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何鏡涵(1923~2008),號君望,別名少民,
滿族,北京人。1923年7月生於
滿族書香世家,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對何老的藝術人生有著及其重要影響。何老自幼天資聰慧,受其父薰陶,琴棋書畫均有涉獵,尤喜愛中國畫並閱讀大量古典書籍,積累了深厚的學養。他與
徐燕蓀、
王雪濤、
溥雪齋、
吳光宇、吳鏡仃、
蔣兆和等著名畫家友誼甚厚,非師即友。何先生與
王雪濤先生合作出版連環畫《炮大哥》,也與
吳光宇、吳鏡仃等先生合作繪製《首都之春》大幅山水,並給古典文學故事畫了大量插圖。1957年,年僅36歲的何鏡涵被原北京中國畫院(現
北京畫院)聘為終生畫師。從此他在中國畫創新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定而有力的步伐。
擔任職務
曾任職於建築出版社美術編輯的何鏡涵先生,跟古建築打了多年的交道,有著深厚的古建築功底,他對古建築進行過解剖式研究,因此勾畫它的一梁一柱,一檐一脊,都可以信手拈來,造型、透視、比例、明暗無一不準。從60年代中期開始,何先生100多次走出家門,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畫了無以數計的速寫,僅在頤和園畫松樹就畫了7年。何先生認為:中國的樓閣亭榭是一種典型的東方藝術形式。它的造型,它的比例、它的韻味,它的曲線美,都是獨具匠心的。經過幾十年的探索,憑著一個藝術家的膽略和氣魄,一種全新的樓閣寫意法終於崛起,給傳統山水畫注入了新的生命。
代表作品
他先後完成了《樓閣參差倚夕陽》《瓊華覽勝》《暖閣微語作鐘聲》等一批驚世之作。那瓊樓隱現,飛閣流丹,靜影沉壁,雲霧繚繞,,清幽寂靜,空靈神巧的畫境,使人悠然神往,尤其在那斗拱飛檐,九曲迴廊中融入的西畫明暗透視在中國畫中的運用效果,更受到美術界的高度讚譽。
中國美協副主席、
北京畫院院長、著名畫家
王明明先生說道:“他創造了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樣式,填補了古人沒有用寫意的方法去表現亭台樓閣這么一個空白,也豐富我們近現代畫家表現中國特有的園林山水的一個空白。”
著名樓閣山水畫家,
北京畫院何鏡涵先生於2008年12月9日13點7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86歲。
出版發行
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發行《何鏡涵畫集》、《何鏡涵山水畫譜》、《何鏡涵人物畫譜》,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何鏡涵專集叢書》。
藝術評論
何鏡涵國畫藝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編者按:在中國美協、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何鏡涵國畫藝術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書畫名家踴躍發言,高度評價何先生做人,從藝的人生,一致認為何先生無愧“一代宗師,畫壇楷模”的美譽。同時號召全國的中青年藝術家學習何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永遠發揚光大下去。
王明明:何鏡涵先生是我們畫院老一輩的國畫家,58年就到畫院工作,他的繪畫藝術對畫院和社會作出的積極貢獻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的奉獻精神是我們大家和藝術家要很好學習的。在創作信念上他倡導尊重古人、前人,但不走古人、前人老路的原則,他決心自立門戶,化傳統為現代的繪畫樣式,確定了他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符號,他開創了寫意樓閣新局面,填補了古人沒有用寫意方法畫樓閣的空白,為中國當代山水畫提供了一個新的範本。20世紀50年代初,他與徐燕蓀、王雪濤、吳光宇等畫壇前輩進行過合作,得到過他們的教誨,接受了傳統繪畫的精神和訓練。他和這些老先生合作的長卷、巨製,不僅存放於日本、台灣、香港等地,而且還在加拿大、美國、菲律賓、保加利亞等國展出,受到熱烈歡迎。總吉他的藝術實踐,可以看到他繪畫中的中國精神,他的繪畫藝術中閃耀著中國藝術的光輝。他的繪畫藝術早就走向了世界。何先生的藝術對我們無疑是永遠的激勵和鞭策。何先生是一位熱愛生活的畫家,在他的繪畫中充滿了生活情趣,他的繪畫境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濃厚的人文氣息,有一種生活的溫馨感。晚年的何鏡涵先生身患多種疾病,動過兩次大手術,心臟裝著起搏器,仍然作畫不止,教書育人為畫壇樹立了楷模,我們應該很好的向何先生學習,為國家多做貢獻。
劉曦林:何老除畫大量的樓閣山水外,還創作了很多非常有特色的人物畫。特別是新中國50年代、60年代,在對舊國畫改造當中,何老給自己提出來怎么做?怎么創新?怎么生存?何老即保持了他對中國古代建築,對傳統藝術熱愛的心態,來表現中國古代建築之美,又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之中,畫的生動,靈活,壯美。他把山石、樹木放在一起,非常和諧。何老變舊山水和舊人物畫而成為新山水、新人物畫,對他自己來講是一個新的課題、新的考驗。包括何老的老師徐燕蓀、吳光宇等先生,都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他們的工筆重彩人物畫,表現古人非常協調,但是表現今人怎么畫?技法上怎么辦?沒有很好的解決,我看何老人物畫,在傳統技法上非常好,對現代人物比如工人、農民、學生等等也表現的非常好,看了以後非常感動。何老用中國傳統的線描方法表現古人恰如其分,表現的好極了。何老認真學習了素描和水彩技法,向表現現代人物畫方面努力轉換,他把中國畫的線描、水墨和西洋畫法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中國畫新的傳統,是中國畫重要的營養。我覺得何老這一批人物畫,很值得我們懷念,值得我們珍視,這是一批非常重要的文化財富。何老後來的創作重點放在山水畫上,他的山水畫有著很深的傳統基礎,他畫工廠、畫紅旗渠、畫延安、畫長城……這是一種很自然的轉換,在這種轉換當中,何老的寫意樓閣是非常微妙的把傳統技法向現代轉換的一種題材,用新的技法來表現祖國新的山河面貌,畫得非常有味道。何老用大寫意的方法,用減筆的方法,以少勝多的方法,大量的用空白,這其中有沒骨、有青綠、有潑墨潑彩……開創了寫意樓閣一代畫風,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楊延文:何老是北京畫院碩果僅存的幾位老藝術家之一。他不僅是我們畫院的精神財富,也是全國藝術界學習的榜樣。他過去在吳光宇先生門下研習傳統人物,很有成就。他進軍樓閣山水,最初是以水墨居多,他以寫意方法畫樓閣,是與過去的界畫有本質的不同。他的晚年把現代意識納入到樓閣山水當中,把現代審美的塊、面關係,色彩的冷暖關係巧妙的和水墨結合在一起,改造了界畫的刻板,把界畫刻板的方式給徹底擊碎了,他採取寫意的方式在現代藝術和傳統模式中找到一個結合點,結合的非常到位。我是畫山水的,何老的畫有很多是我們可以借鑑的。當代中國畫壇畫寫意樓閣山水的僅何老一家。何老在寫意樓閣這個領域是“開宗立派,承前啟後”的,這一點是決不過分的,是恰如其分的,祝何老藝術之樹常青。
吳休:何老和我是40多年的老同事。能見到他在晚年,繼續在畫壇綻放出異彩,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賀。剛到畫院時,何老還是個青年,那時他的人物畫非常到位,很有傳統功力,後來何老研究創造了寫意樓閣山水畫,形成自己的風格,開創了樓閣山水畫一代新畫風,向他表示深深的感謝。
主持人張文華:王明明、劉曦林、楊延文、吳休先生的發言都很精彩,王明明、劉曦林先生全方位、多角度的來認識何老和他的作品,楊延文、吳休先生從藝術的角度,闡述了何老對樓閣山水在中國畫壇的貢獻,確實這個展覽給大家奉獻了一台藝術的大餐。
阿老:我知道何老在樓閣山水方面,是中國畫壇獨一無二的,他的創新是花費了幾十年的心血才完成的,他把樓閣的自然美用寫意方法畫出來,這是前人沒有的,在中國畫壇是一個很特殊的創新。何老在人物畫造諧上也是非常的高,功力很深,非常全面,不僅傳統人物畫得非常好,他用傳統方法表現現代人物也是非常到位,非常好的,他的人物畫線條流暢,筆墨生動,畫得非常深刻,非常精彩。
葉毓中:何老是一位非常全面,非常勤奮的藝術家。他的最大的特點是親身經歷了歷史的變遷,他的藝術道路就是一部美術史。他擁有自己的藝術實踐,實踐了這個歷史的過程,這就非常珍貴,就獲得了歷史。從何老每個時期作品來看,都是非常認真,非常嚴謹的。50年代由李斛先生創造的一種畫法,當時在全國是非常有影響的,通過何老學畫、作畫,創作的每一個過程看得出來,何老是學的非常認真,學的很到家,他善於吸收各種藝術思想的營養和藝術技巧,這是非常難得的,真正體現了與時俱進。另一個最大的特點是,他在與時俱進中,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從中華文化的根上發展起來的,非常自然、非常感人。讀何老的畫就是讀了一部中國美術史。他用作品一步一步記錄了這個歷史,給我們極大的精神鼓舞,也更加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何老一生都這么忙,畫了這么多山水、 人物、花鳥,給我們做出表率,他在前面開路,我們從後面跟著前進,真的謝謝何老。
董辰生:何老的創作數量之多令人驚嘆,畫家要是沒有大量的作品,很難說有質量。我覺得應該向他學習,注重創新。他什麼都畫,在畫界他應該是通才……他真正做到了不拘泥一種畫法,各個領域都在學習創作努力提高。他非常注重繪畫的深層性,有著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讀何老的畫就深深感覺到他每一幅畫都在思考,都在找一個要做什麼?如何做?達到一個什麼目的?藝術有各種解釋,最終要給人以真、善、美的享受,何老在這方面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田伯平:我從國小習書法,對於繪畫不敢妄加評說。但是我感覺到何老的作品是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看何老的畫是一種心靜展示。何老的畫很獨特,不管距離多遠,一看就知道是何老畫的,書法和繪畫不單純是寫意和畫畫,何老的畫是心靈的體現,從筆底毫端可以推斷出一個藝術家對藝術的理解和他對人生的理解。讀何老的畫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包括何老提的字,我都感覺非常有文化。有的畫家題字都不入畫,一些年青人急功近利,讀何老的畫可以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何老治學嚴謹,要向他好好學習。何老做人在畫界口碑非常好,提起何老大家都豎起大拇指。一位藝術家口啤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年青人出畫集、辦展覽,過早的搞這些,再過十年二十年就覺得自己不行,應該像何老這樣,當你的藝術爐火純青的時候再向世人展示。
吳濤毅:沿著何老整個探索的歷程來看,感覺到他是一位一生都在孜孜不倦、永遠拚搏不息的大藝術家。何老學習素描、水彩、油畫各方面都涉獵,他畫的人物如一雙手的手紋都從傳統出髮結合寫生,造型極準,非常到位。在樓閣山水方面自己創出一派,看他的寫意樓閣就是一個藝術品。他隨心所欲的畫,線條老辣,塊面結合的非常好,沒有深厚的傳統功力是畫不出來的,我們應該學習何老耐得住寂寞的心態,每一幅畫都像何老一樣認認真真去畫,畫的質量才能上去。還要學習何老樂觀向上的心態,從畫中可以看到何老對樓閣的取捨,意到筆不到,很放鬆,對畫中的景物、樹木濃淡乾濕處理的很瀟灑,很抒情,整個畫面沒有消沉感。何老走過85個春秋,社會變革和各種運動都經歷過,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很不容易,我們應該好好向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