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清(國際友人紐西蘭籍)

何明清,女,1922年,25歲的紐西蘭籍護士凱瑟琳·霍爾(音譯名)女士(中國名何明清)告別了親友,經由香港到上海、天津,最後到達北京,開始了她的傳教生活,以傳教士身份就職於英國人開辦的教會醫院(今北京協和醫院)。苦難深重的中國引起了何明清的極大同情,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都激起了她極大的愛心,她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時曾多次擠時間到貧窮的山區給農民看病。1923年,她受紐西蘭聖公會派遣來到中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明清
  • 外文名:凱瑟琳·霍爾
  • 國籍:紐西蘭
  • 出生日期:1898
  • 逝世日期:1981
  • 職業:護士
  • 信仰:聖公會
  • 死亡地點:中國
1927年,她調往河北保定安國聖公會醫院任護士長,負責行政和管理方面工作。安國這所醫院是當時全華北農村的第一所西方醫院,她在這裡辦了兩個護士培訓班,先後培訓出60多名護士。何明清利用傳教士的特殊身份,以安國聖公會醫院(性質上屬於教會醫院)的名義多次到北平(今北京市)的醫院採購抗戰急需藥品,並冒著風險幾經周折將藥品安全轉運到晉察冀邊區,送給白求恩醫療隊,並與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在工作中結下深厚的革命友誼。每次去北平前,白求恩都給她開個購物清單,主要是為八路軍治傷醫病的藥品、醫療器械和電器等。她每次都是以安國教會醫院的名義,將這些藥品等經過定縣車站轉運到晉察冀邊區。在敵特密布的惡劣環境下,她冒著生命危險闖崗哨、過封鎖溝,一年中她給晉察冀邊區運送醫藥、醫療器械等物資多達三十餘次,動員輸送知識分子和醫務工作者四十多人,為晉察冀邊區的抗日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使白求恩大夫對她由衷地敬佩和感激。
何明清在抗戰期間為安國聖公會醫院培養了30多名護士,並動員安國聖公會醫院院長杜場曾參加白求恩醫療隊,在杜場曾院長的帶領下,聖公會醫院的王景和、張立新等12名醫護人員參加了八路軍的白求恩醫療隊,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安國縣城東關的民兵張德欣在埋設地雷時不慎被炸傷內臟,何明清女士和聖公會醫院的醫生都做不了這個手術,她立即把白求恩請來,為其做了手術,挽救了一個革命戰士的生命。白求恩大夫率東征醫療隊到冀中根據地進行戰地救治傷員時,看到戰鬥在冀中的華北戰地服務團女團員沈乃然得了脊椎結核症。白求恩決定送她到北平協和醫院去治療,但北平是敵占區,他找到何明清,她親自把小沈送到協和醫院並安排好。經三個月的治療,她又冒著風險,穿過封鎖線,親自把小沈接回根據地。由於何明清的作為違背傳教士的行為要求,被紐西蘭聖公會開除,這反倒更加堅定了何明清對共產主義信念的追求。她來中國時並不了解中國共產黨,也曾對共產黨用過“搗亂分子”這個詞,但在她接觸過聶榮臻司令員後,她說:“共產黨人的廣闊胸懷像大海,只有共產黨才能使中國改變面貌,因為他們有嚴明的紀律,他們能給人們帶來積極、熱情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希望。”她在回憶錄中還提到:她曾幫助解放區運送過晉察冀邊區抗日政府急需的電台,她始終以南丁格爾精神作為最高人生行為準則,她在抗戰中表現出的民族大愛精神也給安國人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何明清是一個虔誠的教徒,她把愛無私地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中國人,她的正直和良知告訴她,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政策是極其野蠻的,日本帝國主義的“三光政策”是野獸行徑。1937年7月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對中國軍隊進行了27小時的攻擊和轟炸,使中方傷亡慘重,何明清在戰爭廢墟中去搜尋倖存者時與呂正操將軍相識,她在她負責的安國聖公會醫院中大批接收受傷的中國軍民,她決心盡其所能幫助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何明清在安國工作戰鬥期間,曾為呂正操將軍治病並提供當時急需的藥品,給呂正操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從何明清的後代口中得知,1981年,何明清女士辭世,遵照她生前囑託,她骨灰的一部分埋在曲陽烈士陵園,一部分撒在宋家莊的蓮花山上,與白求恩陵園遙相守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