連長兼指導員。
1970年3月,經周恩來總理批准調入國務院文化組電影組,參與組織領導全國電影技術創作工作,在10年間,他傾盡全力嘔心瀝血為我國電影事業的生存與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與8341政委一起參與組織領導了8個樣板戲等影片的製作。陸續拍攝了1970年《智取威虎山》、《紅燈記》,1971年《沙家浜》、《紅色娘子軍》,1972年《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白毛女》、京劇《紅色娘子軍》、鋼琴協奏曲《黃河》、鋼琴伴奏《紅燈記》、交響樂《沙家浜》,1974年《杜鵑山》、《平原作戰》。
其二,頂住四人幫及下屬反對復映老故事片的壓力,建議並領導組織上影重拍了《渡江偵察記》,北影拍攝了《偵察兵》,新影拍攝了戲曲片《園丁之歌》,八一廠拍攝了《長征組歌》。
其三,為了滿足民眾的強烈文化生活需求,積極運作,多方努力,審查報批,陸續引進、譯製、上映了一批國外優秀影片,如墨西哥的《葉塞尼亞》、《冷酷的心》,法國的《佐羅》,前南斯拉夫的《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朝鮮的《賣花姑娘》、《摘蘋果的時候》等。
其四,完成諸多重要任務。如:解決支援朝鮮進口膠片,為賀龍元帥複製遺像等。深得周恩來總理和文化組領導的認可與好評!
1985年,從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離休。而後,繼續從事電影及文學創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電影文學劇本《千里躍進大別山》、《黃麻驚雷》、《四十八個日日夜夜》,長篇小說《紫塞煙雲》、《汾水亭》,其中《千里躍進大別山》已拍成電視連續劇。《千里躍進大別山》、《黃麻驚雷》深得徐向前元帥的指導,獲讚許並受到徐帥接見。
1990年後,以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編年紀事》編輯委員會委員、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事業管理局黨史資料徵集領導小組組長身份,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特約暨執行編輯,參與編輯完成了《中國電影編年紀事.製片卷》。
擔任電影局老幹部支部書記、總支委員、管委會主任以及總局老年書畫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做了大量離休老幹部的工作,為大家所愛戴。其書畫有的參展,有的捐贈,如引黃工程、澳門回歸等、1991年被廣電部評為“老有作為”先進個人。
2000年6月,被總局直屬機關黨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北京晚報》還刊登了他的事跡報導《筆中耕耘》。
2000年,不幸患肺癌,後保守治療,並與疾病頑強鬥爭4年,於2004年4月21日在京逝世,享年80歲。

個人作品

主要文學作品名目
著有長篇小說《黃麻驚雷》、《蘇三正傳》、《紫塞風雲》,中篇小說《分水亭》,電視連續劇劇本《千里躍進大別山》、《黃麻驚雷》(16集),電影文學劇本《一代文杰》、《千里躍進大別山》(合作)、《四十八個日日夜夜》,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影卷(1990-1998年)》、《中國電影編年紀事·製片卷》(第三卷)等。
主要電影作品名目(按時間排序)
一、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三創作集體出任製片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期間,領導拍攝了下列故事片、曲劇、歌劇片、文藝片:
1958年攝製《十三陵水庫暢想曲》(黑白片共9本)
1959年攝製《礦燈》(黑白故事片共10本)
1960年攝製《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黑白片6本)
1960年攝製《以革命的名義》(黑白片16本)
1960年攝製《紅旗譜》(彩色故事片共15本)
1961年攝製《春雷》(歌劇彩色片共9本)
1962年攝製《楊乃武與小白菜》(曲劇彩色片共11本)
1963年攝製《春燕展翅》(雜技黑白文藝片共9本)
1964年攝製《草原雄鷹》(彩色故事片共10本)
1964年攝製《箭桿河邊》(曲劇黑白片共11本)
1965年攝製《山村姐妹》(黑白故事片共10本)
1965年攝製《買牛、扒瓜園》(河南曲劇彩色片共10本)
1965年攝製《扒瓜園》(河南豫劇彩色片共10本)
二、1970年奉調國務院文化組期間,與8341狄福才政委一起參與組織領導了八個樣板戲等影片的攝製工作。並曾與吳印鹹同志赴長春審查攝製中的《奇襲白虎團》和《沙家浜》等樣片等。
具體有:
1970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智取威虎山》(京劇彩色片共14本)
1970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紅燈記》(京劇彩色片共13本)
1971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沙家浜》(京劇彩色片共14本)
1971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紅色娘子軍》(舞劇彩色片共11本)
1972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奇襲白虎團》(京劇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海港》(京劇彩色片共14本)
1972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龍江頌》(京劇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白毛女》(舞劇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紅色娘子軍》(京劇彩色片共13本)
1972年由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鋼琴協奏曲《黃河》、鋼琴伴唱《紅燈記》、革命交響樂《沙家浜》(彩色文藝片共13本)
1974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杜鵑山》(京劇彩色片共13本)
同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廠重新攝製完成《渡江偵察記》(彩色故事片共12本)
1974年由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平原作戰》(京劇彩色片共14本)
同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偵察兵》(黑白故事片共11本)
1974年由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園丁之歌》(戲曲彩色片共5本)

歷史評價

何雲同志堅持四項基本員原則,努力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始終不渝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在思想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何雲同志忠於黨,忠於人民的廣播影視事業,不辭辛苦,盡職盡責,開拓進取,工作第一,廉潔奉公,無私奉獻,始終如一為黨的廣播影視事業勤勤懇懇地工作。他作風正派,襟懷坦蕩,關心同志,平易近人,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
何雲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我國廣播影視事業繁榮發展努力工作的一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優秀黨員、可親可敬的老領導、老同志。何雲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奮鬥終生的革命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