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該書從倫理學角度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闡釋。比如,在社會倫理的視域下,醫學倫理是一個熱點。作者在第四章“實踐中的目的”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來,醫生行醫是手段,目的是治病救人,造就最廣義的健康。在藝術界有“為藝術而藝術”的說法,而醫學界似乎沒有“為行醫而行醫”的論斷。可是有的醫療機構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背離了醫療之目的,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的現象多有發生,很多患者為了治病,常常掏更多的冤枉錢、血汗錢。醫學倫理不僅直指醫學界的良知,更涉及千家萬戶,關乎人們的普遍利益。陳嘉映寫道:“治病當然是個技術活兒,但行醫不僅要靠醫術,同樣要靠醫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ISBN:9787532156917
  • 原作者:陳嘉映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
基本內容,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作者簡介,圖書評價,

基本內容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陳嘉映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4月版
2016年1月,成為2015年度影響力圖書。

圖書信息

作者:陳嘉映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副標題: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出版年:2015-5
頁數:305
定價:39.00
裝幀:平裝
ISBN:9787532156917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倫理學中的幾個論題。讀過幾本書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差不多早都被前人講過。其中有些,我有自己的體會、思考,嘗試用當代中國普通讀者比較易懂的方式把這些道理重新講述;有些,前人好像講得不太對不太好,我嘗試講得更好些。也許沒做到——我一直對自己期望不高,更希望的倒是有幾個讀者能與作者一樣,感到誠實的思考實是人生一大樂事。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我該怎樣生活”這個問題不只是人生道路之初的問題,而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麼路,知道這條路該怎么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
在最初“選擇人生道路”的時候,沒誰一開始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周邊環境並預見環境的變化。我們一開始不可能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這不在於我們還不夠聰明,而在於我們的本性在一開始不夠具體,本性有待在盤根錯節的實踐中向我們逐漸清晰地顯現。我們大概可以在這個意義上去理解歌德說他的浮士德是一系列越來越純粹或純潔(rein)的努力。我把這個“純粹”或“純潔”理解為:自身通透。我以為,這種自身通透是phronesis最核心的含義——洞明自己行在何處,渾然一體地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從而能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道路上。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倫理與倫理學
§1 倫理學這個名稱
§2 倫理與道德
§3 倫理學與語言
§4 人該怎樣生活:我該怎樣生活與人該怎樣生活
§5 亞里士多德學科分類中的倫理學:倫理學之知是何種知?倫理學能否教人為善?
§6 倫理學內的分科
§7 倫理學之為倫理領域的窮理:殺人與殺青蛙
§8.說理與勸求
第二章 功效主義與自私的基因
§1 功效主義簡介
§2 幸福計算
§3 經濟學帝國主義
§4 利益最大化
§5 利己即利他?
§6 看不見的手
§7 “自私的基因”
§8 自利與自私
第三章 事實與價值
§1 “是”與“應當”
§2 從借錢這個事實能夠推出應當還錢嗎?
§3 自然而然的存在是實然與應然未分之處
§4 簡論社會研究與自然科學的區別
§5 人文/社會研究的科學化
§6 倫理學是有我之知
§7 評價與“主觀”
§8 倫理學重在論理
§9 倫理道德方面的實證研究
第四章 實踐中的目的
§1 目的—手段
§2 下棋不是好玩的手段
§3 目的與用途
§4 繪畫既非單純取效也非單純遊戲
§5 創造性與自主性
§6 行醫也並非盡於取效
§7 德與才
§8 內向效用
§9 學醫是為了懸壺濟世嗎?
§10 實踐傳統的式微
第五章 知行關係
§1 知行合一
§2 賀麟論知行合一
§3.知行合一說的困難
§4 深知而與行合一
§5 心理與心性
§6 屈原需要心理治療嗎?
§7 “理論指導實踐”
§8 示範
第六章 快樂、幸福、良好生活
§1 快樂是不是好的
§2 目的與欲望
§3 快樂內融在活動中
§4 求樂
§5 苦樂交織與以苦為樂
§6 快樂的天然位置
§7 幸福
§8.自我實現
§9.良好生活
第七章 性善與向善
§1 善(好)這個詞
§2 孟子的性善論
§3 荀孟異同
§4 性有善有惡論與性無善無惡論
§5 善“不與惡做對”
§6 成心輸棋與有意為惡
§7 “一體之心”
§8 德性與本能
§9 “道德考量”
§10 向善與虛偽
第八章 個殊者與普遍性
§1 不同的立身之本
§2 相對主義
§3底線倫理
§4漢斯·昆的“真正的宗教”
§5 家族相似與重疊共識
§6環境之為內在制約
§7 普遍與會通
§8 個殊者實現自身

作者簡介

陳嘉映,1952年生,曾先後任教北京大學哲學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從感覺開始》《無法還原的象》《哲學·科學·常識》《說理》《價值的理由》《簡明語言哲學》等;譯有《存在與時間》、《哲學研究》《感覺與可感物》等。

圖書評價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種未經過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人忽略了這個,乃至在人生的道路走向上迷失,離出發的路漸行漸遠。
由陳嘉映所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一書,圍繞“我究竟該怎樣生活”這個核心命題,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針對現實中的各種現象展開探討。全書共分八章,主要從倫理、倫理學、價值、實踐、知行關係、道德等問題作為切入點,闡釋他對倫理學與生活的理解。“我究竟該怎樣生活”這個命題,不僅是人生道路之初的難題,也是貫穿人一生的焦點。他寫道:“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不是選對或選錯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知道自己在走什麼路,知道這條路該怎么走:我們是否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
對於倫理、倫理學、道德等詞語,人們並不陌生,然而深究起來,可能就語焉不詳。在探究“我究竟該怎樣生活”時,有必要對這些概念進行學理上的辨析。該書在第一章“倫理與倫理學”中,作者從古今中外學者的論述中,從不同維度和不同層次進行了論述。陳嘉映指出:“倫理學不是自然科學,也無法被自然科學化。”確實,倫理與道德皆指涉某種規範系統,倫理偏重於社會的層面,道德則偏重於個人的層面。
該書從倫理學角度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刻闡釋。比如,在社會倫理的視域下,醫學倫理是一個熱點。作者在第四章“實踐中的目的”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來,醫生行醫是手段,目的是治病救人,造就最廣義的健康。在藝術界有“為藝術而藝術”的說法,而醫學界似乎沒有“為行醫而行醫”的論斷。可是有的醫療機構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背離了醫療之目的,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的現象多有發生,很多患者為了治病,常常掏更多的冤枉錢、血汗錢。醫學倫理不僅直指醫學界的良知,更涉及千家萬戶,關乎人們的普遍利益。陳嘉映寫道:“治病當然是個技術活兒,但行醫不僅要靠醫術,同樣要靠醫德。”
對於“何為良好生活”,他寫道:“良好生活首先從品性、識見、有所作為著眼來看待生活。”他理解的有所作為,和人生的成功並沒有多大關聯。現在習慣於把有所作為的人統稱為成功人士,其實,成功人士和不成功人士一樣,有的過著良好生活,有的品格低下、靈魂乾癟。成功只會讓優秀的人變得更加堅毅、從容、大度。而那些在濁世鑽營得了官位得了錢財的人,得意張狂、淺薄低俗,這與良好生活無關。書中講到,總體上來講,若要過上有尊嚴的良好生活,提升知識修養是前提,對人生和社會要有通透的理解。更為關鍵的,是在社會實踐中善於運用知識,時常反思言行,追隨天性的步伐,努力做到“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