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能彬

何能彬

何能彬(1912年-1989年),湖南平江人。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三軍團師衛生隊指導員。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後任晉察冀軍區營長、軍分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旅長,東北野戰軍師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遼瀋、平津等戰役。建國後,歷任天津、武漢、湖南公安總隊總隊長,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能彬
  • 出生地:中國湖南平江
  • 出生日期:1912年
  • 逝世日期:1989年
  • 職業:軍人
  • 主要成就:一級解放勳章 、二級八一勳章
  • 政黨:共產黨
人物簡介,生平介紹,革命生涯,

人物簡介

何能彬(1912—1989)湖南省平江縣人。一九二八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三軍團第二師衛生隊政治指導員,紅三軍團隨營學校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騎兵營總支書記,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區特務營營長,河南區隊區隊長,第十八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冀東縱隊第十四旅旅長,冀察熱遼軍區獨立第十七旅旅長,熱北軍分區司令員,騎兵師師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天津市公安總隊總隊長,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學校校長,武漢市公安總隊總隊長,湖南公安總隊總隊長,湖南省軍區副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生平介紹

何能彬出生在連雲山下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5月,15歲的他在著名烈士塗正坤的帶領下投身革命,與土豪劣紳、地主進行武裝鬥爭。有次奉命在嘉義偵察時不幸被捕,在家鄉父老的營救下,逃出了虎口,臨走時,他向鄉親許下誓言:“只要何能彬能活著回來,定要報答鄉親!”“七七事變”後,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保護華北的民眾,將軍由陝北東渡黃河來到了山西,與晉北鄉親一道,與日寇浴血奮戰了7年。在晉北,他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平型關戰役;在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中,左臂不幸中彈,經晉北參戰老鄉的搶救,雖然保住了生命,但卻痛失了左臂。傷愈後,將軍不願離開前線和一起戰鬥了多年的晉北老鄉,謝絕了組織調回後方的安排,就地出任了晉北地方武裝——河南區隊隊長。晉北成了將軍的第二故鄉。1949年2月,中央決定抽調華北各解放區大批幹部隨軍南下,解放江南大地。時任冀熱遼軍區騎兵師長的何能彬,傳信給晉北戰友,向大家介紹了湖南的革命鬥爭歷史和風土人情,期盼同志們認清形勢,打消顧慮,回響中央的號召,解放江南的鄉親。晉北幹部沒有辜負將軍的心愿,踴躍報名南下。忻縣南下幹部被定為接管將軍故鄉———平江的使者。1949-1952年,何能彬懷著對故土的一往情深,兩次從就任天津、武漢公安總隊司令員崗位上回來探望親人,鄉親和烈士的遺孀遺孤。同時,也想看望從晉北南下的同志和戰友。將軍每次回來,都要向區委、縣委反映鄉親們的呼聲和要求,對工作中的缺失和錯誤,也毫不客氣的提出批評與建議。1955年,司令員被授予少將軍銜。

革命生涯

1946年1月至3月,何能彬率冀東十四旅一、五十七、六十一團參加第一次和第二次承德保衛戰,曾在桲欏樹川村圍殲敵五十四師,在平泉小溝阻擊國民黨四師的進攻,殲敵1100人,受到中央軍委通電嘉獎。而後率部在綏中、山海關間戰鬥。8月下旬,經七溝、六溝、三溝轉至高寺台、中關一線,在中關參加了熱河軍區召開的臨時作戰會議,指揮十四旅在高寺台、中關一線抗擊敵五十四師的進攻,掩護熱河省機關和軍區直屬隊向隆化撤退。9月17日率十七旅同十三旅強攻乃林之敵暫十八師一、二團,殲敵650人。23日至25日率十七旅與十三、十六旅協同作戰解放寧城,殲敵十八師三團千餘人。
1947年初夏,率朱德騎兵師,同五、十三旅、熱河騎兵大隊,在圍場錐子山全殲敵1個整團。6月,率騎兵師同十七旅、十八旅配合追擊從赤峰逃到三十家子的敵人,獲輜重百餘馬車,殲敵4000人,而後解放天義。6月29日至7月1日,十七旅擔任主攻,同十六、十八、十三旅解放北票,殲敵九十三軍十八師2176人。11月9日,率騎兵師同八、九縱隊在義縣以西、朝陽寺、九關台門殲敵九十二、九十四軍兩個師6500人,生俘九十二軍侯鏡如部l000人。
1948年1、2月間,配合蒙古騎兵團孔飛部在烏丹剿匪。4月23日配合獨七師解放壩上重鎮多倫,殲敵2000多人。10月11日,率騎兵師參加遼瀋戰役,同四縱、一縱三師進入黑山、大虎山地區,首先與敵接戰,26日至28日,配合四野主力部隊全殲敵廖耀湘“西進兵團”5個軍,為遼瀋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