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誠(明·清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何誠,字則明,福建莆田人,太學生。於明朝正統三年,任虹縣令。

基本介紹

  • 本名:何誠
  • 所處時代:明清時期
  • 出生地:福建

何誠剛到虹縣看到的是土地荒蕪,市井蕭條,百姓衣衫襤褸,一派淒涼景象。到任後一連好多天他都微服私訪,走村竄戶,穿街越巷調查虹縣窮困的根源,了解民情疾苦。然後又召集各界人士、社會賢達,集思廣益研究出治虹的策略。他一方面儘快處理好前任留下來的積案;一方面動員富紳捐資興學,請有經驗的農夫農婦傳授種田、養蠶、紡紗織布的技術。農閒時動員百姓修河築路,種桑植樹。官家實行輕徭役薄賦,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還著力剿滅盜匪,懲治惡霸劣紳,對貪官污吏更是嚴懲不貸。由於何誠的勤政愛民,廉潔自律,三四年的功夫,虹縣農業有了很大發展,市場開始繁榮,老百姓已經衣食無憂,日子越過越有奔頭,城鄉父老齊稱何誠為“何青天”。
何誠為官清正廉潔,政績卓著,清名遠播。鳳陽府幾次要調升他的官職,都被虹縣的百姓哀哀陳詞,苦苦挽留下來。何誠也向上司表示“虹不治好,決不離虹!”。
何誠一直在虹縣當了九年多縣令,終於使虹縣出現了五穀豐登,盜匪絕跡,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景象。不料,何誠卻因積勞成疾,於正統十三年五月三日與世長辭。噩耗傳出,虹縣城鄉一片哭聲,象失去親人一樣的悲痛。紛紛前往弔喪,一時竟堵塞了街道,擠滿了縣衙。當何誠親屬扶靈柩南行時,許多百姓自動護靈一直出了縣境,才揮淚拜別。
誰知,因為何誠為官清廉,家境貧寒,盤費不足,加上天氣炎熱,靈柩運抵盱眙縣境內無法南行,不得不臨時停厝於小洪山下,計議後再搬回蒲田。虹縣百姓聽說何縣令停屍異鄉,深感不安。年年清明節均選派代表前往盱眙為何誠祭掃靈柩。十四年後的景泰三年,何誠親屬更加窮困,無力再將靈柩搬走。因長期山洪沖刷,日曬風蝕,棺木已開始腐朽。虹縣百姓知道後,十分難過。經議商後大家集資捐錢,又將何誠的遺骨由數百里外重新搬遷回虹縣,並隆重安葬於縣衙後邊的小教場之西。尊稱之為“何公墓”。年年祭掃,歲歲悼念。九十多年後,虹縣百姓又建了“何公祠”。正廳懸掛何誠的畫像,把何誠去世時的五月三日定為祭祀日。
又經過了一百多年,到了清康熙年間,虹縣百姓又集資建了“四君子祠”。供奉和祭祀著何誠和他以後曾任虹縣縣令的三位清官:楊際明、任愚、張爾翮。遺憾的是由於清末戰亂的毀壞,以上墓、祠早已不復存在,但虹縣人“迎骨還葬”的故事至今仍在流傳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