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1976年參
軍,歷任團、師、軍、兵種新聞幹事,報社記者。
1989年至1992年轉業到中央某機關報社當記者、編輯。
1996年曆任《中國作家》總編室主任、副主編、執行副主編。
2005年任《中國作家》主編。
2008年任
作家出版社社長、總編輯,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
2009年任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2012年6月30日,當選為第三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2016年12月2日,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當選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8年8月12日,茅盾文學院在茅盾故鄉浙江省桐鄉市成立,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被聘為首任院長。
成果
第一屆魯迅文學獎(1995—1996) 《共和國告急》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1997-2000) 《落淚是金》
第四屆
魯迅文學獎(2004-2006) 《部長與國家》 (又名《奠基者》)
第一屆正泰杯報告文學獎(1999-2000) 《
中國高考報告》
第二屆正泰杯報告文學獎(2001—2002) 《
根本利益》
第二屆徐遲報告文學獎(2001-2003) 《根本利益》
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2004-2007) 《部長與國家》(又名《奠基者》)
第四屆徐遲報告文學獎(2008-2009) 《生命第一》
新中國六十年優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1949-2009) 《永遠的紅樹林》
中國改革開放優秀報告文學獎(1978-2008) 《
落淚是金》
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2009) 《我的天堂》
第一屆金盾文學獎(1988) 《第二道戰壕》
第二屆全國寶石文學獎(1990——1995) 《野性的黑潮》
第21屆全國城市出版社優秀圖書獎(2008) 《國色重慶》
第八屆廣東魯迅文學藝術獎(2005-2008) 《東方光芒》
中宣部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2012) 《忠誠與背叛》 電視劇《奠基者》
其他重要作品:《國家》、《三牛風波》、《科學大師的名利場》、《恐懼無愛》、《為了弱者的尊嚴》、《男人魅力》、《破天荒》、《台州農民革命風暴》、《煙雨播翠》等。
已出版報告文學作品50餘部(篇),長篇報告文學作品30部。作品被翻譯到十幾個國家。其中《
中國高考報告》被收入
日本、
澳大利亞等大學教材。
談創作
何建明說“報告文學作家應該是個衝鋒的戰士”。 四川省
汶川縣大地震後,何建明迅速請戰。何建明說:“就年齡和文學創作的成就及這些年所獲得的榮譽等情況而言,何建明是可以不用去做那些非常辛苦、衝鋒陷陣的事了,但這不是一個作家的本質和所為。何建明一直認為,自己既然是個報告文學作家,就應該是個衝鋒的戰士。當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們去拿筆記錄歷史和重大事件時,甚至需要我們去投入戰鬥的時刻,何建明應該無條件地像年輕的戰士一樣隨時準備出發,甚至需要時用犧牲生命去完成任務。這是一種職業的操守,也是一名作家基本的素質。或者也可以說,它是一名人民作家的使命和責任。”
在
地震災區採訪的過程中,何建明有數次遇險的經歷,但這一切並沒有阻止他現場採訪與寫作。何建明對記者說:“儘管媒體與通訊非常發達,可作家的現場生活與採訪是其它職業與工作所代替不了的。何建明必須儘可能地去參與第一時間、第一現場。作家尤其是報告文學作家,必須到所要寫的對象現場,還得投入感情和走進採訪對象的心靈深處。只有這樣,你才能完成使命。”所以這次去地震災區採訪,何建明要求自己儘量地多些現場感受和生活,目的是為了能夠把作品寫得更好一點。
記者曾經數次跟隨何建明所在的作家採訪團採訪,每次都發現他有自己詳盡的採訪計畫,目的性、針對性都非常強,效率也很高。何建明所參加的抗震救災採訪團還沒有回到北京,何建明就已經有5篇報告文學作品與讀者見面了。何建明的辛勞也可見一斑。何建明從
龍門山寶山村採訪回到駐地那天已是凌晨3點,他沒有休息,而是連夜創作出了《淚灑龍門山》。據記者的了解,何建明在採訪途中寫出的《不屈的山樑》、《飄揚的黨旗》等,都是在這種採訪寫作連軸轉中完成的。何建明這幾篇發在《
人民日報》、《
求是》、《
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上的短篇作品,都是寫的反映基層幹部民眾的形象。何建明說,在地震中基層民眾和共產黨員的表現讓他更感動。他們確實是國家和民族的“不屈的山樑”。“何建明想告訴讀者的是:這個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夠發展得那么快,是因為我們的人民和共產黨人的那種骨氣和精神,這是任何一種力量都毀滅不掉的,而且也是不可戰勝的。”
與所有關注此次大地震的人一樣,何建明最關注的,也是人的生命。何建明說:“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同地震所帶給人類生命的那種痛苦與悲愴,更讓內心產生強烈的震撼。活著的倖存者和死去的遇難者,他們都是我最想關注的。我還關注另一種生命,就是地球的生命。地震其實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襲擊。地球也是有生命的,它以地震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一種生命狀態。在這過程中,人的生命顯得弱勢甚至無助。但當地震過後,面尋災難的時候,人的生命和意志又是那么的強大和了不起!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民族偉大和堅強不屈,這是何建明三次採訪最想挖掘的東西。”他告訴記者,在何建明已經或正在寫的幾部中長篇有關地震的紀實作品裡,他更關注的是三種生命:地震中倖存者的生命狀態,地震中遇難者的生命終結過程與留下的思考,地震中襲擊的地球為什麼會這樣對待我們、今後它還會怎樣地對待我們和我們如何辦的許多思考。何建明認為,這三種生命狀態是整個地震對我們的所有啟示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人文思考。作家應當關注和解剖這一問題,目的是為了更好、更安全地保證我們的生命能夠永遠地倖存在地球上,並與地球友好相處。
2008年7月21日,記者與何建明聯繫採訪時,得知他還在
北川縣,這已經是何建明第三次深入災區採訪了。何建明告訴記者:“當我第三次踏上災區的時候,他的心仍然想著
汶川大地震最初的那幾天的慘烈。現在災區已經看不到了那種悲悲切切的場面了,到處都是忙碌的重建家園的景象,並且看到了災區民眾的臉上已經有了笑容。這多少讓我內心有種安慰和稍許的輕鬆。”說起為什麼三赴災區,何建明說,因為那裡的東西一直在牽動著他的心。“有時想起來很痛。儘管我剛調到一個新單位,事情很多,但我仍然無法抹掉內心的那絲‘震痛’,所以何建明利用周末又去了兩次災區。”談到三次採訪的感受,何建明說:“它們帶給我不同的地震現實印象與人文思考。我想兩個月中三次去震區還是遠遠不夠的。何建明會去十次八次,甚至用一兩年或幾年的時間關注
災區。”
“無論我今後乾什麼,我無法放棄手中的筆。”這是何建明接受採訪結束時告訴記者的一句話。 何建明認為,作家也是一個國家的公民,作家比一般人更有感情,血更熱,所以作家不能在國家和
民族出現大難時無動於衷,這是最起碼的素質。“何建明比別人表現得更好一點,才配得上“
靈魂工程師”的稱號。何建明內心這么想,行動上也要求自己這么做。”
創作評價
何建明是當前中國
文壇中最有影響力的報告文學作家之一,何建明關注
弱勢群體,塑造時代英雄,並站在比較高的層面來審視社會和時代,抓住最能反映人心的事件和時代的閃光點。以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真實地記錄社會發展過程中與人民民眾生活和命運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民眾在歷史過程中的偉大實踐以及改革開放中阻礙時代發展前進、需要進一步改善的社會問題是他作品記述和反映的主要內容。這些都充分表明了何建明秉持的人民立場,表達了何建明對人民的情感和意願,對人民民眾的偉大歷史實踐的理解和支持,為人民代言,並在思想情感上與人民民眾相通。
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人民性的價值立場在他的創作中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直面真相、忠於現實。報告文學作家
盧躍剛曾在《轉型期報告文學的遐思》一文中說:“報告文學作家與小說家不同的是,他必須面對社會寫作。對此,他沒有任何躲閃和迴旋的餘地。他必須剖開胸膛直面現實。否則,就別幹這行當。他需要勇氣,需要激情,需要體力,需要堅韌,更需要由判斷和把握所構成的理性。”情況確實是這樣的,尤其在揭露社會陰暗面、剖析時弊的題材上,何建明不僅要有敏銳的眼光和清醒的頭腦,還要有過人的膽識和承受一切是非的犧牲精神。何建明在談到《共和國告急》時說:“關於中國的資源領域情況極其複雜,特別是亂采亂挖礦產資源問題,整個兒是一個黑社會,是塊充滿了血腥的野蠻之域。何建明記得有好幾次都是直接與那些有真刀真槍的‘山寨王’和‘金把頭’
周旋,稍有不慎,小命就可能丟了。但不下到那種地方,你就不可能獲得那些破壞礦產資源的罪惡之源是怎么回事,常常是現實要比我們的作品中所描寫的複雜和艱險得多。”何建明以可能付出生命為代價的犧牲精神向社會現實的真實情況逼近,直面真相,不迴避社會生活的矛盾問題,不粉飾社會,這充分體現了一個有良知,有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的作家的精神品格。在《共和國告急》中,何建明對一連串悲慘揪心礦難事故的發生和中國礦產資源正受到嚴重損害的事實進行了真實的記述。在這過程中暴露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金錢的誘惑下漠視人類的寶貴生命、以損害“地球母親”為代價、
地方政府為了短期經濟利益而本位主義思想嚴重、礦主的自私貪婪、採礦工人的貧困愚昧等等。
二是平民情結和憂患意識。“但真正的秤,是人民民眾喜不喜歡何建明寫的作品,何建明的作品是不是為人民和百姓說了話——這是何建明內心深處一直存放著的一把金鑄的秤桿!它與何建明的生命同等重要,它是何建明的文學生命的全部支撐點。”(《共和國告急》後記《生命如歌,文學如歌》)確實,從他的眾多作品中可以看出,何建明是憑著自己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自己居於中國平民百姓的立場之上,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用百姓的眼光看生活、看現實,寫出了真正具有現實意義和充滿百姓情結的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還流露出可貴的憂患意識,在《根本利益》的封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事關中國的生死命運和十三億人民的明天。”作品從“三個代表”的思想高度出發,從活生生的生活現實出發,正面描寫黨群關係,黨的作風建設問題,並善於把反腐敗鬥爭和黨風廉政建設結合起來思考,為了維護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而大聲疾呼。
何建明剖開了這種容易忽視的看不見的腐敗,剖開了達官腐敗產生的土壤和環境,引起了人們的警覺和注意,其意義是發人深省的。還有何建明在“中國教育三部曲”中也體現出了對現存教育體制的憂慮。作品出版後,引發教育界某些領導者的不滿和批評,他們認為:“把貧困大學生問題端至公眾面前的文學作品是在‘暴露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黑暗面’,把弱勢群體亮出來是給‘中國教育抹黑’。”(《共和國告急》後記《生命如歌,文學如歌》)這就反映出現行的政府機構中有的部門不能面對現實,對存在的問題不解決而採取迴避的態度,只報喜不報憂,漠視人民民眾,不能關注人民民眾的疾苦。這些問題一直是中國社會的痼疾,就像一個毒瘤,如果我們不去面對,不去揭露它,那么就會越長越大,從而影響整個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任何一個有高度政治覺悟的作家都必須排除阻力,勇敢地提出問題,並反思問題產生和存在的根源。
三是
高揚主旋律。“主旋律”的內涵相當豐厚:它既有符合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反映新的時代和新的文化的“先進性要求”,又融合了足以體現人類本性的、具有全人類公德性質的“廣泛性要求”——人道主義精神。弘揚主旋律,是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具體體現,實質上就是弘揚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人類崇高價值和尊嚴的關懷不是一己的,而是對於他人和世界的關懷,也就是人民性。
何建明的
報告文學創作始終張揚著對社會和時代強烈而鮮明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反映民眾的願望和要求,捍衛真理,堅持正義,敢為人民鼓與呼,既探討前進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又努力挖掘社會生活中的光明與積極因素,正是高揚時代主旋律的優秀之作。
何建明報告文學創作的特點:用曉暢明白的口語化語言描繪最焦點的事情,字里 行間洋溢的是他最深沉熱烈的情感。曾經的軍旅生涯戰地報導經驗,加上後來培養出的新聞記者素質,使得何建明擁有異常靈敏的新聞感覺,並且行動迅速果決。每次重大事件發生後,何建明都會在最快的時間裡到達現場開始採訪和寫作。
對時代主旋律的張揚凸現了一個作家所具有的文化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是文學的生命力之所在。作家將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在作品中體現出來,在對人物的塑造和題材的選擇上就反映了一個作家人格的高低,也是文學中人民性的客觀外顯。何建明正是通過對時代主旋律的高揚顯示了文學的真正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