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良年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4年
- 職業:教師
- 畢業院校:湖北鄖陽師範專科學校
- 主要成就:1998年入選湖北高等學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 學歷:博士
個人經歷,研究領域,科研項目,研究方向,主要成果,
個人經歷
先後師從於張景齡教授、陳茹玉院士、卓仁禧院士。1996年至2003年分別在武漢大學、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日本 筑波),做博士後(NEDO fellow), 從事綠色化學領域的研究。1998年入選湖北高等學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2003年回國,被聘為南開大學有機化學教授。為研究生開設《綠色化學》選修課。
研究領域
(1)二氧化碳分子的催化活化與可再生資源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利用;
(2)超臨界流體中的化學合成與分子催化反應;
(3)環境友好介質中的化學轉化反應;
(4)綠色化工產品碳酸酯系列的套用研究;
(5)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
科研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
研究方向
1. 二氧化碳化學(二氧化碳功能化轉化方法學)
2. 超臨界流體等環境友好介質中的化學合成與分子催化反應
3. 有機合成與綠色化學
4. 碳酸酯合成方法以及套用研究
2. 超臨界流體等環境友好介質中的化學合成與分子催化反應
3. 有機合成與綠色化學
4. 碳酸酯合成方法以及套用研究
主要成果
自1988年開始,從事有機磷化學及農藥化學研究,先後師從於張景齡教授、陳茹玉院士、卓仁禧院士。多次參加並承擔了國家級科技攻關計畫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七十多篇學術論文。在具有生物活性有機磷化合物的研究方面,開展Lawesson試劑的研究,為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磷雜環化合物提供了一種新的有效方法。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有關“Applications of Lawesson’s reagent in organic synthesis”方面的論文21篇(國外刊物12篇,國內刊物9篇,SCI刊物16篇)。其中13 篇系列論文被下面的一篇綜述(SYNTHESIS,2003,(13), 1929-1958),以及9篇論文為近期的一篇綜述(Chem. Rev. 2007, 107, 5210-5278) 等引用,並給予肯定。表明我們的研究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可。我們在這一領域發表的研究論文,被引用次數達60多次。套用研究方面,已取得中試和小試技術鑑定成果(排名第二)各一項。
先後赴香港參加第二屆全球華人青年化學家會議、赴加拿大參加第五屆國際雜原子化學會議, 參加在日本舉行的綠色化學與可持續發展(GSC Tokyo2003) 國際會議等。1998年被選為湖北省高等學校跨世紀學術帶頭人。
2003年回國後,課題組開展了綠色化學及二氧化碳可再生資源的化學利用等相關研究,如“二氧化碳的化學固定化研究” 以及“從可再生利用資源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碳酸酯及其衍生物”等項目得到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南開大學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在研究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環狀碳酸酯的均相催化劑和非均相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其套用方面取得了較好進展。承擔的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於2005年12月17日通過了專家驗收,獲得好評。主要意見如下:“該項目在超臨界流體條件下通過運用分子催化活化二氧化碳的原理,將二氧化碳有效地轉化為具有重要套用價值的基本化工原料碳酸酯,為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個有效方法,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本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議課題組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早日促成實用化”。
開展二氧化碳分子催化活化,初步建立二氧化碳的功能化轉化的方法學。研究二氧化碳對金屬-氧鍵的插入反應以及與催化劑分子的相互作用,達到活化的目的,並實現資源化利用。結果表明二氧化碳的活化以及與催化劑分子的相互作用是化學利用的關鍵。在合成具有重要套用價值的碳酸酯、氨基甲酸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同行認可的創新成果。
自2001年以來,開展的有關二氧化碳的功能化轉化的方法學以及有機催化反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26篇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J Catal., ChemSusChem, J Org Chem, Green Chem., Synlett., Tetrahedron Lett., J. Mol. Catal. A: Chem., Appl. Catal. A: Gen, Eur. J. Org. Chem., Catal. Commun. 等國際刊物上,其中有一篇作為國際刊物《綠色化學》2005年第七期的封面論文;並且在2005年《綠色化學》封面評比中獲得第五名。
開展學術交流。相關論文的引用次數達300以上, 最高單篇的引用次數為57。此外申請和已授權的中國發明專利共四項。表明課題組在有關二氧化碳功能化轉化利用以及綠色化學領域的研究,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與好評。
2003年回國後,課題組開展了綠色化學及二氧化碳可再生資源的化學利用等相關研究,如“二氧化碳的化學固定化研究” 以及“從可再生利用資源二氧化碳直接合成碳酸酯及其衍生物”等項目得到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南開大學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在研究以二氧化碳為原料合成環狀碳酸酯的均相催化劑和非均相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其套用方面取得了較好進展。承擔的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於2005年12月17日通過了專家驗收,獲得好評。主要意見如下:“該項目在超臨界流體條件下通過運用分子催化活化二氧化碳的原理,將二氧化碳有效地轉化為具有重要套用價值的基本化工原料碳酸酯,為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個有效方法,取得了重要創新成果。本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議課題組進一步開展研究工作,早日促成實用化”。
開展二氧化碳分子催化活化,初步建立二氧化碳的功能化轉化的方法學。研究二氧化碳對金屬-氧鍵的插入反應以及與催化劑分子的相互作用,達到活化的目的,並實現資源化利用。結果表明二氧化碳的活化以及與催化劑分子的相互作用是化學利用的關鍵。在合成具有重要套用價值的碳酸酯、氨基甲酸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同行認可的創新成果。
自2001年以來,開展的有關二氧化碳的功能化轉化的方法學以及有機催化反應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有26篇研究論文分別發表在J Catal., ChemSusChem, J Org Chem, Green Chem., Synlett., Tetrahedron Lett., J. Mol. Catal. A: Chem., Appl. Catal. A: Gen, Eur. J. Org. Chem., Catal. Commun. 等國際刊物上,其中有一篇作為國際刊物《綠色化學》2005年第七期的封面論文;並且在2005年《綠色化學》封面評比中獲得第五名。
開展學術交流。相關論文的引用次數達300以上, 最高單篇的引用次數為57。此外申請和已授權的中國發明專利共四項。表明課題組在有關二氧化碳功能化轉化利用以及綠色化學領域的研究,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