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厝小操隊

何厝小操隊

何厝小操隊,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傳統體育,廈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何厝小操隊”是一種官兵操,從明朝末年起,由何厝的村民代代相傳,延續已有幾百年歷史。“何厝小操隊”從安館、行禮、開場、擺陣、表演、收陣,每個步驟都依照古法。表演者通過推、劈、撲、刺、挑、滾、踢、砍、攔、絆、倒、甩、封、掃、撞、彈、鉤等動作要領,將陣法生動展現。

2018年2月14日,“何厝小操隊”被列入廈門市思明區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2年9月28日,“何厝小操隊”被列入廈門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何厝小操隊
  • 批准時間:2022年9月28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申報地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
  • 保護單位:廈門市思明區何厝社區居民委員會
歷史淵源,武術特徵,表演程式,基本動作,主要陣法,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何厝小操隊”的形成,據村中史料記載及老一輩口口相傳,可追溯到明朝末年期間。何厝地處廈門東部沿海的最前線。明朝末年,匪盜四起,日本浪人結成的海盜集團不時侵犯廈門東部沿海地區。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抗清平夷,在何厝村外圍設有防禦軍營,稱之為“鄭厝”與“鄭邊”(至今何厝村仍然生活著鄭姓族人的後裔)。村中民眾自發組織鄉團籌集武器,習武練兵保衛家園,抗擊倭寇匪盜。當時鄭家軍將士時常在營地中操練陣法、武術,村中部分有志之士頻頻向軍中將士請教,並獲得將士們的認可,授之於簡單的防禦陣法,如:藤盾防禦等。鑒於此乃由官兵傳授,且這些陣法均由何厝村民小團體所構成,故稱之為“何厝小操隊”。隨著政局逐步穩定,“小操隊”逐漸成為一個民俗活動沿襲下來。

武術特徵

表演程式

“何厝小操隊”作為官兵操演練的民間藝術,包括安館、行禮、開場、擺陣、表演、收陣六大程式。其中,擺陣主要是在鑼鼓助陣之下,由陣首大旗帶領兩路人馬以及“虎頭盾”“軍旗”“兵器”“火銃隊”出場,形成圍城之勢,是何厝保留較完整的官兵操的表現形式。“何厝小操隊”鼓點急促,陣首大旗開路,“虎頭盾”戰隊緊隨,築起防禦陣型。“長兵器”分兩小隊迎面對壘,紅纓槍、鉤鐮槍、蛇形槍、魚叉、釘耙、扁擔、丈二槌等長兵器矛頭相向,劍拔弩張。“短兵器隊”隨後就到,雙板斧、雙鞭、雙月鏟、短戟、虎尾繞(閩南語音譯)等短器械靈活閃現。“火銃隊”壓陣,鳴“槍”示警,戰局一觸即發。“何厝小操隊”的精彩,不止於上百把冷兵器的亮相,更在於陣法的變幻和動作的精彩。

基本動作

表演者的基本動作有推、劈、撲、刺、挑、滾、踢、砍、攔、絆、倒、甩、封、掃、撞、彈、鉤等。

主要陣法

虎頭盾陣法表演是何厝小操隊表演的主要特色,它作為一個完整的表演套路,體現了鄭家軍嚴謹有序的治軍制度。其陣法變化複雜,單是虎頭盾陣法,就分為單面陣法、疊面陣法、五面陣法、十面埋伏等諸多變形。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何而凱,男,2021年4月8日被評為廈門市思明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何厝小操隊。
保護措施
何厝小操隊項目保護單位為:廈門市思明區何厝社區居民委員會。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何厝小操隊”曾赴金門交流表演。
2018年,思明區非遺宣傳日活動上,“何厝小操隊”在中山公園表演。
2018年6月22日—24日,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在廈門舉辦,其中6月23日下午,一場兩岸藝陣斗陣行展演在新領薈廣場舉行,來自兩岸的八支民俗表演團隊,輪番展示拿手好戲,表演節目有何厝小操隊、何厝宋江陣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