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44年10月參加革命,194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電機系,後轉入航空系學習,參與建立黨的秘密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並擔任執委,畢業後到雲南農村中學任教。
1947年在北洋大學航空系任教。
1948年任清華大學助教並擔任教職工黨支部委員,後在石景山地區參加接管組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任清華大學黨總支副書記,後兼任燕京大學黨總支書記。
1951年2月,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後主持創建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併兼系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
1977年5月後,任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1982年起,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部長、黨組書記,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主任委員。
職業生涯
1944年在
西南聯合大學參加發起組織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同盟”;
1946年西南聯大航空工程系畢業;
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西南聯大民主青年同盟第一支部執行委員、清華大學黨支部委員;
1950年3月,任清華大學黨總支書記併兼任
燕京大學黨總支書記;
1953年,任黨委第二書記;
1956年5月至1966年6月,任黨委副書記,還先後任
工程物理系主任、副秘書長、教務處長。在此期間,是
蔣南翔校長領導教學工作的得力助手,對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團結知識分子,推進學校的改造、發展和建設,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3年,協助蔣南翔創立政治輔導員制度,多年培養形成了一支
又紅又專的
政治工作隊伍,50年代學蘇時他主張"學習蘇聯一定要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生搬硬套"。他尊重和關心老教授;
1955年,與蔣南翔一起介紹
劉仙洲入黨,在知識界引起很大反映;
1956年,組織選拔優秀學生,推行因材施教,加速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
1956年,協助蔣南翔創辦高新技術學科專業,他主持創辦
工程物理系,設立我國最早的原子能專業,自力更生建造試驗原子反應堆,為國家培養出一批急需的高新技術人才;
1958年,他協助
蔣南翔總結和推廣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經驗。60年代參與制訂“高校60條”。還講授過馬列主義哲學課和力學課;
1972年1月至1973年11月,任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主管教改工作,貫徹周恩來總理關於批極“左”思潮和加強基礎理論的指示,調研和調整工農兵學員的教學計畫,增加業務理論課學時和半年文化補習,開辦固體物理等四個研究班,為“文革”中畢業的新教師組織業務培訓;
1973年冬,被
遲群錯誤批判為“資產階級復辟勢力代表人物”。粉碎“
四人幫”後1977年5月清華黨委予以平反;
1978年6月至1982年4月,任副校長。協助校長
劉達撥亂反正,調整學校布局,整頓教學秩序,實行“一個根本(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兩個中心(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三個方面結合(教學、科研與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方針,為推進學校的改革、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2年4月底,何東昌調任國家教育部部長。
1984年9月,時任教育部部長的何東昌兼任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1986年9月,
中國教育電視台正式成立並開播。直至1990年2月,何東昌才卸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一職。
1985年6月18日,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設立
國家教育委員會。何東昌任國家教委黨組書記、副主任。
1989年4月29日,與國務院新聞發言人
袁木,北京市委常委兼秘書長
袁立本、北京市副市長
陸宇澄等人一起與北京十六所高校的四十五名青年學生進行座談對話。其後,在高校領導幹部培訓班上提出,高校領導首先要做政治家,其次才是教育家。
人物逝世
2014年1月23日,何東昌同志因病在中國北京逝世,享年91歲。
社會影響
何東昌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