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建築人生》是2010年4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莉華。本書主要介紹了何鏡堂的成長曆程、求學生涯、建築理念及其建築作品。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何鏡堂,1938年4月生,廣東東莞人。1965年華南工學院建築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設計大師、首屆中國“梁思成建築獎”獲得者。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兼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第九、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政協常委。
創立“兩觀三性”的建築設計理念,探索出產、學、研三結合的發展模式,他所帶領的建築創作團隊,設計了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東教學組團及澳門大學橫琴校區等一大批有重大影響的建築。
主持和負責設計兩百多個項目,獲國家金、銀、銅獎以及一、二等獎31項;2004年獲“全國模範教師”稱號: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在中國建築學會建國60周年建築創作大獎評選中,以13項作品獲獎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並榮獲全國“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
出版《當代中國建築師——何鏡堂》、《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等多部專著,在國家一級學術期刊上發表80多篇學術論文。他培養的近百名博士後、博士、碩士,正成為各所在地建築設計的骨幹力量。
圖書目錄
引子
青蔥歲月
大學時代
名師高徒
一代建築宗師夏昌世
求知若渴
“文革”年月
回鄉路迢
初戰告捷
漸露鋒芒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五邑大學教學主樓
廣西桂林博物館
大都會廣場和中國市長大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科學館
鴉片戰爭海戰館
情系桑梓
東莞市西城樓文化中心
東莞市民廣場
東莞莞城可園歷史片區城市改造
“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
以現代教育理念指導校園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
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
江南大學
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規劃
廣州大學城·華南理工大學新校區
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新校區
華南師範大學南海學院
重慶工學院花溪校區
南京審計學院
澳門大學橫琴校區
令心靈震撼的建築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
理念·表達
甲方·乙方
一個項目三個大師
建築的力量
全人類共通的意義密碼
專家如是說
扛鼎之作——東方之冠
世界的盛會中國的機遇
百年世博夢
中國的“第一件展品”
問鼎——“中國器”
橫空出世——“東方之冠”
合·和
“這件紅衣服不好穿”
“一看,中國的”
“我們要用現代建築語言來交流”
生長·展望
何鏡堂的2008
記憶·希望
繼續這發現之旅
“世紀之窗”——天津博物館新館
“石破天驚”——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
傳統文脈現代品相——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
贏在團隊
生活值得期待
忙碌而優雅地活著
和美人家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建築之中有真趣
我愛學生學生愛我
成功=勤奮+才能+機遇+人品
勤奮敬業,善於學習
兼收並蓄,勇於創新
敏於行動,敢於競爭
理性務實,追求卓越
以人為本,凝聚合力
管理自我,張弛有道
篤定目標,設計人生
建築之思——“兩觀三性”
“兩觀”
“三性”,
教育之道——授之以漁
學建築先學做人
從無所適從到有所適從
培養建築師的綜合思維能力
鼓勵創新與自我否定
通過實戰工程去提高
捷徑:三到位
關心學生的全面成長
身兼“三員”,修鍊師能
治院方略——啟動飛輪
搭建平台指引方向
產學研合體:三贏之道
人才培養:重中之重
“做一百個普通的設計,不如做一個精品”
走向“嶺南學派”
嶺南文化性格及建築特色
嶺南建築思想溯源
挾嶺南建築思想走向全國
“是嶺南的,更是中國的”
結語
附錄
印象
對話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