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芳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重慶市
- 出生日期:1939年1月4日
- 逝世日期:2006年6月29日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代表作品:《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匯》
- 原籍:山東菏澤
個人履歷,個人影響,治學範圍,研究領域及影響,個人作風,貢獻及成果,國際學術文化交流,赤子丹心,簡歷,所屬機構,主要論著,榮譽,
個人履歷
1988年至1992年何芳川擔任歷史學系亞非拉史教研室主任;
1992至1995年擔任歷史學系主任;
1995至1997年擔任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
1996至2002年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曾任黨委常委;
1999年兼任檔案館館長;
2001年兼任校史館館長;
2002年以來擔任北大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學位委員會委員。他還曾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組副組長、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世界史學科專家組副組長、教育部歷史學科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市史學會會長、中國亞太學會副會長等職務。
2006年病逝。
個人影響
何芳川教授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堅持一線教學四十餘載,先後主講過校選課、主幹基礎課、本科生通選課和研究生專題課等各類課程十餘門,特別是主講《亞非拉近代史》和《環太平洋地區的歷史發展》等課程具有開創意義,體現了北大世界史研究的特色和學術深度。他講課內容深刻,資料翔實,語言生動,激情飽滿,極富感染力,使每一個同學都獲益良多,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他多次榮獲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和優秀課程獎,1996年被北大學生評為“十佳教師”,對此他曾多次自豪地說“此乃一生中最高獎勵”。他先後培養了20多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對研究生的指導中,他傾注了自己的心血,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和創新能力,以“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感染和激勵學生,對家庭困難的學生總是給予熱情幫助,充滿愛心,與學生建立起令人羨慕的亦師亦友的平等友好關係。學生在他門下,既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又在潛移默化中學到做人的道理,既不愧為“經師”,又不愧為“人師”。
治學範圍
何芳川教授治學範圍寬廣,在非洲史、亞洲史、環太平洋地區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開拓和探索,先後出版了《崛起的太平洋》、《澳門與葡萄牙大商帆》、《太平洋貿易網500年》(主編)、《世界歷史·近代亞非拉部分》(合著)、《非洲通史·古代卷》(主編)、《中外文明的交匯》等著作十餘部,發表了《古代東非城邦》、《19世紀東方國家的上層改革活動》、《“華夷秩序”論》、《太平洋時代與中國》等論文50多篇。他的著作多次獲得國家、教育部、北京市和北京大學的優秀成果獎。
研究領域及影響
早在大學時代,何芳川教授就在名師指導下努力學習和探索非洲史,此後在東非古代城邦、非洲古代史的框架體系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在亞洲史研究領域,他對東方國家的上層改革運動等問題的研究,在史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出於對國際學術趨勢的洞察和時代的需要,他轉向環太平洋地區歷史發展的研究。在這一研究領域,他以獨到的眼光把環太平洋地區作為一個整體來加以考察,提出了“太平洋大三角關係”等一系列新的研究思路和構想。他的許多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和國內同行的高度讚賞。他通過對中外關係史的研究,特別是對“華夷秩序”和“世界歷史上的大清帝國”的研究,倡導把中國歷史置於世界史的大背景下考察的新視野,對中國史的研究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是一位有大格局、大視野、大氣魄,匯通中外、博學嚴謹的歷史學家,也是一位難得的能引領學科發展方向的學術帶頭人。
個人作風
何芳川教授在我國歷史學發展的艱難時期出任歷史學系主任。他殫精竭慮,繼承和發揚歷史學系的優良傳統,營造了同事之間、師生之間更加和諧融洽的氛圍。他提出“別人下海,我們上山,努力攀登史學研究的新高峰”,極力開創歷史學系發展的新局面。他在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影響深遠的新舉措,特別是致力於加強本科教育、研究生培養的規範化、制度化,創辦《北大史學》,保持了北大歷史學系在全國史學界的領先地位。他還千方百計籌措經費,改善歷史學系的辦學條件和教職員工的待遇,為歷史學系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貢獻及成果
在擔任北京大學主管人文社會科學工作的副校長期間,他深入實際,對各院系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主持制訂了北京大學文科發展戰略;他組織領導了申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工作,並取得了13個研究基地成功列入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計畫的卓越成果,居全國高校之首;他主張人文社會科學要“開大船”,主持實施了以中華文明史、盛唐工程為代表的北京大學“985工程”一期文科學科建設項目,參與領導了部分文科院系的調整和學科設定工作;他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提倡“清除贗品,拒絕平庸,樹立北大文科精品意識”,為進一步繁榮北大的人文社會科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何芳川教授以歷史學家的眼光洞悉北京大學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1995年他擔任海外教育學院院長,以其高屋建瓴的視角、雷厲風行的作風和豁達謙和的人格魅力,為海外教育學院的工作注入了活力,使得北京大學留學生教學、管理和境外辦學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北京大學成立了專門負責留學生漢語教學的對外漢語教育學院。作為第一任院長,他提出了學院的發展規劃和努力方向,為北京大學參與國家的漢語國際推廣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何芳川教授對檔案館和校史館的工作給予了無私的關懷和支持。他以超前的意識和銳意改革的精神,提出北大檔案工作要倡導“精品意識,凝聚共識,團結奮鬥”,要求檔案工作者苦練內功,深入實踐,樹立“精品意識—金牌戰略—亮點工程”的思想,為全國高校檔案工作做出榜樣。他要求校史館大力加強對校史的研究,並以此為基礎不斷提高展覽的水平和質量。在他的帶領下,“北京大學檔案館館藏與利用成果展”首次成功舉辦,北京大學校史館如期開館。他為北京大學檔案事業和校史研究工作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眾多的學術團體和評議組織中,何芳川教授對中國歷史學,特別是對世界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籌資舉辦“中國世界史研究百年回顧和展望”學術討論會,還在北大舉辦了各省市史學會會長會議,對歷史學在新世紀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北京市歷史學會會長任內,他主持舉辦了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系列紀念活動,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
國際學術文化交流
何芳川教授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和文化活動家。他經常應邀參加各種國際學術會議和文化交流活動,以他的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贏得廣泛讚譽。他創辦了北京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並使之成為中國亞洲太平洋研究的重鎮。他親自組織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尤其是“北大論壇”和“北京論壇”,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外學術文化的交流,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赤子丹心
何芳川教授始終保持了熱愛祖國、獻身學術和教育事業的赤子之心。他衷心擁護黨的改革開放路線,並時時按照黨的要求來衡量自己,注意總結歷史的經驗。他清正無私,胸襟坦蕩,光風霽月,才華橫溢,睿智風趣。他為人熱情謙和,與人為善,嚴於律己,樂於助人,總是把溫暖和愛心帶給身邊的每一個人。正當他躊躇滿志,準備實施多個學術研究計畫和更大的理想抱負時,無情的病魔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領導、好老師、好同事、好朋友。他的逝世是我國史學界和教育界的重大損失,但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美好記憶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
何芳川教授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簡歷
1962-1980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助教
1980-1985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講師
1985-1991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1991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96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生導師
1992-1995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
1995-1997年 北京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
1997-2001年 北京大學副校長
2002年-2006年 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院長
所屬機構
亞非拉教研室
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亞太研究、非洲史;華僑華人史、亞太區域史
擔任本科教學:環太平洋地區的歷史發展、東方史專題講座、近代亞非拉史
主要論著
◎ 著作與教材:
1、《古代中外文明的交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3
2、《太平洋貿易網500年》,主編,第一著者,撰寫全書1/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非洲通史·古代卷》,第一主編,第一著者,撰寫全書1/10;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4、《澳門與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世界歷史·近代亞非拉部分》教材,第二作者,撰寫全書1/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6、《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話》,教材,第一作者,撰寫全書2/3;商務印書館,1998
7、《崛起的太平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論文
1、世界歷史上的大清帝國 《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1期
2、漢文化的必然抉擇-再論世界歷史上的大清帝國 《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3期
3、近代華僑與中華文明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年第4期
4、"華夷秩序"論 《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5、太平洋時代和中國 《北京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6、近代亞洲資產階級的早期政治運動 《世界歷史》1984年第5期
7、古代東非的沿海城邦 《世界歷史》 1983年第6期
8、十五世紀三大航海活動 《北京大學學報》1983年第5期
9、十九世紀中葉東方國家的上層改革活動 《歷史研究》1981年第4期
10、太平洋貿易網500年 《光明日報》1991年5月8日
…… 總計40餘篇。
榮譽
◎教學獎
1996年,由北大學生評為"十佳教師",“此乃一生中最高獎勵”。
◎科研獎
1、《非洲通史》國家教育部一等獎(古代卷第一主編),國家社科基金三等獎。
2、《澳門與葡萄牙大商帆》,北京市二等獎;
3、《華僑華人大詞典》,北京大學一等獎;(副主編)
在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刊物中的任職情況:
國內:1、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2、國家社科基金世界史學科專家組副組長;
3、國家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4、中國史學會副會長;
5、中國亞太學會副會長;
6、北京市史學會會長。
國外:1、2004年3月 日本櫻美林大學授予榮譽博士;
2、2002年9月-2003年3月 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3、1997年1月-4月 美國狄金森學院客座教授。
2006年6月29日16時在北京逝世,享年6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