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韓,字桐藩,又字對溪,今文縣上丹鄉關爺樓村人。生於清聖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十四日,卒於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年)五月初三,終年66歲。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葬於文台西北阡(今文縣城北)。何宗韓自幼喪父,因聰慧好學,12歲時“試輒冠童子科”。
基本介紹
- 字:桐藩、對溪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文縣上丹鄉關爺樓村
- 出生日期:清聖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九月十四日
- 逝世日期:清高宗乾隆九年(1744年)五月初三
- 本名:何宗韓
簡介,人物生平,
簡介
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考中舉人,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考中進士,被授禮部主事。此後歷任儀制司主事、山西副考官、祭祠司員外郎、刑部福建司郎中、大理寺左少卿等職。
人物生平
何宗韓為人敦厚,辦事公道。一次,冊庫丟失了金冊,朝廷不問青紅皂白,就將主管的鑄印局大使抓捕,準備處以死罪。何宗韓認為這樣處理不合理,便直言上抗:“舍盜不問,即誅大使。何益?”後經派員調查,果然發現了盜賊,受牽連者無不感激仗義執言的何宗韓。上司從此也格外器重他,準備推薦他到地方上任縣官。大宗伯蔚州李公不以為然,他說:“何宗韓是個很有本事的人,讓他當個縣官未免大材小用了。”少宗伯江都唐公聽說後,親自召見了他,認為他的確是個人才,便推薦他擔任江南分巡鳳廬道按察司僉事,主管今安徽東部一帶的數十處關稅。在當時,這是一個“肥缺”,但何宗韓任職多年,廉潔奉公,“處膏不潤”,為同僚所稱讚。
何宗韓不僅居官清廉,而且對同僚們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行為深惡痛絕,疾言相諫。在他任職鳳廬道僉事期間,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年,朱家口河水決堤進入安河,毀壞不少農舍和田地,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但州牧怕擔負失察之罪,不但不據實上報,反而向朝廷報喜:“朱家河決堤後水位下降,故而新增農田七千四百頃。”治河官吏也報喜不報憂,聲稱:“新淤湖田九千三百頃。”何宗韓不怕得罪權貴,直言上奏,力陳河水決堤後百姓所受的苦難,並且還親自帶人到河兩岸勘察,用確鑿的事實和數據揭穿了州牧、河臣們的謊言。時任江蘇巡撫的尹文端感嘆地說:“何宗韓真是個賢臣啊!”遂上奏朝廷,不但免除了受災地區百姓的賦稅,而且還發倉粟、撥賑米,使百姓得到了賑濟。因此,官吏們對他十分敬畏,“人有不善,惟恐聞於公,為相語曰:不畏王公怒,但畏何公知。”
鳳廬地處淮河流域,淮河常常泛濫,百姓深受其害。何宗韓任職期間,對治理淮河提出了許多構想,採取了不少措施,效果很好。先是疏浚了廬縣的金斗河,又將宿縣城北的小河與澮、濉二水貫通,後又鑿通了桃溝燕子口,以泄蕭、徐、永城之水。同時,整頓了淮河上的營訊,裁減冗員,加強了水訊督察。因治水有功,清雍正皇帝親自召見了他,向他詢問治理淮河的情況,稱讚說:“陝甘竟無大僚,即何宗韓可用。”遂提升他為少廷尉。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欽點從耕籍田九卿及謁陵扈從官,在陪同皇帝籍耕上陵時,他提出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建議,如分州縣僚佐駐要地,裁各關試用官以清椎政,罷六曹委署官以重職守等,都被雍正一一採納,並詔行天下。次年又陪侍經筵,深受皇帝寵信。朝臣們當時都認為何宗韓將會受到重用。不料,卻因足疾突發,難以行走,只得回歸故里養疾。回鄉後,置義田,焚貸券,倡修文廟及陰平橋、南崖寺,頗多善事。後竟一病不起,終年66歲。一代英才,鴻圖未展,竟此而終,令人扼腕。
何宗韓好讀書,學問淵博,“足未嘗輕出城市。過其廬,淵然惟吟誦聲”。任祭祠司員外郎時,正值《清會典》編修之際,他負責了朝會、郊廟、鄉會、科試等條文的增訂工作。著作主要有《族譜》《敦仁堂集》等。現均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